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6-20 05:40
如果經濟衰退將在未來12個月內出現——接受一項調查的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是這樣預期的——那麼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來説,他應該會希望這場衰退能儘早到來。
前三任總統——卡特、老布什和特朗普——都因經濟衰退而失去了連任的希望。
不過,任期內發生經濟衰退后連任的總統也同樣不少。例如,尼克松、里根和小布什都贏得了連任,其中前兩位甚至以壓倒性優勢獲勝。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很大程度上在於衰退發生的時機。
能連任兩屆的總統通常能很早地就擺脫經濟衰退,而只能擔任一屆總統通常都是因為直到選民投出選票之時還沒有擺脫經濟方面的糟糕局面。
因此,如果經濟發展能順着民主黨的心意,這意味着一場短暫衰退即將開始——這也為經濟在2024年選舉日前的反彈提供了機會。
範德比爾特大學研究政治和經濟交叉的Larry Bartels表示:「歷史記錄表明,2023年下半年的經濟衰退對總統連任前景的損害可能比2024年上半年的經濟衰退要小。」但他也表示,拜登目前無法在短期內改變經濟方向。
就目前而言,美聯儲上周發佈的經濟預測表明,政策制定者認為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比以前小。官員們對2023年GDP增長的預測中值從0.4%上升到1%,預計2024年和2025年的增速將略有回升。
而債券交易員對利率決議的反應是,他們預計明年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會增加。
65%的機會
現代史上的經濟衰退通常持續10個月,因此,早期、短暫和輕微的衰退將給拜登時間重新站穩經濟腳跟。而一場迟來、長期且深度的經濟衰退則可能會使拜登成為一屆任期內因不合時宜的衰退而縮短任期的總統之一。
接受一項調查的經濟學家普遍預計,未來12個月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為65%,高於一年前的31%。
該調查還顯示,預計明年實際GDP將恢復温和增長,增速接近2%。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不温不火的經濟形勢,但對民主黨人來説,這可能會是一個受歡迎的發展軌跡。
「重要的不是經濟的絕對水平,真正影響投票的是選舉后六個月的經濟方向,」2020年擔任拜登民調專家的Celinda Lake表示。
儘管美國兩黨經常在社會和文化問題上相互指責,但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對拜登的真正攻擊點是在經濟管理方面,他們經常指責拜登造成了2022年年中達到9.1%的通脹率,這是40年來的最高點,儘管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通脹率現已回落至4%。
前副總統彭斯在上周的競選視頻中提到了「迫在眉睫的經濟衰退」,而前總統特朗普近一年來則一直聲稱美國已陷入衰退。
就拜登而言,他並不承認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今年早些時候,他就曾表示:「自從我當選以來,他們一直告訴我,我們將陷入衰退。」
拜登上周六在費城向工會成員發表競選演講時,吹噓了自疫情衰退以來經濟取得的進展,並表示有關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半導體的立法將有助於長期建設。
他表示:「我們過去三年進行的投資有能力在未來50年改變這個國家。」
白宮發言人貝茨表示,經濟衰退的預測「一如中期選舉前民調機構的預測一樣:都是錯誤的」。
但在本月相關媒體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拜登也開始承認,美國「必須警惕並防範風險」。
Lake稱這是正確的態度。她表示:「有一段時間,在經濟對話中,他的樂觀情緒似乎與正在發生的事情脱節。但現在他説,‘我明白了。它很好,但還不夠好。’」
「痛苦指數」
不過,每一次衰退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很難知道即將到來的衰退將如何以及何時表現出來。
Bloomberg Economics美國首席經濟學家Anna Wong表示:「我們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末將出現一場温和且相對較短的衰退。經濟增長可能會在2023年下半年收縮,主要是商業投資收縮,而家庭支出仍略有增長。2024年的復甦將不温不火,因為居高不下的通脹將使美聯儲無法像在過去的經濟衰退中那樣大幅降息。」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美國經濟聯席主管Joel Prakken表示,到2024年11月,結合失業率和通脹的痛苦指數可能會下降。但僅憑這些數字可能無法反映選民的情緒。」
「通脹高得令人無法忍受,失業率低得不可持續,」他表示,「不管我們的專家最終會給它貼上什麼標籤,這都會讓人感覺很糟糕。」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政治經濟學家Christopher Wlezien認為,選民在中期選舉后就會開始關注總統對經濟的管理,這實際上給了總統們兩年的時間來處理他們從前任那里「繼承」來的經濟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話,拜登可能已經處於危險地帶了。
「選民是短視的,」Wlezien表示,「他們不會回顧遙遠的歷史,但他們確實會回顧最近的過去,例如大約兩年前的情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