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王羲之到文徵明:歷代行書八大家

2023-07-11 12:23

行書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有偏於楷書的「行楷」和偏於草書的「行草」之分。一般認為,行書始於漢末,盛行於晉代。行書由正體小變而來,目的是為追求簡易。行書切合實用,兼有楷書和草書的長處:既具備楷書的工整,清晰可認,又存有草書的飛動,活潑可現。行書伸縮性大,體變多,縈迴玲瓏,生動流美,且平易近人,為書法家提供了筆歌墨舞的廣闊天地。

在篆隸草行楷五種書體中,行書最具有親和力,它介於正草之間,無論是用筆還是結體,都可以從楷法和草法中得來,並無屬於自己的所謂「行法」。同時,行書還可以和隸書、楷書、草書等相互融合,形成不同的書體面貌。由於行書有體無法,又容易識辨,所以流傳非常廣遠,歷久不衰。自晉以來擅長書法的人大都工行書。

原文作者 |王岳川

《書法里的中國》,作者:王岳川,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3月。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303—361)行書代表作《蘭亭序》,其渾然天成、洗煉含蓄,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晉)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紙本 行書 24.5cm×69.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是王羲之與友人宴集會稽山陰蘭亭修祓禊之禮時所書。詩人以晉人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味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瑩之美的意境。《蘭亭序》體現了晉人精神解放的自然之美,在那英氣絕倫的氛圍中,在遒媚動健的筆畫中,可以窺見魏晉風度中所包含的宇宙人生,體會宇宙般的深情和王羲之人生態度中「放浪形骸」的人格美。從骨力寓於姿媚之內,意匠藴含於自然之勢,內擫的筆勢、遒麗爽健的線條、圓融沖和的氣韻中,可以窺見王羲之獨特的藝術個性。

《蘭亭序》真跡傳被唐太宗葬於昭陵,目前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神龍本《蘭亭序》。從這幅神龍本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書寫得非常神駿爽利。《蘭亭序》里有二十個「之」,每一個「之」都不一樣,作為草稿到處有塗抹的痕跡。蘭亭雅集是每一年三月三,有一「祓禊」之禮,大家聚到一起,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曲水」即蜿蜒流動的小溪,「流觴」——酒杯倒上黃酒擱在水面,水流到誰面前碰壁,此君就飲酒寫首詩。王羲之幾個兒子和他的好友們都相聚蘭亭,大家盡興飲酒寫了很多詩,最后推舉大書法家王羲之題序。

當時50歲的王羲之已經微醺,鋪蠶繭紙,執鼠須筆,略一沉思下筆寫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先交待時間、地點、事由,然后説:「羣賢畢至,少長咸集。」各位高人都到了,年輕年長者都齊聚於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前面寫在山水之美中歡聚的快樂之情,其后抒發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王羲之《蘭亭序》共324字,章法、結構、筆法十分完美,其內容更有深度:「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在世界上一俯一仰就一輩子。「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有些人性格內向在一室之內切磋商討,有些放浪形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暢遊。「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每個人的趣味不同,性格的好動和好靜不同,但「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當人們對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得而自足,竟然沒感到自己快老了。而時光荏苒,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歷史陳跡。其后,王羲之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這在批評莊子。莊子認為「齊彭觴等生死」,在王羲之看來這是虛誕的,人總是要死的。「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悲夫」!從前面開心雅集「可樂也」,到后面進入深刻的生死哲學,感喟「痛哉」「悲夫」!這就是王羲之《蘭亭序》在形式的完滿和內涵意義的完滿相統一中,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原因。不妨説,王羲之為寫《蘭亭序》,準備了全部生命的50年。9年后他就去世了。

