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什麼樣的主題更容易形成市場共識?

2023-06-25 20:44

來源:思想鋼印
作者:人神共奮

1、信息和邏輯

市場每天交換着兩樣東西,看得見的是資金與籌碼,看不見但更重要的是信息和邏輯,因為后者決定了前者,理解了后者,就能預測前者,從而預測股價。

信息和邏輯又不一樣,信息是實實在在的現象,A公司將要提價,B公司新產能延后投產,C公司董事長準備與市場溝通,D公司本季財報大概率超預期……

邏輯就是投資觀點,它是對現象的解釋,A公司的提價代表供需失衡加劇,B公司投產慢説明技術不成熟,C公司的溝通代表行業開始復甦,D公司財報超預期只是周期頂點現象……

如果把信息比喻成子彈,邏輯就是槍。

由於流動性長期過剩,A股的主題行情常常跑在景氣度行情之前,而主題行情都是邏輯驅動,一直處於「瞎炒」和「預見性」的模糊地帶,伴隨着種種貌似合理的邏輯,大量真真假假的消息,市場漸漸形成對某一類產業經濟和社會趨勢的共識,市場從分歧走向共識的階段,常常引發一輪主題行情。

所有的投資者都關注信息,但大資金還要關注觀點,因為有衝擊成本,需要佈局,需要提前預判行情,同一條消息,大資金需要聽到各種不同的觀點,以作出自己的判斷。

所以預判主題行情其實是在預判一件事:什麼樣的邏輯能形成共識?這個共識又是如何形成的?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金融問題,而帶有一些社會心理學的成份,因此更適合用行為金融學的框架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教授,《懷疑論者》雜誌的創始發行人,寫過一本名為《被信任控制的大腦》(The Believing Brain)的書,探討了人類構建和鞏固信念的機制,並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某些理論更容易相信。

作者認為,信念的形成和強化是人類大腦的一個特性,本着效率優先的原則,選擇模式化思維,並需要不停地補充信仰,還要隨時尋找有因果關係的信息。

所以,共識的形成非常複雜,有一句話叫「傻X的共識也是共識」,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這句話並不準確。

本文的內容包括:

1、投資者如何減化信息和模式化思考的?

2、什麼樣的主題更能產生大行情

3、如何做好主題投資?

2、模式識別

人臉識別是人工智能最早期的一項應用,這項技能花了大量科學家十幾年的時間,相比之下,人類似乎天生就有識別人臉的強大能力,能夠在一瞬間辨認出上千個不同的面孔,並區分出微小的面部差異,這種能力對於社交與人際關係的建立至關重要——可誰也沒有在小時候接受過這方面的培訓。

人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把一個你熟悉的人的五官分開來給你看,你恐怕完全認不出來,這是因為人類大腦在識別人臉時,辨認的不是細節,而是分析各個部位的相對位置和關係,從而形成了對面孔識別的模式。這些模式被存儲在大腦中,使我們能夠快速辨認熟悉的面孔,如家人、朋友和名人。

這就是「模式識別」,而它正是人類大腦理解大部分陌生事件的特定工作方式。

舉一個例子,下面是券商報告中關於人形機器人投資機會分析的一段結論:

人形機器人控制模塊、外部傳感器與軟件層、特斯拉汽車FSD關聯度較大,更多依靠產品自研和海外供應商;動力模塊中電池的容量遠小於新能源汽車(機器人電池2.5kwh,對比Model Y標準版55kwh),產業鏈彈性不大;一體化關節為非核心部件,機器人公司傾向於外購,且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帶動了本土工業自動化企業發展,全球競爭實力提升,因此產業化早期重點關注一體化關節領域的投資機會。

根據我們測算,人形機器人一體化關節中高價值環節有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諧波減速器和行星滾柱絲槓,此類產品側重標準化,且部分產品在國內工業機器人等行業運用相對成熟;而軸承和傳感器領域所涉及的產品種類較多、均價偏低,各供應商所側重細分領域有所差異,對國內企業的採購集中度可能不大。

由於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在A股並不多,大部分投資者對其中的技術完全陌生,但有投資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只要拎出其中兩個最關鍵的信息:

1、一體化關節主要靠外採,且國內自動化企業實力強

2、關節產品有兩類:第一類產品側重標準化,且在國內相關行業運用相對成熟,第二類產品不同供應商參數差異大,很難集中採購

再加上投資者已有的對於特斯拉人形機器人進展的認知,我們的大腦就不再完全對這些信息進行邏輯分析,而是「調用」之前的「投資模式」,包括蘋果產業鏈早期在中國發展、寧德時代及特斯拉產業鏈對國內供應鏈,等等,從而快速在大腦形成「不亞於蘋果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新模式。

投資者的模式識別是這樣的: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信息,我們不是一個個信息點去分別理解,而是先進行模式識別,快速提取這些信息的關鍵特徵,形成整體印象后,歸類為已有的模式,從而加速認知敏感性和高效性。

所以,大部分投資者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最初判斷是:產業鏈處於技術突破前期,成熟后國內供應鏈規模不亞於蘋果產業鏈和特斯拉產業鏈。

