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09 17:3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轉自:醫學界
撰文 | 吳小飛
6月25日,江蘇省太倉市衞健委官方微信「健康太倉」公告稱,對學醫的太倉籍高中畢業生推出「政府資助」政策。不同於其他地方爲了鼓勵醫學人才去基層執業而實施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太倉的現金支持政策面向的是本地户籍的高中畢業生,意在吸引醫療人才迴流本地。這在經濟發達的地區並不常見。
「醫學界」多方瞭解到,太倉的這一舉措背后,有地方醫療資源不能滿足當地居民更高水平就醫需求的問題;有相較於其他蘇州所屬縣級市,醫療水平墊底的尷尬;更有毗鄰一線城市,醫療人才和患者被雙重虹吸的長遠憂慮……
獎勵學醫十余年
據「健康太倉」,太倉籍優秀高中畢業生考取本科以上的醫學院校,就有機會獲得政府資助,享受資助的專業是臨牀醫學(包括精神衞生)、麻醉學、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中醫學。
在資助金額方面,本科學生可一次性獲得人民幣5萬元;碩士研究生可一次性獲得8萬元,在太倉首次購房的也可選擇10萬元安家費,分5年支付,但資助資金和安家費只能二選一。博士生給予15萬元安家費分5年支付。被差額事業單位錄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用人單位另外分別給予5萬元、8萬元、15萬元配套資助資金。
不過,上述資助政策是有條件的。獲得資助的學生必須完成學業,取得相應學歷的畢業證和學位證;學生須在畢業當年,以本科及以上學歷參加太倉市衞健系統事業單位招考,正式錄用后須在兩年內考取《醫師資格證書》,並在太倉市從事衞生專業技術工作不少於6年。
「現在的這個獎勵政策是2021年推出的,因為考慮到現在醫學生很少本科畢業就不讀了,大部分人選擇繼續讀研(碩士)和讀博,分梯度的獎勵政策,也是爲了吸引更高層次的醫療人才回太倉就業。」太倉市衞健委瞭解情況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醫學界」。
這位工作人員介紹説,太倉市資助本地學生報考醫學專業並且回家鄉執業的政策最早始於2010年,其間的獎勵方案几經更迭和優化。「2015年之前,我們在學生求學期間,每年給予5000元補貼,但考慮到出現違約情況還要追款等問題,在2015年之后,就改為不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碩士),一律5萬,等到學生考取醫師從業資格證之后一次性支付。」
據太倉市政府官網,2015年的獎勵對象僅有本科生,且按照報考高中生的學習成績,人數每年不超過15名,在本地的協議執業時間也僅有5年。到2019年,對外發布的獎勵政策中,明確規定了違約責任,即錄用后服務不滿五年的要返還獲得獎勵金,每不滿一年按政府專項獎勵金總額20%比例還款。
10余年來上述獎勵政策的落地效果如何?這位工作人員用「不穩定」來回應,他説,「因為每一屆學生家長對政策的知曉度和理解度不一樣,所以報考和履約效果也是不穩定的。」
在太倉當地重點高中執教20余年的一名老師告訴「醫學界」,獎勵學生報考醫學院的政策,在畢業季時高三的老師都會向學生們宣講,但是在其帶過的十幾界「尖子生」的畢業班中,目前尚無學生加入上述獎勵項目。
這位老師分析,一方面醫學的培養周期太長了,很多學生不願意學醫;另外太倉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高,學生選擇專業不太會因為這些獎勵而發生改變,不過他認為「可能對於家境不好,或者特別有志於學醫的學生,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雙重虹吸」
「太倉用現金獎勵的方式吸引人才迴流,或許起到的成效有限,但也是地方政府多渠道吸納醫療人才的一種方式。」蘇州九龍醫院院長錢海鑫説,不只是太倉,整個蘇州地區都面臨人才被虹吸的情況。錢海鑫在退休前長期擔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在長三角地區,上海因為擁有瑞金醫院、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等眾多全國知名的大三甲醫院,以絕對的醫療水平優勢既吸引着周邊地區的民眾來就醫,也吸引了眾多醫療人才的湧入。
多位太倉人均表示,一般而言,只有小毛小病纔在本地看,大病一般都去上海。他們眼里的「小毛小病」是指感冒、發燒、一般的細菌感染、常見慢性病初診等,而一般需要「動刀子」的就屬於「大病」,比如肺結節、產婦分娩甚至闌尾手術。
「很多普通病、常見病,我們這里完全有診療能力,但是老百姓不來,你怎麼辦?」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某科主任醫師李磊説,上海對患者的虹吸,也使得當地醫生缺少充足的臨牀診斷經驗來提升醫療水平,更加吸引不了高層次的醫療人才。
長三角多層次的一體化,也給異地就醫打開方便之門。蘇州毗鄰上海,高鐵路程最快不到半小時,普通車程大約一小時。蘇州多個城區目前也實現了可直接接軌上海地鐵。「太倉是蘇州地區到上海最近的一個縣級市,」錢海鑫説,所以受虹吸的影響也比較大。