《蘭亭序》的流傳充滿神祕意味。《蘭亭序》被稱之為神品妙品,有「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之譽。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又寫了七八張,發現沒有一張能超越原初之作,於是最初那張神品就作為家傳收藏起來,傳給他第五個兒子王徽之。傳到第七代孫隋朝的智永和尚,智永臨終前傳給弟子辯才和尚。到了唐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收藏了兩千多幅王羲之真跡,就缺《蘭亭序》,他讓大臣蕭衍去「計賺蘭亭」,終於獲得至寶《蘭亭序》。其后,他命馮承素摹寫,還讓幾位大臣臨寫並分贈羣臣,大大弘揚「二王」書法。唐太宗還親自寫《王羲之傳論》,曰:「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唐太宗以他的獨特審美眼光穿越歷史迷霧,為歷史對王羲之書法的不公正評價重正視聽。唐太宗對《蘭亭序》喜歡到不可一日不見的程度,最后只好將這件國寶作為自己的陪葬品葬在昭陵。

細細欣賞,《蘭亭序》這幅書法傑作有幾個方面的創新:

第一,將漢魏以降的嚴整書法變成自然酣暢、瀟灑出塵、清風明月般的書法,如天馬行空、意隨筆轉,線條如行雲流水,字體極盡變化,楷草兼施,平穩中寓險峻,集中體現了晉人的美學觀。

第二,將過去書法中一些淺白的詩文創作,變為《蘭亭序》中的哲學思考。《蘭亭序》前面寫眾人徜徉山水之間,在曲水流觴中飲酒的人生欣然感,進而感悟到人生苦短而感喟「悲夫!」前喜后悲是魏晉生命觀、宇宙觀的體現,一種大徹大悟后的痛徹無奈。正是這種魏晉哲學的感悟,使《蘭亭序》成為一篇哲思妙文。

王珣《伯遠帖》

王珣,字元琳,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400年),終年52歲,諡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珣《伯遠帖》是東晉傳下來的唯一存世的行書真跡。《伯遠帖》收藏於乾隆「三希堂」。《三希堂法帖》刻石500余塊,收集自魏晉至明末共135位書法家的300余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當時乾隆帝視為三件稀世墨寶的東晉書跡——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摹本)、王獻之《中秋帖》(摹本)、王珣《伯遠帖》,而珍藏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三希」顯示出「三王」的人格魅力和書法高度,皆為國家稀世之寶。

(晉)王珣《伯遠帖》 紙本 行書 25.1cm×17.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三希堂晉代唯一真跡,實為稀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該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余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

《伯遠帖》文字內容:「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羣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意思是,王珣給伯遠寫信説:伯遠在事業輝煌時,大家對他期望都很高。認為伯遠是諸從兄弟中成大器者,得到大家敬重。但他從小身體很弱常病,志趣在於悠遊自在地生活。此次才獲得出任而事業好轉,但意願尚不能舒展。我們就像昨天才分別一樣,相隔太遠,大概此別以后難再相聚。遠隔千山萬水,難以相互造訪晤對。

這封信共47字,描述與與伯遠天各一方的思念心情。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曰:「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人姚鼐説:「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伯遠帖》問世已有1600多年,年代之早僅次於陸機的《平復帖》,堪稱書法史上的「真跡」珍寶。此帖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為成熟的行書。

《伯遠帖》的藝術特點:文才煥然,錚錚鐵骨。字體筆畫綿長,開張利落,露鋒入筆,筆筆入紙,爽利大氣。文中「分別」二字,還帶有隸書的痕跡。「不」字長撇勁挺,瘦硬通神。「不克」兩個字筆畫很瘦,猶見精神。「如昨」之「如」字,簡潔明快,筆不到意到。

王珣行書的特點是儒雅,《伯遠帖》的整體章法如日初升、如沐春風,如雲如霞如煙,不食人間煙火。結體開張,疏密有致,字體形態修長,結密無間,有清瘦之感。王珣行書伸縮性大,體變多,縈迴玲瓏,生動流美,平易近人,雅俗共賞。整幅作品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制得恰到好處。

顏真卿《祭侄文稿》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709—785)的書法,是繼王羲之以后的第二個高峰,其眾體皆備、博大精深的書法,使其不僅成為唐代書法的代表,而且成為中國書法史的重要代表。

唐代安史之亂,顏真卿首舉義旗抵抗安祿山叛軍:唐天寶十四年(755),藩鎮軍閥安祿山叛亂,當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和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分別在山東、河北境內起兵討伐叛軍,附近七十郡紛紛響應。顏杲卿兒子季明曾往來於平原、常山之間聯絡。叛軍攻陷常山。杲卿父子被俘而遭殺害。肅宗乾元元年(758),顏真卿命人尋訪杲卿家人下落,結果只從常山攜回季明的首骨。顏真卿滿懷同仇敵愾的義憤,以憤激悲切的心情,揮筆寫下此祭文。

