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盜」亦有道

2023-06-30 14:25

圖一 盜(甲文)

圖二 盜(小篆) 圖二 盜(小篆)

徐夢嘉 文/圖

《莊子·胠篋》:「盜亦有道乎?」做強盜也有行爲準則嗎?小文藉「盜亦有道」為題,將「盜」加了引號,則是談談盜字構形構義的道理。

盜(盜,圖一),甲文是次與舟組合。次(「氵欠」),甲文基本款:「人張口在打噴嚏,口前飛濺的涶沫星子(幾個小點),此人並不掩飾,隨心所欲地痛快打出噴嚏」(見拙欄文《蓬宿草次》)。舟,甲文中已有很多「舟」字,橫豎款都有,活脱脱就是一尾有框架的小木船形狀,相較原始的把樹干挖空做成獨木舟已經有質的發展。盜字的舟是「野渡無人舟自橫」,橫置的舟更為形象。隸變楷定后都成豎舟,在舟的家屬字中,儼然是船的博物館,琳琅滿目,無論豪華的簡陋的,有動力的無動力的都用部首舟:船、舢、舫、舨、艇、艦。有些衍義的舟屬字,誤成「月」形,朕、前、俞、騰(騰)勝(勝)等。

現在可以解析次(「氵欠」)舟組合的盜(盜)了。盜的初義是指過河越界、穿窬攔路等的劫物掠貨惡行。盜的構形,一條載滿偷(偷字中有舟)盜來贓物的船。到底是什麼贓物,字面沒有交代,盜得一定是好東西。我們從遞盜者的嘴臉可窺見,盜(盜)中的次(正確是「氵欠」xián,)張大嘴巴,不「打噴嚏」,而是流出貪婪的口水,可謂垂涎(舊時涎和「氵欠」互為異體字)三尺。

我們回眸中外歷史,海盜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自有船隻航行以來,就有海盜的存在。最早的海盜記錄出現在公元前13世紀,歐洲海域有襲擾商船的行為。而那個年代對應的就是中國甲骨文誕生的殷商王朝,那時中華祖先也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出現了劃舟船在河川盜搶打劫貨船的盜匪。古代水域河盜勍盜肆意猖獗,結夥攔劫商船,殺人搶物。從舟盜表現的是水上盜匪。「盜」(盜)亦有道,人張口在打噴嚏時一般不會只打一下,流口水也不會流一滴。因此盜的義項還有不止一次地走水路將贓物運移,此盜賊當是「慣盜」。

由於甲骨文在傳承過程中出現斷層,金文盜(盜)發生形變,盜字下從皿(橫舟與皿的古漢字易混淆),小篆(圖二)沿用定形。此皿當數「天花板」級別,故有觀點盜是「用垂涎人家的器皿會偷竊之意」(《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編),這是襲《説文解字》解析:「盜,私利物也。從‘氵欠’,‘氵欠’,欲皿者。」《説文》以降,歷來學界皆如此識定盜字。筆者認為,沒有極本窮源識定盜本已是失誤,且盜的佔有佳器想法僅停留在作案動機上,只有動機未實施犯罪行為並不違法,不能謂之盜,從古至今法律關於盜行為都有這明確嚴苛的界定。如前文所述,從皿的盜(盜),還可以理解為看到盛器中美味佳餚,饞得口水直流。如此,更與「盜(盜)」不相干。故從皿的盜,構形與盜竊的盜之義並不契合,就不能是「盜」亦有道。千百年來我們「冤枉」從金文到楷書的各體盜了。一百多年前從舟盜字隨着殷商甲骨文重見天日,主客觀相結合的劃舟運贓物的盜纔是真正意義上構成犯罪的盜。

盜組出的詞都與盜竊有關,一目瞭然,筆者不展開談了。有些看上去盜意模糊的盜之詞可舉幾例解讀。盜汗:在不知不覺中偷偷地(偷盜的衍義)出汗,一般最常見的是夜間盜汗。盜龍:是兇猛可怕的小型恐龍,屬名Rapator,意為「盜賊、掠奪者」。盜驪:古代良駒,體格健壯,動作敏捷,借用盜字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