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手機處理器狂漲價,「衝高端」困住了誰?

2023-06-21 07:06

5G,是國產手機向高端化進發的導火索。隨着5G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和紅利期的到來,加快向高端市場衝擊成為國產手機廠商的必選項。雷軍喊話「全面對標蘋果」,華為再難也要堅持高端機更新,OPPO陳明永更是多次強調「破局高端」,僅成立三年iQOO也表示要在高端市場戰上一戰。

然而,衆所周知,在中國的手機廠商中,除華為使用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處理器之外,眾多國產手機廠商沒有自主芯片,只能選擇依靠進口。隨着國產手機向高端化的不斷進發,處理器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國產手機廠商的境況愈發被動。

1、手機處理器,價格漲不止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在2023年*季度,全球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份額中,聯發科佔比32%排*,高通佔28%排第二,蘋果佔比26%排第三。從具體統計數據來看,這三家手機處理器的價格都已進行多輪上漲。

首先看高端手機處理器市場的兩大標的:高通和蘋果。

高通是國產手機廠商在奔赴高端化路上的寵兒,國產的大部分安卓高端機,採用的都是高通驍龍 8 Gen系列。早在驍龍8 Gen1發佈的時候,雷軍就以視頻的形式遠程連線,表示小米12系列手機將全球首發驍龍8 Gen1。隨后,多家手機廠商也表示即將發佈搭載上述平臺的手機產品。隨后驍龍8 Gen2的發佈,更是得到17家品牌的青睞,分別是:小米、魅族、紅米、OPPO、vivo、一加、iQOO、榮耀、紅魔、中興、索尼、努比亞、摩托羅拉、夏普、華碩ROG。

近日,更是有網友爆料採用臺積電的4nm工藝製造的高通驍龍 8 Gen 2,其售價達到每顆 160 美元(約 1134 元人民幣),這比高通的客户願意支付的價格要高出不少。

可以看到,最近幾年,高通的手機處理器售價漲勢明顯。2019年高通發佈的驍龍865處理器一顆約85美元左右,而其在2022年發佈的驍龍 8 Gen 2的價格已經將近驍龍865的二倍。據悉,高通的8 Gen 3預計將採用臺積電更先進一點的 N4P 工藝製造,並且傳聞將在不犧牲功耗的情況下提供更高的性能,因此,驍龍 8 Gen 3的售價恐怕會再度上調。

接下來再看蘋果。在與高通的手機處理器售價對比中,蘋果的處理器成本價格上調情況看似要「温和」得多,其2020年發佈的A14 仿生芯片成本價格只有40美元左右,其最新發布的A16 仿生芯片也只有110美元,比高通足足低出50美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開發 A16 仿生芯片是爲了自家的產品使用,而不是爲了賣給其他設備製造商。就在這種情況下,蘋果的處理器價格也已經翻了一個番。倘若蘋果與安卓公司達成某種協議,向他們提供 A16 仿生芯片,那麼價格或許會比驍龍8 Gen 2 賣得更高。從長遠來看,未來處理器的價格持續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不只是高通和蘋果,正在衝刺中高端市場的聯發科處理器的價格較之前也有明顯上漲。據悉,聯發科在2019年發佈的天璣1000處理器大概70美元,2021年底發佈的天璣9000的市場價格在100-110美元左右。

伴隨着手機處理器價格的飆升,「衝高端」戰略的確給手機市場貢獻了諸多性能優異的旗艦手機,可是也給國產手機市場帶來了更大的困局。那麼這場困局,困住了誰?

2、「衝高端」,困住了誰?

消費者首當其衝

由於處理器和其他配置的成本提升,部分手機廠商更需要大幅提高售價來保持利潤,手機整機的價格也有了「數」的飛躍。因此,在「衝高端」的路上,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便是消費者。

前幾年,國產高端手機的價格大多還是兩三千元,買款頂配的版本預算也不用超過四千塊。但如今,4000元就能買到高端手機的光景已不再,看一下如今的手機售價:華為Mate 50 Pro 6799元起、OPPO Find X5 Pro 5999元起、一加10 Pro 4699元起、魅族18 Pro 4999元起、小米13 Ultra 5999元起,這還只是起售價,若要再將配套周邊產品配齊,最少也要6000+。隨着旗艦手機越來越貴,讓網友開始直呼買不起。

智能手機市場「逆市漲價」,消費者的換機周期也對應拉長。從銷售數據來看,事實的確如此,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Q1,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了27.8%。報告指出,現在手機市場已經飽和,消費者更換手機的慾望不強,導致銷量下滑。與此同時,手機價格卻在不斷上漲,使得消費者更不願意購買手機。

在這種情況下,性價比便成為消費者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根據2020年中國消費者購買手機的價格分佈區間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在購買手機的消費者中,有51%選擇2500塊錢以下的手機,接近70%選擇3500塊以下,其中1500-2500元之間的佔比超27%,而購買5000元以上的比例,不足15%。可以看到,性價比高的中低端機型似乎更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