《祭侄文稿》表露出反對國家分裂的赤膽忠心。這是一篇追悼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季明的悼文。作為祭文的草稿,《祭侄文稿》本來無意於書,但卻在內容(悲壯)和形式(雄強)上達到完美統一,成為透着悲壯之氣、忠義憤發、沉郁頓挫的傑出書作。可以説,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書法中悲壯美的意境風格,表現了鐵骨錚錚的愛國精神。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 紙本 行草 28.2cm×72.3cm乾元元年(758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與時代社會,生命意志,心境環境密切相關。《祭侄文稿》以悲思忠膽為骨而以真率意情勝,表現出書家的鮮明個性、精神品格和藝術魅力。撼人心靈的妙筆出於真情懷,神高韻悲的境界源於真血性。這哀極憤極的心聲墨跡,是由血和淚鍛制的,而書法線條的遒勁舒和是情感悵觸無邊含藴而成。《祭侄文稿》前部分書寫時心情猶抑悲平憤,字體章法圓渾流暢。至「父陷子死,卵傾巢覆」時,不由悲從中來,神思恍惚,行筆轉疾,字體忽大忽小,時滯時疾,塗改無定,足見痛徹肺腑之悲,刻骨銘心之恨。而書至「魂而有知,無嗟之客」時,筆枯墨渴,干筆鐵劃,令人想見書家心淚已干,悲憤填膺,情驅筆行,筆隨心哭。全書在「嗚呼哀哉,尚饗」中戛然而止,似心濤難遏無意於書。

《祭侄文稿》筆筆奔放,圓勁激越,詭異飛動,鋒芒咄咄逼人,渴筆和縈帶歷歷在目,可使人看到行筆的過程和轉折處筆鋒變換之妙。作為祭文的草稿,用筆蒼率豪放而無不中矩,好似不着意,但卻自然天成。

真血性主運筆墨隨心所至,激情下無意工拙而自合法度,在言志、表情、正氣三個方面達成絕佳構成。他表現出一箇中國文人的偉大情懷——「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他把身家性命和國家命運完全承擔起來,在悲痛中昇華出莊嚴偉大的思想,在強烈震撼的情感中產生出崇高的藝術。一個文人如果見小利而亡命,見大義而奔逃,就是一個小人。顏真卿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在塗塗抹抹中表達愛國之美,淚和血和筆墨一起流淌出來,這成就了偉大的顏真卿!這幅僅僅是一個草稿的《祭侄文稿》,被各代完整保存下來,經過了一千多年,它成了中華民族的「天下第二行書」——悲憤之書。

蘇東坡《寒食帖》

蘇軾(1037—1101),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豪。蘇軾博學而豪放,詩詞文書畫皆精,但是仕途坎坷,一生沉浮於宦海,只得將書法看作抒懷達意的工具。東坡書法早年姿媚流美,中年端厚圓勁,晚年性穩意沉,為宋四家之首。蘇東坡是中國文化人的典型代表,七項全能:第一,著名詩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膾炙人口;第二,著名詞家,「大江東去」「明月幾時有」無人不曉;第三,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前后《赤壁賦》無人可敵;第四,著名畫家、畫論家,畫有《枯木怪石圖》;第五,著名書法家,《黃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第六,著名美食家,發明東坡肉;第七,還是為民辦事的著名官員。

