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7-01 03:30
轉自:中國經營網
莊重威嚴的中共一大會址、古色古香的石庫門建築羣……作為上海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項目,上海新天地引得眾多遊客駐足打卡、拍照留念。
上海新天地也是節能減碳的典範。《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一大會址新天地」區域成為上海市低碳發展實踐區創建單位之一,計劃在2026年年底實現區域碳排放強度低於創建基期的50%以上、碳源碳匯比達到2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佔比達到20%以上。
事實上,建築領域節能減碳是全球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城市實現淨零碳目標的基石。中國建築節能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建築與建造全過程碳排放佔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位列所有行業之首,因此建築業減碳空間大、潛力足。
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總建築師張俊傑表示,在「雙碳」戰略目標下,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穩步推進各領域低碳轉型發展。建築行業作為主要的碳排放行業之一,加快綠色化、低碳化進程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需要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助力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佔「半壁江山」
「氣候變化是當今社會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而建築環境與全球每年至少40%的碳排放量有關,深度、長期的系統性行業變革已刻不容緩。」奧雅納創研院東亞區總監徐潤昌如是説道。
而仲量聯行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在全球各主要城市,建築相關的碳排放預計佔到城市整體碳排放的60%,同時每棟樓宇年均碳排放量水平差距極大。
另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等發佈的《2022中國建築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0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2.7億噸標準煤,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45.5%;當年全國建築全過程(包括建材生產階段、建築施工階段、建築運行階段)碳排放總量為50.8億噸二氧化碳,佔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也就是説,建築全過程的碳排放,佔了全國碳排放的「半壁江山」。
以北京市為例,單體建築年平均排放量分佈在3000噸~1.5萬噸不等的區間,在此基礎上,部分樓宇所獲得的碳配額虧缺或可達到20%,這也意味着單個項目最高約額外支付50萬~70萬元,以購買配額完成清繳履約目標。而隨着中國碳市場持續發展成熟,且全國及各地碳配額發放收緊,國內碳價上漲已成大勢所趨。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的靜安區,樓宇碳排放佔比更是高達75%。今年4月印發的《靜安區2023年碳達峰碳中和及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安排》指出,要強化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和單位建築面積能耗下降15%以上的公共建築節能改造任務,大力推進二星級及以上標準的綠色建築的建設,規模化推進新建公共建築執行超低能耗建築標準,並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和智能建造融合發展。
徐潤昌分析認為,未來10年是低碳技術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構建技術評估體系,進行綜合、多維度評估,對低碳技術發展至關重要。「規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從我們的生活方式、建築環境,到如何保護和使用自然資源。」
國際工程顧問機構奧雅納(Arup Group)此前發佈的《中國建築與環境淨零技術發展》提出了遏制和扭轉大氣碳排放量上升的三種互補策略3Rs——Reduce(減少排放)、Restore(修復生態)、Remove(工程除碳),並基於3Rs策略調研分析中國「雙碳」技術發展趨勢和未來應用情景,為實現淨零排放必須採取的行動提供明確路徑。
例如,建築用能淘汰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更廣泛地應用潔淨和可再生能源,實現全面電氣化,匯入智慧管理,可最大限度減少運營能耗;採用光儲直柔技術的建築,可以實現24小時按照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律或電網調節指令進行連續調節;可以充分利用核電、工業和火電余熱,建立余熱共享系統,經過熱泵變換,滿足中國北方建築供熱需求,從而實現零碳供熱。
與此同時,減碳力度更多集中在建材的生產過程中,轉向再生利用,進行更新設計而不是重建,將更多在地資源及可再生的生物質材料用於建築,建造過程亦形成標準化及工業化。
《中國建築與環境淨零技術發展》還建議,應將自然生態融入城市及建築設計,藍綠建設普遍化,生態海岸比例增加,舊有建築及材料被活化成生態建設的一環,如人工珊瑚礁魚礁等。在城市中建設有生態走廊,連接生活環境與自然保護地,亦有持續發展的物料供應規劃,如為植林作木構建築的修繕準備。
推進建築領域「全流程脱碳」
「近年來,中國在一年內建造的房屋數量比發達國家多出許多,但99%的現有城鄉建築是高耗能建築,95%以上的新建建築是高耗能建築。」青海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辛曉琴日前在《中國市場》雜誌(2023年第2期)撰文表示,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建築領域的能耗高出了四五倍,差距如此之大,需要警惕。「如果新建建築在節能執行方面欠缺,就會導致建築在后續的使用過程中逐漸轉變為高耗能建築。」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李倩玲分析認為:「中國建築領域的低碳發展之路,需要跨環節、跨專業的戰略統籌、系統優化和技術落地。低碳轉型需求的快速爆發之下,市場急需一站式、一體化的低碳解決方案。」在業內人士看來,推進建築領域「全流程脱碳」,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治理。正因如此,仲量聯行構建了「戰略+實施+運營+產業+認證」五位一體的低碳發展全流程服務,向上引導前期綠色設計、低碳採購和綠色施工,向下推進低碳運營、資源導入和品牌認證,最大化挖掘建築全環節減排潛力,兼顧環境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兑現,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與上述解決方案類似,上海城投集團也上線了低碳管家數智平臺(CDP)。在規劃設計階段,設計施工方可以在平臺上預先選定施工材料、建造方案、運輸車輛、廢棄物處置或利用技術等。形成整體方案后,平臺在設計初期就能覈算出整個工程項目的碳排放總量和對應的單位投資碳排放量等。經過不同方案碳排放量的對比,能為工程的施工和運營提供節能降碳的方案和建議。
而在建築運營階段,上海城投集團建設運營的租賃住宅社區打造了涵蓋全生命周期的低碳體系。在低碳管家數智平臺上,可以看到社區的數字孿生實景,可用於社區碳排放量管理、監測和核算。
城市更新也是建築領域節能增效的重要方式。據介紹,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安房地產」,00272.HK)將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開發模式運用於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包括「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運營」。
以瑞安房地產提出的「社區發展九大原則」為例,倡導功能複合,以公共交通為主、減少小汽車使用;同時,打造富有特色的廣場、綠地等開放空間,提倡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據瞭解,瑞安房地產早在2006年就率先發布了《可持續發展政策》,併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2012年制定發佈《可持續發展六大目標》,勾勒出建設綠色建築及可持續社區的發展初心和原則;2019年,制定和實施2030年「5C可持續發展戰略」;2021年,瑞安房地產成為首家承諾支持「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的中國內地房地產企業;2022年又將減排目標提升至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1.5℃內。
此外,爲了推進「城市更新+碳中和」的深度融合,華建集團還牽頭聯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綠色金融機構、設計建設與能源領域在內的23家頭部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全國城市更新領域首個「碳中和工作委員會」。
對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謝文瀾表示,近年來,上海市科委面向綠色低碳轉型新需求,加快構建「雙碳」技術創新體系。此次成立的「碳中和工作委員會」,將搭建城市建設與更新領域的碳中和服務平臺,積極探索碳中和在城市更新實踐中的最優實施路徑,為建設美麗、幸福、宜居的城市貢獻力量。
「‘碳中和工作委員會’主要致力於完善綠色低碳政策、技術、標準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和應用示範樣本,共築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座。」華建集團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