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11 22:31
酷熱的盛夏,入夜后和三五好友圍坐室外,點上幾杯啤酒和一份小龍蝦,是不少四川人最愛的消暑方式。
農曆小暑前后,知蜀君走訪表明,即便今年是過去幾年來市場熱度最低的一年,但作為「夜宵頂流」,小龍蝦仍然是夏季最受歡迎的宵夜食品。只不過,這些出現在四川人宵夜菜單上的小龍蝦,卻絕大部分不是四川產。養殖户們説,這個現象是四川主動選擇的結果。
那麼,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產地之一,四川小龍蝦為何在盛夏這個消費高峰時段「躲」了起來?
不解的現象
日均消費力80萬斤的成都市場,四川小龍蝦卻「隱身」了
四川人有多愛吃小龍蝦?
一些平臺數據給出證明。美團外賣數據顯示,進入6月以來,資陽、巴中、眉山、涼山四市(州)的小龍蝦線上交易門店數量同比增長均在1倍以上,堂食訂單量增長超266%。要論總量,成都仍然穩居全省首位。綜合美團外賣、美團優選和行業主管部門統計,今年4月至6月,成都小龍蝦消費量排名全國城市第三位。
四川人不僅愛吃小龍蝦,四川省也是西南地區小龍蝦的主產區。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73萬畝、產量達到7.63萬噸,均穩居西部地區前列。其中,年產量是2018年的5倍以上。
但當下的消費旺季中,四川產小龍蝦卻選擇了「隱身」。
位於金牛區川建路的成都友聯小龍蝦集散中心,以及地處成都雙流區的白家新市場,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兩處小龍蝦集散市場。
在這兩處小龍蝦集散地,知蜀君瞭解到,當前,成都白家新市場每天交易小龍蝦60萬斤,成都友聯小龍蝦集散中心每天交易量也在30萬斤左右。扣除分流至其他市場的小龍蝦,業內估算,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都每天要吃掉小龍蝦80萬斤左右。
不過,這些被成都人吃下的小龍蝦卻是外省產。以成都友聯小龍蝦集散中心為例,知蜀君在7月9日走訪中瞭解到,目前每天到貨的20車(每車15噸)小龍蝦產地均為湖北。自6月開始,來自湖南、湖北等地的小龍蝦,已經開始在成都白家新市場「唱主角」。
這一現象並非成都獨有。7月上旬,知蜀君先后瞭解德陽、涼山、阿壩、眉山等川內小龍蝦消費的熱點城市,得到的回覆同樣是:在盛夏時節,四川餐桌上已經很難找到本省小龍蝦的蹤跡。
背后的原因
「入行太晚」+「另闢蹊徑」,四川小龍蝦避開消費旺季這個價格「窪地」
業內人士看來,四川小龍蝦在夏季消費高峰時段「隱身」,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有意為之。
無奈,是因為「入行太晚」。
上世紀90年代起,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五省,利用自身河岔較多、水田面積大及水温適宜的優勢,開始發力小龍蝦養殖。去年,鄂皖湘蘇贛五省的小龍蝦產量合計達263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91%。其中,位居全國首位的湖北,年產量達113.8萬噸。
但在長期把水產重點放在冷水魚(鱘魚、虹鱒等)及黃顙魚(黃辣丁)、鮎魚的四川,直到2014年前后纔開始在省級層面系統佈局小龍蝦養殖。在講究「先下手為強」的農產品市場,起步晚了快20年的四川,失去了先機。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全省小龍蝦產量才首次突破萬噸大關。而哪怕是去年產量創下新高,也只達到全省年消費量的四成左右,不得不依靠外省小龍蝦填補本土市場。
有意為之,則是基於自身氣候優勢的揚長避短。
「‘上車’晚,但找的‘座位’卻不差。」這是不少業內人士對四川小龍蝦產業的一致評價。
原因是,與鄂皖湘蘇贛相比,四川發展小龍蝦產業最大的優勢,是春秋兩季積温高,具備發展早蝦和晚蝦的獨特優勢。
具體來説,其他主產區小龍蝦集中上市時間,鎖定在每年5月至8月的消費旺季。而四川小龍蝦每年3月中上旬即可大量上市,時間較其他產區早40天左右。下市的時間迟至每年10月,較其他產區晚60天左右。
這種上市早、下市晚的優勢,讓四川小龍蝦避開了與其他主產區的正面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養殖户的高收益。
與生豬等其他農產品一樣,小龍蝦也存在着「蝦周期」。表現在價格上,就是「一頭一尾價格高,中間產銷旺季價格低」。多數年份,這「一頭一尾」早蝦晚蝦的價格,普遍比集中上市期高出50%以上。四川省水產局統計,去年全省稻田養蝦每畝純收益接近一萬元,遠高於全國其他產區。
想象的空間
坐擁全國最大冬水田,四川產業潛力還未完全釋放
坐擁得天獨厚的優勢,四川的小龍蝦產業下一步如何謀篇佈局?
業內人士看來,當務之急,還是要釋放潛力、增加小龍蝦產能。
主要依據是,最能體現四川小龍蝦「起早趕晚」優勢的川南地區,分佈着全國最大的冬水田。而冬水田養蝦所產生的「糧經統籌」效益,已經被實踐證明。
統計表明,目前全省小龍蝦僅有兩個萬噸縣(市),分別是內江隆昌市、瀘州瀘縣。去年,前述兩縣(市)依託冬水田發展稻蝦綜合種養19.2萬畝、產量為2.08萬噸,均佔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這個數據,遠遠高於緊隨其后的宜賓興文縣(年產量0.6萬噸)、達州大竹縣(年產量0.37萬噸)、內江資中縣(0.255萬噸)。
此外,在稻田養蝦的模式下蓄留再生稻,基本保證了主糧產量不減少。同時,再生稻收割時間迟至每年10月底,無形中也拉長了當地的小龍蝦上市時間,鞏固了上市晚的優勢。
不過,目前川南等地500余萬畝冬水田中,仍有400余萬畝並未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模式。
因此,業內人士建議,可以整合項目資金,有針對性地向川南地區傾斜,逐步有序地發展冬水田稻蝦種養。在此基礎上,既做大了四川小龍蝦產業,也保證了主糧產量,更能促農增收。
除了擴面穩產,還有不少從業者向知蜀君呼籲,要為四川小龍蝦量身定做一整套營銷方案。特別是,消除「夏季吃小龍蝦」的消費者固有認知,培養消費者「吃早蝦、品晚蝦」的習慣。在此基礎上,打造出四川小龍蝦的獨有品牌、消費熱點。進而,實現四川與其他產區優勢互補,並帶動本土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張守帥新聞報道創新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繫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