(宋)蘇軾《黃州寒食帖》紙本 行書 34.5cm×199.5cm元豐五年(1082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州寒食帖》,從圓明園流傳出去以后,幾經輾轉被顏韻伯收藏,1922年,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收藏的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房子已經着火,他看見《寒食帖》將葬身火海,冒險從烈火中將已經着火的《寒食帖》搶救出來。「二戰」剛一結束,國內王世傑訪覓《寒食帖》下落,后高價從日本買回來,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東坡23歲中進士,仕途前景光明,但44歲命運產生了逆轉。王安石做宰相開始改革,蘇東坡與之政見不合。改革派開始清理蘇東坡寫的詩詞中一些不滿意新政的語言,其后發生了著名的「烏台詩案」。最后蘇東坡被流放到湖北黃州,一流放就是五年。這件作品是到黃州第三年所寫。共兩首詩,第二首詩尤其沉郁頓挫。他寫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哪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空庖煮寒菜」,美食家家里居然空空的廚房,煮的是發黴的寒菜。寒食節是每年三四月清明前青黃不接的時候。「破灶燒濕葦」,三個石頭壘起來的破灶,燒的潮濕的蘆葦根本點不着火,一代文豪滿頭是灰滿臉是淚在吹灶火。「哪知是寒食」,突然想起今天是忠貞之士介子推的祭日,不能生火。「但見烏銜紙」,又餓又累又冷,看見門外烏鴉羣銜着祭紙飛來飛去,想想這情景應是比杜甫的《三吏三別》《羌村三首》更加悲慘。但是,看「銜紙」寫得多麼輕爽、多麼神駿,多麼瀟灑。這説明東坡內心的悲痛已經化解,他能夠超越沉重的命運苦難。「君門深九重」,我再也見不到皇帝,皇帝離我越來越遠。「墳墓在萬里」,在眉山的祖墳已經離得很遠。我上不能盡忠,下不能盡孝。最后「也擬哭途窮」,我像阮籍一樣窮途而哭,而「死灰吹不起」,就像剛纔那破灶一樣灰都揚不起來,一切都心灰意冷。

瀟灑出塵的蘇東坡寫了《黃州寒食帖》后,發明了一款重要美食——東坡肉,還寫了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以説,蘇東坡就像一個嚼不爛,打不碎,響噹噹,硬邦邦的鐵豌豆,任何苦難也征服不了他。《寒食帖》充分表現了蘇東坡的處變不驚,在人生艱難面前保持超邁優雅的君子風度。《寒食帖》筆跡勻淨流麗,鋒實墨飽,字勢開張,行距疏朗空闊,給人以「端莊雜流麗,剛健復婀娜」的審美感受。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與秦觀、張耒、晁補之同稱「蘇門四學士」。《宋史》稱其「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曾自述「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脱。晚得蘇才翁(舜元)、子美(舜欽)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於僰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羣丁拔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黃庭堅書法,取法諸家,尤得力於《瘞鶴銘》的大氣,而自成面目。后貶到涪陵時,見到懷素《自敍帖》,深悟草法,其后到知天命之年,總結書法之道為:「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傳世書跡有《戒石銘》《梁文吟帖》《五馬圖卷跋》《範滂傳》《松風閣詩帖》《寒山子龐居士詩卷》《為張大同書韓愈贈孟郊序后記》《李太白憶舊遊詩卷》《草書千字文》《草書杜詩》《諸上座帖》《花氣詩帖》等。書論有《論近世書》《論書》等。

黃庭堅書法,其楷書不如行書,而行書又次於草書、行草。其行草風神瀟灑,雄強飛勁,以側險得其勢,以橫逸得其神,堅持「俗氣未盡者,皆不足以言韻」(劉熙載《書概》)。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 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件作品的起因是: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眾人在此過夜聽松濤陣陣,而黃庭堅獨成其詩韻——《松風閣詩》。這首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沉泉」,表達對師友蘇東坡的懷念。《松風閣詩》是黃庭堅晚年詩歌作品,書寫成書法作品成為其著名的《松風閣詩帖》,可謂詩書雙絕。其書法風神瀟灑,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在書法美學觀上,黃庭堅書法一反流俗趣味,勇敢創新,崇尚「入神」「韻」的「尚意書風」美學思想,這在《松風閣詩帖》中得到鮮明的體現。

(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局部 紙本 行書 32.8cm×21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陽),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初名黻,后改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等。為人狂放,性格怪誕,身有潔癖,被當時人稱為「米顛」。

