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九毛九CFO辭職后要搶投行飯碗?香港中環投行人正時刻感受危機

2023-06-14 20:20

財聯社6月14日訊(記者成孟琦)上市公司CFO辭職后要和投行人搶飯碗了?中環投行裁員消息滿天飛時,市場再添一枚「炸彈」消息。

2023年6月9日盤后,九毛九在港交所公告稱,公司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副總裁、聯席公司祕書及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成員李灼光為投放更多時間於其他個人事務,辭任以上職務。這一消息導致下個交易日一開盤,港股九毛九一度跌近16%。

自2013年起便擔任九毛九財務總監的李灼光,其本人也在電話會上表示接任者上限更高,被問到離開九毛九想做什麼時,李灼光表示想找一份IPO相關工作,歡迎大家介紹。

這一發言引起一些金融界人士調侃,稱當下中環已經有不少找不到工作的投行人,沒想到還要面臨上市公司CFO來搶工作。

回到乙方和投行人競爭?

據悉,李灼光2019年獲任九毛九財務總監兼董事,2019年12月6日調任為執行董事,后再任聯席公司祕書,負責監督九毛九的財務、戰略投資及投資者關係。

根據九毛九公告,截至最后可行日期,李灼光持有九毛九已發行股本總額的1.7%,而該公司持有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的約9.1%。自2013年1月4日起,李灼光一直擔任廣州九毛九的財務總監,此前曾於2012年在天基房地產擔任副財務總監,2005年6月至2012年4月擔任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任經理。其於2005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獲得英語學士學位。

一名年紀相似的投行人士看了李灼光的簡歷后表示十分羨慕,稱其每一步都足夠努力又足夠幸運。作為一名英文系的畢業生,李灼光一畢業就跨專業進了畢馬威,拿到註冊會計師資格,7年后順利跳槽甲方,第二次換工作就壓中了潛力股,一路跟着公司成長壯大上市,在三十幾歲的大好年華已經憑藉着、元老身份自帶的股份實現財富自由,如今可能還不到四十歲,難怪還有精力回到乙方和一羣工作朝不保夕的投行人競爭。

李灼光辭任后,高盛發表研報稱,該消息可能會在短期內影響投資者情緒,因為李灼光自2013年以來一直負責監督集團的財務、戰略投資和投資者關係等,但認為九毛九具有完整的核心品牌基本面、吸引的估值和新品牌的重估潛力,予目標價25港元及「買入」評級。該行表示,上述情況對營運的影響應該是有限的,因為每個品牌的營運都由各自的管理團隊管理,其次,新任的CFO蘇淡滿自2019年上任以來與前任CFO合作密切,擁有11年以上的從業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給予九毛九的目標價,距離現在股價有超100%的上漲空間。

九毛九股價較一月高位已腰斬

李灼光的離任與九毛九近期的業績及股價表現不無關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4月份,全國餐飲收入達到37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8%。1至4月份,餐飲收入15888億元,同比增長19.8%。2023年以來,餐飲業復甦強勁,但九毛九股價並未跟得上這波復甦。2023年1月,九毛九的股價達到年內高位23.94港元,但其6月13日收市價卻只有12.96港元,自今年一月高位下跌45.86%。

據九毛九2022年度業績公告,期內其收入為人民幣40.06億元,同比減少4.16%;歸母淨利潤4928萬元,同比減少85.5%。具體來看,2022年九毛九品牌的收入為6.06億元,同比減少20.4%,佔總收入比例15.1%;來自太二收入為31.08億元,同比下滑5.6%,佔總收入比例77.6%;來自其他品牌的收入為2.92億元,同比增長129.7%,佔總收入比例7.3%。2022年,受疫情影響,九毛九若干餐廳暫停堂食服務平均達38天,因此產生的收入損失估計約為人民幣13.67億元。

香港投行現狀:行業周期性疊加中資投行崛起

九毛九的業績也許是上市公司CFO要離開的重要原因,但李灼光離開考慮重回乙方做IPO,還是給如今中環的投行人帶來不小的壓力。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投行「畢業」后的傳統出路有三,分別是企業、PE/VC和同行業間跳槽,但是今年的行情與市場狀況決定了這三個出路都承接不了太多投行「畢業生」,所以看到上市公司CFO辭任后或許還想回到乙方還引起了行業內不少討論,甚至有人對自身處境感到「雪上加霜」。

據媒體報道,某頂級外資投行分別在去年尾及今年5月尾進行了兩輪裁員,而據報道第二輪裁員規模更大,且裁員「重災區」為地產/消費/TMT組和大中華區員工,因此引起的討論更廣泛。

某位投行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本輪投行人事變動主要是因為行業周期,目前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一二級市場都受到了波及,而當下港股IPO業務大部分掌握在中資投行手中,所以外資投行的人員變動會更大一些。

跟據Wind數據,2022年度港股共有86只新股上市,募資總額為1045億港元,而2021年港股IPO募資金額為3288億港元;保薦業務上,以中金為代表的中資投行一枝獨秀,參與了2022年33只新股的保薦工作;外資投行全面退居二線,摩根士丹利參與了14宗,瑞銀參與8宗,高盛9宗,法巴2宗,摩根大通8宗,花旗7宗。

值得注意的是,中資行超越外資行就發生在最近,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保薦宗數在2021年尚能與中金平分秋色,2020年甚至超越中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