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迷你發行」股票越來越多,警惕港股敷衍式IPO

2023-07-11 22:06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珍立拍(ID:zhenlipai),作者:Dr.2(醫庫公司董事長)

  原文標題:《醫療健康企業在港股「迷你發行」的綜合分析》

  近兩年,港股市場「迷你發行」的股票越來越多,醫療健康行業也不例外。

智雲健康:2022年7月6日,有着「慢病管理第一股」之稱的智雲健康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全球發售19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約為5.795億港元。發行價為30.50港元/股,開盤價與發行價相同,市值179.05億港元。

叮噹健康:2022年9月14日,叮噹健康正式登陸港交所,總計全球發售3353.7萬股,IPO募集資金淨額為3.42億港元,發行價為12.00港元/股,開盤價12.34港元/股,較發行價漲2.83%。

思派健康:2022年12月23日,思派健康登陸港交所,全球發售991.94萬股,發行價為每股18.60港元,募集資金總額約為1.85億港元。

藥師幫:2023年6月28日,藥師幫掛牌上市。藥師幫是一家中國院外數字化醫藥產業服務平臺,本次全球發售股數1580.88萬股,全球發售比例約為2.50%,首發定價為20港元/股,開盤價23.05港元/股,按發行價區間中位數計,約募3.32億元,此次公司引入1位基石投資者,佔全球發售的30.21%。

  以下是這幾家企業的現金流量表:

  幾家醫療健康企業「迷你發行」的股價走勢都是先向上突破一下,然后平臺整理,隨后等快到第一批解禁的時候,就會大幅向下破位往下,平均跌幅60%左右,曾經最大跌幅90%!

  目前剛上市不久的「藥師幫」股價走勢還處在第一階段的上漲中,不過藥師幫最近一期的現金流是正的,跟其他幾家不同,當然未來是誰也無法準確判斷的,資本市場專治各種不服!

  「迷你發行」一般是指發行新股比例在1%~3%之間,融資標的在1~4億港元之間,其本質就是利用上市規則,在可能尋找不到基石或者市場不會認可的時候,先把它發行出去,如此一來對之前一級市場的投資基金也算有所交代。二是給自己員工用股份來支付的薪酬,一個資本市場定價。

  雖然理論上能看到一個退出通道,但實際上由於「迷你發行」並不是真正的市場化發行,它的定價是有失公允的。如果是大量發行的話,要麼就是發不出去,要麼就是估值下降。

  所以,「迷你發行」還有可能涉及到一定的其他問題,坊間傳言有些基石可能有一些兜底承諾補償或者其他協議等等。

  因為這時候,企業賬上現金是夠的,出現一些情況理論上是能夠支撐住的,那如果真的是發行10%~20%,那就可能兜不住了。「迷你發行」的本質就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上市地位,但是上市承銷綜合成本可能要六七千萬,每年因為維持市場地位加合規帶來的人力綜合成本、ESG,包括律師簽字審計等也得花掉大幾千萬,因此對主營業務不強或者是現金流大量持續失血的公司,迷你上市發行很有可能是一個騎虎難下的開始。

  因為目前港股基本上是沒有融資能力的,也很難發債,后續如果遇到困難,又沒有漲跌停板,就可以直接一步到位,一天之內跌到目標位,如果質押的話,這種風險其實也是特別巨大的。

  很多企業可能會把上市發行作為成功,甚至把某些高估值當做勝利,可是真的解禁之后,員工股成本非常低,可以不計成本的解禁,企業的股票價值,可能連原來的十分之一都沒有,甚至會低於B輪A輪的投資價格!

  因此「迷你發行」的大部分公司可能是無法市場化退出的,沒有流動性。對這些公司的員工和高管來説,他們如果想退出,這個通道也是踩踏的,但是這批人成本很低,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預期,所以價格根本崩不住,因為只發行了1%,用3000萬的人民幣就可以拉抬20個點,但是如果是90%多的股份全流通,瞬間就會打回原形,也沒人願意接。

  所以「迷你發行」會帶來很多投資機構的短期賬面財富和所謂的成功案例,隨着時間拖到6~12個月,如果經營性現金流沒有任何改善,甚至越虧越多,以港股的調性,那根本就退不出來,因為沒有對手盤,也沒有任何流動性。

  有的時候「迷你發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凡要是真的可以發到10%~20%,我想管理層不會去吝嗇手上的股份,怎麼説二級市場也比一級市場的綜合流通性更好,條件更寬松一點,但是確實可能發不掉那也沒辦法。

  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股份公司在規則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或者不得不採用「迷你發行」,而這種發行本質上也是對上市規則的挑戰。

  過多的「迷你發行」很有可能只是一個歷史階段的產物,可能會對市場的有效性、公允性、流動性與合規性都構成挑戰!

  綜上所述,Dr.2認為未來香港交易所改變現有規則,不是沒有可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珍立拍(ID:zhenlipai),作者:Dr.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