米芾提倡一種「無刻意做作乃佳」的書法思想,追求率真平淡、自然脱俗的尚意書風。他與蘇、黃崇尚王羲之不同,而是酷愛王獻之,也就是説,不崇尚大王的內擫法度,而尊崇小王的外拓書風,標新立異、天真超拔。但是,米芾草書不如其行書,究其原因,是在草書上過分酷摹二王而少有自己面目,而行書則精神外放,自成大家。

《苕溪詩卷》為米芾38歲時書,是其從「集古字」向自我面目形成的過渡作品,其中既有二王筆法和結體,又有脱胎換骨的自我創新。用筆上側鋒落筆,八面出鋒,在頓挫提按中打破了歐、虞、顏、柳的「一筆之書」,而使字長短粗細、欹側正屈、疏密大小,乃至整章的行氣貫韻都極富變化。他的執筆法使筆處於控制與非控制之間,使意匠經營和自然天成達到一個完美的度,從而寫出充滿動感靈氣、振速跳動的「刷字」。

(宋)米芾《蜀素帖》局部 絹本 29.7cm×284.3cm 元祐三年(1088年)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蜀素帖》比《苕溪詩卷》更為靈動活潑。全帖書五言詩4首,七言詩4首,71行,658字,有烏絲欄,字跡略往左斜,用筆過渡承讓、自然瀟灑。沈周説:「蘇長公論其清雄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於此卷見之。」鄧散木在《臨池偶得》中也認為:「米南宮的字就跟畫家畫竹一樣,用正鋒、側鋒、藏鋒、露鋒等不同筆法,使整幅字里呈現正背偏側、長短粗細,姿態萬千,各得其宜。這樣就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的‘刷字’。這一點,在他著名的墨跡本《蜀素帖》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來。」這些看法,無疑抓住了米芾書法尚意風格所表現出的縱逸豪雄、痛快淋漓的特徵。而米芾書法對后代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趙孟頫《蘭亭帖十三跋》

趙孟頫的書法有濃厚的復古意味,但又能在出入古人之間,得以自出機杼,創造出一種筆畫牽絲、結構潤澤、借讓精巧、形神兼得的雅媚秀麗書風,而與元代綺麗的時代風尚相合。他認為:「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強調在繼承傳統中創新,在復古的融合貫通中開闢時代書法新路,形成有廣泛影響力的「趙體」。其楷書代表作《膽巴篇》《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字體秀麗清奇,筆法嚴謹圓通,風格超逸沉穩。其小楷代表作《洛神賦》,受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影響,寫得瀟灑自然,風格統一、神完氣足。行書受王羲之《聖教序》影響。所書的《蘭亭帖十三跋》,深得王書神韻,筆勢流美、通篇暢達。草書則受王羲之《十七帖》影響,其《衰榮無定詩帖》是草書中的佳作。

趙孟頫諸體兼善,《元史》本傳雲:「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趙孟頫書法的最大成就在於行書。他醉心於王羲之、智永的典雅書法,終其一生臨摹學習,心摹手追,身體力行,將晉人唯美書風發揚光大,從而與日漸衰敗靡弱的宋人書風劃清界限。明代宋濂説:「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

趙孟頫代表作《蘭亭帖十三跋》,深得王書精義,是書法與書論相結合的行書代表作。其在書法上弘揚「二王」書法的大美大雅精神,卓越貢獻有目共睹。就《蘭亭帖十三跋》而言,寫下如此多的跋語,足見其醉心《蘭亭序》的程度非一般人可比。這十三幅行書作品精彩之處,后世多有評論,毋庸贅言。而《十三跋》中體現的精彩書論頗值得深度分析。這里僅舉出幾跋,便可窺見其書法崇尚高古之美的精神脈絡。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趙孟頫強調習書務必師承古代經典,哪怕只觀古代幾行佳作也會大有啟悟。尤其是王羲之《蘭亭序》,是其最精彩的傑作,專心學習便可以領悟其精髓,足以名世。

第六跋:「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趙孟頫認為,要反覆把玩鑽研古代經典法帖,深刻了解其用筆之精和結構之妙,必能使自己的書法獲得長進。

