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出門問問IPO,AI大模型的故事講通了嗎?

2023-06-01 15:51

今年大火的AI大模型,正在加速製造獨角獸。

5月30日,人工智能公司出門問問披露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上市。這是大模型熱潮以來,中國第一家打着通用人工智能旗號衝刺IPO的公司。

出門問問成立於2012年,是人工智能賽道里的資深玩家。創始人李志飛是前Google科學家、資深自然語言科學家,出門問問的創業方向一開始定位在語音交互。

過去十多年里,這家以技術見長的AI公司,一直在尋找商業化的落地場景。從語音交互解決方案,到各種智能硬件,再到百花齊放的AIGC工具,現在,它想借着大模型的東風,儘快登陸資本市場,搶奪AIGC第一股。

出門問問號稱自己是「亞洲為數不多的具有建立通用大模型能力的AI公司之一」。它在2020年開發出通用大模型UCLAI,今年升級為「序列猴子」,精準踩上了大模型熱點。

2022年,出門問問收入5億元,其中AIGC解決方案收入3986萬元。憑藉不到4000萬元的AIGC業務收入,就讓出門問問成爲了「中國營收最高的專注於AIGC技術的AI公司」。

一名業內人士評價,這種「矮子里拔將軍」現象的誕生,是因為AIGC是一個新興賽道,這個賽道里的公司,大部分都不賺錢。而在招股書中,給公司之前加上各種定語,再加上「第一」「最」等頭銜,屬於常規操作。

給自己貼上「通用人工智能」標籤的出門問問,成色幾何?

出門問問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在介紹它的業務之前,我們先説説它踩上的兩個風口。

一是通用人工智能。所謂「通用」,指的是可以在多種場景和任務中表現出智能,而不只是針對特定場景。今年這波AI熱,最大的關鍵詞是「通用」,它被視為行業拐點到來的象徵。

二是AIGC。AIGC是一種內容生產方式,在它之前分別是PGC(專業生成內容)、UGC(用户生成內容)。AIGC的內容由AI生成,被認為是內容生產方式的大變革。

上述業內人士稱,出門問問過去做的業務,其實跟以上兩個概念並無直接關聯。但因為創始人李志飛的研究領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而OpenAI的大模型就是從這塊突破,且在技術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出門問問被推到了風口。

按照出門問問最新的介紹,公司的商業模型由三層架構組成。

基本的邏輯是:研發以通用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底層技術,然后基於這個技術底座推出各種解決方案,比如AIGC,最后找到具體的場景進行商業化落地。

先看底層技術。出門問問最早是從語音搜索引擎切入,優勢在語音識別技術。基於此,它開發了ASR(自動語音識別)、TTS(文字轉語音)及NLP(自然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構成AI CoPilot的雛形。

直到2020年,出門問問纔開發出通用大模型UCLAI,然后在今年藉着熱點升級為「序列猴子」。它的系列產品就架構在這套模型上。

這些技術最終需要具體的產品落地,於是出門問問基於底層技術推出了三大解決方案——AIoT、AIGC、企業服務,對應着三大目標客户——C端消費者、創作者、企業。

AIoT的產品主要是一些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主打產品是AI智能手錶。

2015年出門問問推出首款智能手錶TicWatch 1,至今已經迭代至第五代。根據招股書的披露,TicWatch系列已銷往100多個國家及地區,自2020年以來累計銷售100多萬件。除了智能手錶,出門問問還推出過無線智能耳機、智能后視鏡、智能音箱等產品。

AIGC解決方案的服務對象是內容創作者,比如有人剪視頻、做直播、在社交媒體發帖等,可以藉助一些AI工具提高效率。

出門問問在這塊的產品包括: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及其海外版「DupDub」,主要是用AI給短視頻創作者配音;AI寫作助手「魔撰寫作」,一開始的功能是幫助給文章糾錯、校對、潤色,后來可以自動生成文章;AI數字人「奇妙元」,去年3月推出,可以克隆真人的形象、聲音,生成數字人進行直播。

企業解決方案有兩大塊,一是AI語音交互,二是智能客服。比如給汽車廠商提供車載語音交互系統,給保險公司提供AI客服。出門問問稱,自2020年以來,預裝其車載語音交互解決方案的汽車超過200萬輛。

