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人都為AIGC狂,似2000年互聯網泡沫重演?

2023-07-02 21:41

  硅谷投資人和紐交所交易員如何看待本輪AI繁榮與2000年科技繁榮的異同

  2023年上半年,ChatGPT成為席捲全球的現象級應用,各路資金爭相湧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概念股的漲勢迅猛,初創項目遍地開花,相關話題持續霸屏……以上種種,無一不讓投資者聯想起美國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之一——千禧年的那場互聯網泡沫危機。

「如果要説時隔20年的兩次繁榮有何共同點,那就是無論資金還是人才都在湧入相關領域,場面熱火朝天。」六禾創投合夥人陳璧葵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那麼,人工智能帶來的此輪熱潮會否重蹈二十多年前的覆轍?

創業熱潮,AI成吸金獸

  陳璧葵現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期關注並投資包括軟件即服務(SaaS)、硬科技等賽道,他於兩年前投資了一家向量數據庫初創企業,其產品可以處理複雜數據,進行大模型訓練,是AI原生基礎設施組件。

  「我剛投資時,那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創業項目,如今因踩中AIGC風口,團隊正面對絕佳窗口期,很多投資者紛至沓來。」陳璧葵説。

  據市場調研公司PitchBook的最新數據,2022年全年,約45億美元資金注入AIGC初創企業,來到2023年,僅一季度該行業就宣佈或完成規模逾120億美元的風投交易,是去年全年的2.7倍。這些出手闊綽的金主包括科技巨頭以及風投機構,前者押注頭部AIGC企業,后者更多的是尋找優質的「AI+」項目。經典案例就是年初時,微軟斥資百億美元投資ChatGPT開發者OpenAI。

  獲得資本垂青的初創企業迅速成長為獨角獸——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美國研究機構CB Insights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全球AIGC獨角獸約有13只,今年迄今就有加拿大Cohere、美國Runway等五家加入十億美元俱樂部,上述13家企業從創立到成為獨角獸平均歷時3.6年,較歷史平均值7年要縮減一半時間。

  而在上世紀90年代末,大量初創企業同樣如雨后春筍,一份商業計劃書,企業名帶有前綴「e-」或后綴「.com」,就能輕易換取數千萬美元的融資。

  陳璧葵認為,兩輪繁榮的不同之處在於,當年,企業多數停留在講故事階段,各項應用並不成熟,許多商業模式未有得到驗證,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反觀當前,AI和AIGC已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價值,例如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明確的盈利模式。

「互聯網的問世相當於開闢一片新大陸,上面一片荒蕪,而AIGC的出現更像是在這片大陸上建設摩天大樓,而門檻也相對更高。」 陳璧葵形容道。

芯片股今年狂飆

  等待獨角獸成長的同時,不妨礙投資者激情下單已經上市的概念股。

  科技板塊尤其是芯片股一改去年頹勢一飛沖天,其中,英偉達因其芯片可滿足生成式AI的計算密集型需求,產品豐富性也居行業領先水平,成此輪AI熱潮的最大贏家。

今年首六個月,英偉達股價暴漲1.9倍,市值於6月首次站上萬億美元關口,成為繼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和特斯拉之后,第七位美國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也問鼎全球市值最高芯片公司。

  投資者憧憬其他芯片公司也能復刻火爆行情,資金大肆炒作相關題材,華爾街成領頭大哥,高調宣佈all in AI的投資大佬不在少數。潘興廣場資產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億萬富翁投資人阿克曼(Bill Ackman)一季度向谷歌投資逾10億美元;同期,知名對衝基金經理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斥資4.3億美元加倉英偉達及微軟。

  在一眾大佬加持下,其他芯片股同樣狂飆,英偉達勁敵超威半導體(AMD)大漲75.9%,該公司於6月13日宣佈推出用於訓練大模型的AI處理器系列,向前者發起挑戰;全球最大芯片代工製造商,同時也是英偉達代工廠的臺積電今年以來累計上揚35.5%;博通(Broadcom)累計漲幅為55.1%。

  微軟、谷歌、Meta等科技巨頭爭相增加算力儲備、展開軍備競賽,三隻個股今年漲勢大幅跑贏大盤,微軟上漲42.0%,谷歌漲幅為36.3%,Meta暴漲1.4倍;同期,標普500指數累計漲幅為15.9%。

AI泡沫醖釀

  泡沫往往在一邊倒的看漲聲中醖釀。

  時間倒回2000年3月10日,納指走向5049點巔峰,一年時間就實現翻番,然而,伴隨着利率走高以及衰退聲浪,納指開啟暴跌行情,股指下跌持續兩年,其間疊加「911事件」影響,納斯達克市值跌去5萬億美元,不及巔峰時的四分之一,歷時15年才重回泡沫破裂前水平。科技企業多以估值自由落體以及公司清盤倒閉的悲劇收場,據外媒統計,52%的互聯網企業在那次危機中破產,大多數公司的市值跌去75%。

  回憶起上述歷史,紐交所交易員安德森(Timothy Anderso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泡沫達到頂點直至破裂之前,市場繁榮可以持續數年。「上一輪市場危機以1995年8月網景(Netscape)上市為起點,一直持續至千禧年初,其間市場經歷了3~4年的繁榮期,6~12個月的離譜期,最后泡沫才告破裂。不過今天,我們尚未見到一單AI領域的首次公開募股。」

  安德森提及的網景是一家瀏覽器公司,該公司於1994年成立,次年就成功上市,發行價為28美元,上市首日最高漲至75美元,收盤市值達27億美元,要知道,創建於1899年的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歷時43年才達這一市值水平。

  「網景時刻」和「iPhone時刻」,分別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里程碑事件。然而,1998年11月,網景被美國在線(AOL)收購。而2015年,美國在線也已賣身給了電信企業威瑞森(Verizon)。

  以史爲鑑,一些分析人士開始警告風險。

  「不得不質疑,我們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嘉盛集團資深市場分析師辛科塔(Fiona Cincotta)對第一財經記者直言,「當股票漲勢過快過猛,自然而然會引發擔憂。我們絕對處於炒作時期,2023年的人工智能大熱潮轉眼就將變成人工智能大泡沫。」

  辛科塔表示,英偉達高於預期的盈利指引觸發芯片股近期狂飆,同時,害怕錯失的情緒也成強大動能,推動股價超越其基本價值。她認為,現在需要退后一步,試着瞭解人們寄予AI的厚望能否兑現。

「這是又一波互聯網浪潮嗎?是iPhone時刻嗎?現在下結論恐怕還為時過早,難言上述假設會否變成大量空話。我們應儘快加深對AI的認知,瞭解其對企業及更廣泛經濟的益處,這纔是技術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辛科塔説。

  與辛科塔觀點不同,安德森對人工智能技術看法積極。「上世紀90年代初,無人能夠預測互聯網將如何重塑世界,更不用説預判,互聯網普及會對微觀的企業盈利乃至宏觀的經濟增長產生何種影響。人工智能革命的潛力與信息技術革命難分伯仲,我毫不懷疑華爾街最聰明的投資人都是這樣想的。」安德森説。

  作為風險投資人、正處兩輪科技風暴中心硅谷的陳璧葵表示,一個新興、快速發展的技術或市場一定存在泡沫,不過他更關注創新的價值和想象空間。「何為顛覆性創新,就是能夠顯著降低人類行動的門檻。例如,移動電話對傳統固話的顛覆,互聯網對信息獲取方式的顛覆……ChatGPT誕生之后,人類數十年的學習、積累以及上百萬的資金投入,這些學習成本直降為電費,就是一項非常偉大革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