第七跋尤為重要,道出了趙孟頫書法美學的核心思想——「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趙孟頫強調:書法以用筆為第一位,而字的間架結構也需用心安排。書法「結體」隨時代而發展,但「用筆」自古以來是變中不變者。王羲之筆法與字勢變革是古代法度,其字里行間的雄偉俊秀出於自然天成,因此古今之人都祖述宗法。南朝齊梁之間書家的書法結字古朴,但缺乏俊逸秀美的氣息。書法其實取決於每人的領悟力,古人書法之法終歸不可離棄。周星蓮《臨池管見》深為贊同趙孟頫的看法,認為:「‘書法隨時變遷,用筆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數行,專心學之,便能名家。蓋趙文敏為有元一代大家,豈有道外之語?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

第九跋説明有人學書法僅得其皮毛,而難以得到精髓:「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用蘇東坡和黃山谷的詩説明,得到經典表面形式技巧容易,想脱胎換骨卻找不到精神良藥,可謂難上加難。

第十一跋殊為重要,揭示了書界的醜惡現象——目中無人,輕薄古人,盲目自大,令人可鄙:「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執筆,暮已自誇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趙孟頫大聲疾呼: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潔,所以他的書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賤的凡夫俗子,乳臭未乾的淺薄之人,早上纔剛剛學習如何握筆,傍晚就已經自吹自擂自我誇耀,這種淺薄庸俗令人極為鄙視,令人蔑視!

趙孟頫《蘭亭帖十三跋》書法精粹,而書論尤為精彩,頗值得玩味。趙孟頫《松雪齋書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對此,馮班《鈍吟書要》認為:「趙松雪更用法,而參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為奴書之論者不知也」。近人馬宗霍《書林記事》:「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元趙孟頫《蘭亭帖十三跋》殘片 紙本 行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文徵明《滕王閣序》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別號衡山,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少時生性迟鈍,但為人忠厚,7歲還不能説話,但父親文林認為他會大器晚成。11歲開始説話。一生共參加十次鄉試均未及第,於是終身致力於書畫藝術,精於楷、行、草書,使其一生充滿了詩意。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説:「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徵明一生勤於書法,苦練不輟,每日臨寫《千字文》,並保持到晚年。這種師古而又參悟的學書歷程,成為心靈淨化的過程,並使其在書法創作中能「感興」而起,神融筆端,心手雙暢,達到書與道的契合。其晚年德高望重,佳名播於海內外。文徵明書法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行書和小楷,温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具晉唐書法的風致。小楷筆畫婉轉,字字精到,有「明朝第一」之稱。

《明史》載:「四方乞詩文書畫者,接踵於道,而富貴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與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周、徽諸王以寶玩為贈,不啟封而還之。外國使者道吳門,望里肅拜,以不獲見為恨。」傳世墨跡有《七律四首》《赤壁賦卷》《遊天池》《書陶淵明飲酒二十首》《書離騷》等。曾刻《停雲館帖》。

(明)文徵明《滕王閣序》冊頁局部 行草 蘇州藝石齋藏

《書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為文徵明85歲時所書,可謂人書俱老,是其標準的行草書。全幅用筆考究,法度之中見靈動,剛健之中寓婀娜,閒雅古淡、端莊清新。筆法爽利蒼勁,提按分寸極好,尖鋒起筆而鋒藏意足,結體精妙、意態安詳,筆畫間縈帶顧盼,呈一種虛和舒徐之氣,風流儒雅而以意趣為高。

《滕王閣序》是文徵明的行草書代表作。文徵明行草書以「二王」為基本,受黃庭堅、趙孟頫的影響較深,風格清秀雅緻,筆墨蒼潤遒媚。他的行草書功力深厚,運筆斬釘截鐵,結體鋒芒畢現,全幅書卷氣很濃,后人譽其「無一懈筆」。及至八十多歲暮年,他的作品日益精到,筆筆工整,鋒穎凝練。即使在他近九十歲時,也是力透紙背、氣象廓大,在中國書法史上可謂極為少見。《滕王閣序》是文徵明精心書寫的行草書作品,從中可以看到其一絲不苟的書法態度和強健無比的書法功力,這幅作品為明代中葉行草書傑作。此外,文徵明的小楷為明代之首,卓然成一大家。

原文作者/王岳川

摘編/張進

編輯/張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