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專訪債券巨頭PIMCO:以QDLP佈局海外投資

2023-07-11 21:06

轉自:第一財經

二季度以來,國際資管巨頭外籍高管密集入華,評估中國市場的戰略部署是關鍵任務之一。由於中國內地資管市場競爭激烈,據記者觀察,比起大力設立公募基金,當前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仍是外資更保守但穩妥且能發揮自身優勢的選項。

日前,國際債券巨頭PIMCO(品浩)董事總經理、亞太主管柯盛民(Alec Kersman)以及董事總經理、投資組合經理張冠邦在上海辦公室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在服務中國機構投資者20多年后,PIMCO的展業主要以發行QDLP產品為主。6月,PIMCO在上海中心大廈正式開設新的中國辦事處,並表示將繼續增加員工。PIMCO目前全球資管規模達1.8萬億美元。

據記者瞭解,PIMCO的QDLP主要佈局海外債市,由於高利率環境疊加未來降息的預期,海外債市備受關注,不少境內機構在尋求全球配置的機會。QDLP是上海於2013年先試先行的創新項目。QDLP試點允許面向境內投資者募集人民幣基金,並將所募集的資金投資於境外市場。不過比起QDII基金,QDLP的募集門檻一般超過百萬元,主要針對機構和高淨值人羣。

QDLP仍是部分外資首選

2017年以來入華的近30家WFOE(外商獨資企業)多數備案成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PFM),旨在中國境內募資、投資境內市場。亦有例如富達、貝萊德、路博邁、施羅德等選擇「私轉公」,成為公募基金。但是,境內市場競爭激烈,加之過去一年資金募集清淡,隨着中國推進金融雙向開放、QDLP額度不斷放寬,外資資管機構的策略似乎也有所變化。

「目前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地都在推廣QDLP項目。中國本土機構的競爭激烈,在全球習慣以公募模式運作的外資資管到中國先要以私募起步,再尋求轉為公募,這加劇了挑戰,不少PFM的募資情況並不理想。」某外資資管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儘管地緣政治摩擦加劇,但就目前而言,外資機構的中國佈局仍在推進。柯盛民對記者表示,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是全球投資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債券與美國、英國和歐洲等其他主要市場之間的關聯性較低,成為有效的多元化來源。

PIMCO在亞太地區已經運營了近30年,包括澳大利亞、東京、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在內等六個辦事處。其中中國是PIMCO的一個關鍵和戰略重要的市場。

柯盛民對記者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債券市場之一,中國為全球客户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因此在我看來,無論是在未來五年、十年還是二十年,思考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無法不考慮中國。」

正因如此,PIMCO於2019年在中國內地設立外資獨資企業,並參與QDLP計劃,在境內籌集資金進行海外投資。目前,該機構表示將繼續增加上海的員工人數。不過,PIMCO目前並不急於尋求QDLP以外的牌照資質,包括設立公募基金、合資理財公司等。

「我們並不急於試圖迅速前進。」但柯盛民對記者表示,PIMCO也在評估多個可能性,並探索在中國的下一個增長階段將是什麼,PIMCO將根據市場需求引入戰略產品和創新產品,繼續投資。

海外債市吸引內地投資者

之所以QDLP受外資追捧,這來自內地機構對全球配置的需求和興趣。

據記者觀察,去年四季度以來,境內機構對海外債市的興趣濃厚,不乏境內公募基金和理財子公司通過各種渠道佈局,高息和未來的降息預期(高票息+潛在降息下的資本利得)是主要的吸引力。

由於美聯儲激進加息,2022年投資組合遭遇衝擊,導致經典的60/40投資組合成為最糟糕的一年之一。然而,進入2023年,現金可能不再為王。成熟市場的國債收益率水平在持續加息下,已到具有吸引力的水平。例如,當前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逼近5%,10年期美債收益率亦來到4%附近。隨着加息進入尾聲,機構都希望提前鎖定長端收益。

張冠邦表示,強勁的美國就業形勢和具有黏性的通脹導致利率居於高位,但PIMCO認為美聯儲接近貨幣收緊的尾聲。在經濟展望方面,PIMCO認為目前的基本情況是美國在接下來的6~18個月內進入輕微的衰退。儘管歐美銀行業此前出現波動,但機構並不認為會重演全球金融危機。整體而言,美國家庭仍然有過剩儲蓄,總體公司債務比率似乎可控,整個銀行系統仍然處於良好狀態。

在這一背景下,張冠邦預計10年期美債收益率將在3.25%至4%的範圍內波動。未來長期的通脹可能會逐漸降至3%。美聯儲可能會採取一種機會主義的抑制通脹策略,不會過度激進地加息以快速達到2%的通脹目標,而是等待衰退使通脹更接近目標水平。因此在投資策略方面,PIMCO也繼續超配貸款抵押支持證券(MBS),並更傾向於高質量固定收益品種,經歷了2022年的拋售后,債市存在顯著價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