模式識別最大的優勢在於對複雜性的簡化。投資者學習專業知識,並不是爲了成為專家,而是尋找與判斷投資機會,那就不如「以目標為起點」,根據總結的過去成功的行情模式,我們可以快速的對新信息進行編碼和處理,將其與已有的模式進行比較,快速評估投資機會。

3、行情識別

模式的儲存與識別能力,正是股民投資能力的差距所在。

為什麼有些做了二十年股票的老股民,成績不如兩三年的新手?原因在於,前者只留下一個個的個案,而沒有建立有效的模式,無法對投資信息進行模式識別;而后者通過有限的案例建立了至少一個模式(通常是技術分析或趨勢交易方法),從而更有效的識別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會。

以今年以來的生成式AI產業趨勢帶動的這一波巨大的行情為例,在行情出現的早期,大部分人不具備理解產業趨勢的能力,甚至連體驗一下的那種能力都沒有,此時只能靠「模式識別」,AI行情的幾次暴漲都與模式升級有關。

1、春節后的第一波上漲,模式識別定義為「移動互聯網浪潮在AI時代的重現」

2、英偉達發佈會后,模式識別升級為「AI的Iphone時代」

3、微軟開放API並降價后,模式識別升級為「AI的APP store」

市場對行情的理解,從2014-15年的移動互聯網行情,到2012-13年的蘋果產業鏈行情,並在其核心投資邏輯中獲得共識的力量。

直到英偉達公佈業績,看到暴漲的訂單,AI行情的主題色彩纔開始降低,慢慢過度到景氣度驗證階段。

再比如中特估行情,由於其中的邏輯沒有先例可循,一開始,在易主席的講話后,市場視為一個政策題材炒作,理解混亂,分歧巨大,行情很快中止。

但之后不久,由於移動運營商的行情發動,市場由此「模式庫」中「搜索」到「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行情」,由於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結果都提升了估值,市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識。

另一個模式是「日特估」,兩者在邏輯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價值風格的行業,政府希望提升估值吸引投資關注,加上巴菲特大舉增持日本股市,導致「日特估」關注度大幅提升,並與「中特估」產生結合,推動了第一波中特估行情。

但總體上説,中特估的邏輯過於複雜,模式識別的難度比較大,因此,行情的過度也是一波三折。

一旦模式識別成功,投資者就會從大量的感知信息中,篩選出關鍵信息,去驗證和補充這個模型的具體內容,使之為一套邏輯自洽的新的主題投資框架。

4、尊重市場,相信市場

A股幾乎所有能發動一輪大行情的主題,都源於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個極度成功的、給市場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主題模式,其原因在於大部分投資者的兩個習慣:

習慣一:在自己以前賺過大錢的行業中尋找機會——中特估行情之所以一波三折,正是因為過去幾乎沒有人在這些行業上賺過錢,與A股過去主流的成長股偏好相抵觸

習慣二:意義越宏大、邏輯越簡單,越容易產生行動,倉位上得也越快

因為這是大部分人的習慣,由於A股大部分的成交量都是散户創造的,業余投資者缺乏專業訓練,註定無法跳出這種「模式認知」的缺陷,所以越符合這兩個特徵的主題,越可能生產市場共識,引發大行情。

有一句,傻X的共識也是共識,這句話並不準確,應該説,所有的共識都是傻X的共識,專業人士很難形成共識。

投資者想要做好主題行情,基本上就是三件事:

第一、模式總結,這是最基礎的工作,你需要研究A股近20年曆史上,讓大部分人賺錢的行情的投資邏輯,將其總結成模式。

這些著名行情的核心邏輯、炒作階段、行情特點、龍頭個股,都要總結在腦子里:

2003-2004年:五朵金花+煤電油運

2005-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

2006-2007年:總量經濟牛市

2007、2009年:煤飛色舞、航運

2009年:家電下鄉汽車下鄉

2010年:蘋果產業鏈

2010-2011年:喝酒吃藥

2013、2015、2017年:三次炒地圖行情

2013-2015年:互聯網+

2014年:一帶一路

2014年:券商牛

2015年:槓桿牛

2016-2017年:藍籌股估值修復

2016-2018年:供給側改革

2017-2020年:中國版漂亮50

2017-2020年:白酒與消費升級

2019-2020年:半導體國產替代

2020-2022年:新能源行情

第二、模式快速識別:把每天看到的新邏輯全部列出來,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投資者的角度,以大眾的眼光分析這些邏輯的潛力:

1、是否立刻能想到過去的那些大行情?

2、是否足夠簡單?

3、后續是否有足夠多的催化劑?

第三、反饋調整:當市場和你的預測不同,一定有你忽略的東西,你需要傾聽市場反饋,調整你對主題的預期,包括時間、規模、節奏。

不過,在「反饋調整」這個環節,常常遇到自己對主題產生懷疑的情況,沒有兩次行情是一模一樣的,模式認知難免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比如前面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判斷,可能也會非常武斷,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就可以看出,特斯拉和蘋果的差別巨大,產業鏈更是如此。

但行情並不一定會因為一些人的懷疑而中止,為什麼主題行情可以在一直無法證偽的情況下繼續上漲直到泡沫化?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懷疑?如何面對賣出后一路暴漲的主題行情?這將是這個系列第二篇的內容。

編輯/jayden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