在醫保異地結算上,除了在大病治療上的「長三角」一體化,早在2018年,上海市醫保局還會同蘇浙皖三省的醫保部門,啟動了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工作。「不管看大病還是小病,醫保結算流程上在上海感覺跟在本地沒什麼區別。」太倉一名公務員説。
在經濟條件上,太倉長期處於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名單的前十名,費用不會成為太倉居民「退而求其次」的約束因素,反而會因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對醫療服務的要求更高,而傾向於選擇更為優質的醫療資源。「醫保報銷異地差額比例,我們幾乎都不關注。」太倉的一位律師説。
更重要的是,上海的眾多醫院也在極力為外地就醫患者提供便利。多位受訪居民均提到,在上海就醫,不論門診還是手術,都非常順利,「並沒有需要等待很久的感覺,可能比在本地還方便快捷」。
患者上述感覺並不是錯覺。錢海鑫表示,由於異地就醫產生的治療費不受DRG支付限制,異地就醫的花銷也往往更高,所以上海的醫院更加歡迎外地的病人,為外地診療的患者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更快的門診通道和更快的安排住院。
虹吸也給地方政府帶來醫保基金管理的壓力。錢海鑫認為,除了一般患者流出帶來的基金外流,異地就醫支付不受DRG限制,使得患者異地就醫可能用到更貴的藥品、進口的耗材,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這也意味着流出地更高的醫保基金壓力。
多渠道升級醫療水平
太倉醫療系統的相對弱勢,也與其自身因素有關。「我們的醫療水平也是在蘇州4個縣級市中墊底的。」李磊説。
第三方研究機構艾力彼公佈的2022年500強縣級醫院排名,同樣屬於蘇州的崑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排名第四,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排名第六,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排名第十三,而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排名第二十五,遠遠落后於其他蘇州的其他縣域醫院。
目前太倉尚無可供診療的三甲醫院,而崑山、常熟等地因人口和經濟實力上的優勢,早已設立三甲醫院。李磊認為,雖然本地三甲與一線大城市的三甲醫院不可同日而語,但在人才吸引和居民就醫選擇上,有沒有「三甲」這個頭銜,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太倉當地沒有三甲醫院,更加不利於本地就醫和人才吸納。
李磊認為,沒有三甲,不是因為地方沒錢,而是因為人口不夠。根據2021年公佈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太倉的常住人口為83.11萬人。由於太倉至今未能突破人口百萬大關,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不具備設立三甲醫院的條件,人口增長緩慢的原因,是「因為人才外流比較大」。
政府已經在多層面推進當地醫療條件的改善。太倉衞健委工作人員蘇紅英在2017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爲了提升太倉醫療水平,太倉大力推進與上海九院、十院合作洽談,深化與上海兒童醫院合作機制,構建跨地區聯盟。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市婦保所三家醫療機構也與上海市兒童醫院合作共建。
在引進優質資源上,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在建的瑞金醫院太倉分院。2021年,太倉市與上海瑞金醫院協議共建瑞金醫院太倉分院。據悉,醫院按照大型三甲標準建立,規劃投資40億元,總佔地約181畝,總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設置牀位1000張,由瑞金醫院提供垂直化管理。醫院劃於2024年12月交付,2025年投用。至2023年6月,該醫院已經完成封頂。
在人才吸引上,除了「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考生政府資助」等項目,2022年,太倉還發布了《太倉市衞生人才計劃實施細則》(下稱《細則》),以優渥的條件,吸引醫療人才來太倉職業。
《細則》顯示,太倉市計劃在5年內引進不少於3名高層次柔性人才、1個特聘團隊、5名特聘人才、5名青年博士、100名名校青年碩士,培育不少於1-2名領軍人才、10名重點人才、30名青年拔尖人才。其中,特聘人才最高可獲150萬元安家補貼,特聘團隊最高可獲500萬元資助,領軍人才最高可獲15萬元一次性獎勵。
「雖然很難從根本上扭轉被大醫院虹吸的局面,但是地方政府在醫療環境上的投入和重視是值得肯定的,總體來説,目標還是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優質的就醫條件。」錢海鑫説。
(應受訪者要求,李磊為化名)
資料來源:
1.用改革和發展打造「健康太倉」_蘇紅英
2.江蘇太倉衞生人才隊伍現狀分析_江興村
來源: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