其次,國產手機廠商在這場戰役中,也過得異常艱難。

國產手機廠商的利潤被持續擠壓

成本還在不斷攀升,消費熱情卻連連消退,在這一背景下,國產手機廠商可以説是被兩頭夾擊。然而,對於國產手機廠商來説,難的還不止這些。

從上表搭載了不同種類處理器的手機售價來看,自步入高端手機市場之后,價格似乎穩住了。不再像前幾年的手機市場一樣,大跨步地往更貴的方向發展。

以小米手機為例,採用高通865芯片的小米10 Pro,其8+256版本售價爲4999元,而採用高通8 Gen2的小米13 Pro,其8+256版本售價爲5399元。單單是處理器的價格就差出來了500元,但是兩款手機整體的價格,只貴了400元。

然而,手機的價格真的穩住了嗎?實則不然。

表中可以看到,蘋果手機的售價實則是逐年調降,這也意味着它在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縱觀現在國內的手機市場,已經出現了很多新品牌,比如一加、realme、iQOO等,這些小眾品牌的加入,給那些大品牌帶來不小的壓力。蘋果則是通過削利多銷來保持自己的優勢,但是這一思路對於國產手機廠商來説,並不適用。因為蘋果有着極強的供應鏈管控能力,可以實現以*的成本自產自銷,可壓榨的利潤空間要多得多,而國產手機廠商呢?

小米雷軍曾公開喊話:「小米手機不賺錢,利潤率永遠低於5%」。這是一種營銷策略,卻又是無奈的事實。

智能手機市場已經相對飽和,廠商之間競爭非常激烈,當國產手機廠商的利潤被擠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手機的價格的變化還是會跟着成本的漲幅走。屆時手機廠商的日子便會更加難過。

那麼,如今的國產手機廠商該何去何從?自研處理器會是國產手機廠商「衝高端」路上的解決辦法嗎?

3、自研處理器,是一條難走的泥潭

有了華為被限制的前車之鑑,中國的手機廠商就開始紛紛投身自研手機處理器。然而,自研芯片本就是一場泥潭,在全世界範圍內,能自研處理器的手機廠商寥寥無幾,華為成功的案例也並非能夠輕易複製。

從現實來看,華為在芯片領域成功的條件,中國絕大多數的手機廠商都不具備。

*,華為的資金儲備打敗了絕大多數手機廠商。芯片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高門檻的產業,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2018年華為營收7212億元,2019年華為全年營收8588億元,2020年華為營收8914億元,可以看到,華為的營收都是高位數的千億級別,再看國內的其他手機廠商:小米2020年全年營收2459億元,OPPO 2020年全年只有營收810.99億元,vivo的營收雖然未曾披露但是和華為也相差甚遠。過高的資金門檻,也是前段時間哲庫被叫停的主要原因。

第二,技術儲備能力也有很大欠缺。華為海思擁有多年的芯片設計經驗和積累,在多個領域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中國的手機廠商在射頻和基帶等關鍵技術上都有着很大的欠缺,尤其在基帶技術上,很難繞過華為和高通兩家的專利佈局。

第三,得不到足夠的市場支持。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華為佔到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的38%、vivo 17.7%、OPPO 17.4%、小米12%,有業內人士曾表示:如果國產手機廠商要自己做SoC,保守估計,*的情況也要4—5年開始正式量產用上,5年左右完成收支平衡。對於幾家出貨量不是特別強勢的廠家來説,這個壓力的確太大了。

國產手機廠商是否一定要做自己的處理器芯片?答案是:是的。蘋果和華為之所以能成就高端,得益於自研SoC,實現深度的軟硬件融合,大幅提升用户體驗。直到現在,在蘋果的業務線中,自研芯片依舊是戰略性位置。華為也是得益於其強大的麒麟芯片,在手機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和更強的產業鏈話語權。只是就實際情況來看,當下可能不是*的時機,在這條道路上中國的手機廠商還需要耐心蟄伏。

4、手機廠商如何突破這場困局

其實,高端手機的高端不完全取決於它選了多強的處理器和零部件,還在於它可以提供中低端產品所無法擁有的功能或者體驗。

首先做差異化,打造稀缺性和獨佔優勢就是中國的手機廠商突破這場困局的路徑之一。國內的幾大手機廠商也已經付諸行動。小米推出ISP澎湃C1,后續又推出了快充芯片澎湃P1和電池管理芯片澎湃G1,且P1和G1組成了小米澎湃電池管理系統,實現了自研芯片之間的聯動。vivo推出了自研獨立ISP芯片V1,作為對通用處理器難以滿足用户個性化或重度拍攝需求的補充。OPPO推出基於影像改進的NPU馬里亞納MariSilicon X和藍牙音頻SoC芯片馬里亞納MariSilicon Y。

其次,豐富產品路線。面對手機銷量下滑的局面,在手機這一市場,沒有好的解決方案,而*緩解困境的方法就是走其它產品路線,生產其它產品,以拓展市場空間。例如,可以考慮生產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產品等。這些新領域的產品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為手機廠商帶來更多的利潤和發展機會。以彌補部分手機市場的缺口。

最后,高端機要比低端機的利潤高得多,自2018 年開始,國產手機廠商紛紛選擇撕掉「性價比」標籤,改走高端路線,如今高端手機市場已經趨於白熱化,中國的消費市場又傾向於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先吃下這一塊市場也不失為一個多局並行的辦法。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半導體產業縱橫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