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12 16:34
轉自:新華社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
長江行:從三江源至入海口
編者按:
長江,我國第一大河,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等11個省區市。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從6月15日起,新華社「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長江篇」小分隊從長江源頭出發,沿江而下,一路前行至長江入海口,以行進式融合報道的方式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發生的轉折性變化,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從6月29日起,我們開始陸續推出相關報道。
今年51歲的周亮是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1993年,其父周世武創建該所,周亮也與長江鱘結下30年的不解之緣。
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下稱「宜賓所」)成立的初衷是保護開發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
周亮父子生長在長江邊,常從漁民口中聽到「臘子」中華鱘、「沙臘子」長江鱘等名字。出於對這個物種的興趣,父親周世武創建了宜賓所。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2022年7月,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宣佈長江鱘野外絕跡。專家認為,野外絕跡,並非指長江鱘在長江中消失,而是在20年間未發現野外繁殖產卵。
↑這是6月20日拍攝的位於金沙江四川省宜賓段的三塊石,這里曾經是著名的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產卵場(無人機照片)。(莊歌爾攝)
宜賓所的魚越養越多,引進種魚、活餌投喂等成本也越來越高,最艱難的時候,僅靠母親做教師的每月不到300元工資,勉強支撐研究所的運行。員工差不多都離開了,只剩父親和周亮以及一個看守門市的老孃孃,父親在外奔走、周亮堅守基地。
養殖場的生活極其單調,娛樂唯有養魚和讀書。在極度安靜的環境中,周亮讀了不少書,自學了細胞生物學、魚類繁殖學等知識。
在突破飼料養殖長江鱘的技術壁壘之前,長江鱘只吃軟體動物,最愛吃的是水蚯蚓。由於其價格過高,只能自己去摸。水蚯蚓生長在富營養的臭水溝中,需要人用手在水中摸。周亮和家人歷經辛苦,還是將長江鱘養得活蹦亂跳、肥肥壯壯的。
↑在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與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合作的繁育基地,周亮查看長江鱘的成熟情況(2021年10月12日攝)。
彈盡糧絕,壓力過大時,周亮就去長江邊走走。看着水面波光粼粼,他心想,水再清澈,如果沒有魚,也只是一潭死水。
如果沒有這些稀奇古怪、千姿百態的水中精靈,比如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等,長江就有如沒有了靈魂。它們纔是長江的主人——這些「魚」不僅指的是四大家魚,而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物種,它們才真正代表了長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在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與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合作的繁育基地,周亮和同事在查看長江鱘幼魚的生長情況(2021年10月12日攝)。
在這樣信念的支撐下,周亮和父親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1998年,宜賓所池塘培育的長江鱘親魚人工繁殖成功。
2007年,受到有關部門支持,宜賓所開始每年定期對長江鱘進行增殖放流。
2007至2020年間,漁民誤捕長江鱘數量逐年增多,周亮認為長江鱘野外數量有所恢復。
2018年,農業農村部啟動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制定了具體的保護行動措施。宜賓所平均每年的放流數量也達到10萬尾。
2020年,長江開始十年禁漁,更是為種羣數量恢復提供了絕佳契機。周亮希望,利用長江十年禁漁這個窗口期,重建長江鱘的自然種羣,放大量人工培育的親魚到長江里,看它能否恢復自然的繁衍生息;在自然繁衍的基礎上,再加上每年人工增殖放流幼魚,最終能讓該物種總資源量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估計近2萬尾。
長江鱘保護需要經歷一系列技術環節,每一步都需要摸着石頭過河。鱘魚從長江里撈起來以后,由於江河和池塘環境不同,首先要養活,然后通過人工的馴養,使得習慣大江大河生活的鱘魚能夠接受人工環境下的餵養。
隨后通過人工培育,使得魚的性腺發育成熟、能夠生產。再通過人工催產、授精、孵化、育苗,將魚苗培養到一定尺寸,大約到5-15釐米的時候,就可以放流到長江中,起到補充種羣的作用。在放流之前,若是經過野化訓練,可讓鱘魚獲得更強的野外生存能力。
長江鱘究竟能否在野外自然繁殖呢?今年3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展開合作,在長江一處內河道進行一項試驗,驗證這個問題。試驗選擇10條雌魚、10條雄魚,放在巨大的金屬網箱中,底部放置鵝卵石、用水泵加大水流,模擬長江主河道的環境。
19日投放下的親本,21日就自然排卵,10條雌魚中有8條產卵,產卵50多萬粒。
長江鱘在人工一定干預的條件下實現天然水域自然產卵,給長江鱘保護工作帶來新的希望。「這項試驗雖然技術上只是個小小的突破,但意義重大,它給大家帶來了振奮的消息,説明這條路沒有走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這個方向奮鬥,總有一天會成功的。」周亮欣慰地説。
策劃:蘭紅光、楊三軍
統籌:王毓國、周相吉、金立旺
記者:李夢馨、王曦、胥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