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6-16 16:42
財聯社6月16日訊(記者 盧阿峰)百濟神州(688235.SH)作為國內創新葯企國際化發展的先驅,其核心產品澤布替尼曾實現中國抗癌新葯出海「零的突破」,但澤布替尼近期卻捲入到與艾伯維產品伊布替尼的專利糾紛當中。
業內表示,艾伯維作為國際專利訴訟的「常客」,具備豐富經驗,百濟神州需要嚴正以待。曠日持久的專利訴訟或許會對百濟神州及澤布替尼在美國市場的品牌有一定傷害,但同時也提升了曝光量,對市場推廣反而會有一定的益處。
業內還指出,創新葯企業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正當權利或者搶佔市場近年來愈發普遍,相關有志國際化的企業應當建立心理預期,做好應對預案,加速海外團隊的本土化,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同類產品競爭白熱化的結果?
曾經打出中國抗癌藥新葯出海第一槍的百濟神州核心產品澤布替尼,近期遇到了麻煩。
據彭博社6月15日報道,艾伯維稱,百濟神州抗癌藥物澤布替尼侵犯其腫瘤藥伊布替尼的專利。在該消息的影響下,當日百濟神州A股、港股雙雙大跌,盤中一度跌超14%。
百濟神州當日迴應媒體稱,「我們將在適當的時候對該投訴作出應對,並開展積極的辯護」。並在16日凌晨再次發文表示,公司的研發是原創性的,將對所有此類專利侵權指控開展堅決的辯護;自家產品療效安全好於艾伯維,公司對澤布替尼的知識產權保有充分信心。
「艾伯維向來是專利叢林的高手,他們選擇現在起訴,原因是IRA實施會對伊布替尼帶來衝擊,那麼擠壓對手就成為合理的生存邏輯。」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財聯社記者分析艾伯維的動機,伊布替尼在2021年的用户數和銷售額已經達峰,很難再上量,原因就是達可替尼和澤布替尼上市帶來的競爭,所以搞專利起訴可以壓制對手。
事實上,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和艾伯維的伊布替尼,均是明星腫瘤藥,前者是首個國產BTK抑制劑,於2019年11月在美國獲批,打響了中國抗癌藥新葯出海的第一槍;后者是全球首個BTK抑制劑,2013年在美國上市。
2018年底,百濟神州發起了澤布替尼與伊布替尼頭對頭研究,並取得了積極結果。年內,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美還新獲批了適應症。1月下旬,該藥物用於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成人患者適應症,被FDA批准。
財聯社記者查閲年報得知,上述兩項適應症獲批后,澤布替尼今年第一季度內的在美銷售額達到1.388億美元,較同期增長104%。
截止2023年,除伊布替尼外,FDA還批准了3款BTK抑制劑,分別來自阿斯利康、禮來和百濟神州。而在羣雄逐鹿下,2022年,伊布替尼首次出現了銷售額同比下降情況。當年,伊布替尼全球創收83.52億美元,同比下降14.6%。另據彭博社數據,該產品當年的在美銷售額為34.3億美元,但在2021年,這一數據為43.2億美元。
「為什麼艾伯維不在澤布替尼獲批前公示階段就向FDA提起異議?」北京百思力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資深醫藥行業專家王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能夠通過FDA上市審查,而且在公示期沒有被擊倒,那麼該藥的專利和價值應當不會有很大問題,若是有問題,艾伯維就該在該藥的審評公示期就提出來,現在競爭格局激烈起來才突然起訴,未免目的不單純。
訴訟案是「雙刃劍」?
17日,在百濟神州發出積極應訴的強硬表態后,開盤股價因此止跌上漲,截至午間休市,百濟神州-U上漲6.17%。
對此現象,趙衡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昨天百濟神州二級市場的大跌本來就是受消息刺激的恐慌表現,但這個訴訟案還遠沒到判決階段,投資者怎麼就知道一定是利空?所以真正的考驗還是要等判決出來。「現階段,百濟神州最緊要的任務是找經驗豐富的律師,收集整備好應訴材料。」
據財聯社記者瞭解,艾伯維另一核心千億產級品阿達木單抗注射液(修美樂)美國的專利本應2016年就到期,可自2013年開始,艾伯維便為其搭建了一個所謂的「專利叢林」,即不斷申請與製造方法或管理方面微小變化有關的新專利,來延長修美樂的市場獨佔保護。
根據媒體此前的不完全統計,爲了阻止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在美國上市,艾伯維採用談判、訴訟等多種方式,先后與安進、默沙東、山德士、輝瑞等公司達成和解,將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進入美國延期至2023年。勃林格殷格翰曾一度拒絕與艾伯維和解,宣稱要在2023年之前將其修美樂生物類似藥推向美國市場,如此硬氣卻在艾伯維的特許權使用費面前敗下陣來。
「客觀來説,艾伯維此時提起專利訴訟,會對百濟神州澤布替尼在美國市場的品牌造成一定損害,但也不是完全無所得。」王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美國的專利訴訟案件一般會拖很久,澤布替尼可以藉此提高其在美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知名度,百濟神州可以省下一大筆市場推廣費用,而且若是能夠最終勝訴,百濟神州的全球影響力將更上一個臺階。
近年來創新葯專利之爭頻率加劇
事實上,除了艾伯維和百濟神州的專利之爭,近年來創新葯領域的專利之爭愈發白熱化,眾多國內外藥企愈發熟練和頻繁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利益或者切割蛋糕。
2021年6月,中美華東就專利號為200680006674.6的酰化的GLP-1化合物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了無效宣告請求。2022年9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判定司美格魯肽核心專利CN200680006674.6全部無效,諾和諾德已就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這一決定上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后續將進入知識產權訴訟階段。
2022年8月,美國新冠疫苗公司莫德納(Moderna)就mRNA技術專利起訴輝瑞以及與輝瑞合作研發新冠疫苗的德國BioNTech公司。莫德納稱,這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冠疫苗,侵犯了莫德納的mRNA技術專利。后續,輝瑞和BioNTech向美國法院尋求撤銷莫德納的專利訴訟,並要求裁定莫德納的mRNA技術專利無效且未涉及侵權。輝瑞發言人表示,他們對輝瑞和BioNTech的知識產權充滿信心,並將「強力反擊」莫德納的索賠要求。
2022年10月,針對石藥集團旗下子公司歐意藥業瑪巴洛沙韋片仿製藥獲批一事,羅氏製藥發佈了一則措辭激烈的聲明,稱對於石藥歐意申請仿製藥上市的行為,將提起專利鏈接訴訟,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羅氏製藥在聲明中強調:「瑪巴洛沙韋片於2021年4月獲得批准,然而,瑪巴洛沙韋片獲批不過三個月,歐意公司就遞交了仿製藥上市申請。」
此類創新葯方面的各種專利糾紛,不勝枚舉。「所以説,創新葯領域的專利糾紛並不少見,而美國司法相對獨立,百濟神州與艾伯維的專利之爭,應該靜待時間給出答案,再去評估具體的影響。」趙衡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那麼這類專利訴訟案件對於國內有志出海的創新葯企業有那些啟示呢?
王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創新葯出海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可能出現的專利糾紛,相關企業應該有一定預期和應對預案,尤其是法律環境的準備,需要做好團隊的本土化。「
(編輯 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