整體來看,出門問問在本質上是一家技術開發公司。它面臨的考驗一是技術是否領先,二是能否找到好的落地場景。

現在,出門問問衝刺IPO,宣稱自己是一家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對外界傳遞着信息:自己掌握的技術具有通用性,因而應用場景廣闊。

只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故事講得再美好,終究要靠數據説話。

在招股書中,出門問問多次提到通用人工智能、AIGC,但這些概念在當前並未帶來很多收入。

從營收構成來看,2022年之前,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AIoT解決方案。2020年、2021年,AIoT貢獻了2.2億元、3.4億元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83%、85%。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一家賣智能設備(尤其是智能手錶)的公司。

不過,出門問問不只是賣硬件,它最終的目的是通過硬件賣軟件。基於語音交互技術,出門問問開發了元創秀、小問睡眠、小問健康、小問運動等應用。你可能會經常在它的產品中看到「小問」個人虛擬助理。

這是出門問問硬件產品的一大賣點,也擴大了收入來源。

我們在前文提到的AIGC和企業業務,構成了出門問問的另一大收入板塊——AI軟件解決方案。2022年,這部分收入首次超過AIoT,佔比提升至60.6%。其中,尤以企業業務收入增長迅猛。

2020年,出門問問的AI企業解決方案收入只有4478萬元,2021年也只有5270萬元,2022年大增至2.63億元,主要是汽車客户貢獻。

這塊業務明顯比AIoT賺錢。它帶動出門問問的毛利率,從2020年、2021年的30%、37.5%,增至2022年的67.2%。

AIoT和企業業務,是目前出門問問的支柱業務。但在招股書中,出門問問更想突出的,是收入佔比不大、看起來有前景的AIGC解決方案。

去年下半年開始,AI作畫、AI寫詩、AI作文等AIGC應用得到業內追捧,雖然商業化前景還不是特別明朗,但科技巨頭爭相佈局。

出門問問最大的優勢是佈局早。2020年,AIGC就已經為出門問問貢獻收入,雖然只有49.6萬元,但至少證明有商業空間。2021年,AIGC收入增至682萬元,2022年進一步增至3986萬元。由此可以看到,2022年是AIGC的爆發之年。

不過,現在AIGC在出門問問的總收入中,佔比只有8%,還不成氣候。

外界看好的是AIGC大爆發帶來的增長前景。根據灼識諮詢的測算,2022年中國AIGC市場規模為4億元。如此計算,出門問問在2022年佔據10%的市場份額。灼識諮詢預計,中國AIGC市場2027年將達到32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36.3%。

如果出門問問能穩住當前的市場份額,那也是一塊相當誘人的蛋糕。

至於業內真正關心的通用大模型,出門問問現在還在講故事階段。

出門問問在升級「序列猴子」后,開發了兩個AIGC解決方案流水線——AI繪畫助手言之書、AI寫作助手奇妙文。前者能實現文字、圖片互轉,后者能進行內容創作。不過,這兩大流水線仍處於測試階段,尚未產生任何收入。

跟大部分AI公司不同,出門問問沒有動輒十幾億的財務虧損。它在2020年是盈利的,2021年和2022年分別虧損2.76億元、6.7億元。如果排除優先股賬面價值變動等干擾因素,得到經調整淨利潤,它在2022年還盈利1.09億元。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出門問問財務穩健。

出門問問的規模還太小。5億元的年收入,相比很多科技公司堪稱九牛一毛。另外,它的現金儲備不是很寬裕。

2020年、2021年、2022年底,出門問問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分別為2.15億元、1.32億元、4025萬元。即便再算上定期存款,出門問問在2022年底的資金也只有1.1億元。

拿這樣的家底進軍AI大模型,跟谷歌、OpenAI、百度等巨頭競爭,實在是沒有底氣。

更大的風險在於,出門問問的商業化能力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表面看,2022年出門問問的公司營收增長了26%,增速尚可。拆開來看,就會發現這其中有問題——客户過於集中。

2021年出門問問跟一家汽車廠商達成了合作,以分享知識產權的方式獲取收入,主要涉及的是語音對話系統的后端技術開發。僅這一個客户,在2022年為出門問問貢獻了2.13億元收入,佔其年營收的42.6%。

單一客户營收佔比過大,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而從2020年至今,最大客户的收入佔出門問問總收入的比例,從8.8%到24.1%,再到42.6%;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佔比則分別為22.4%、37.0%及62.8%。

有投資人質疑,這家公司拓展新客户、維持收入穩定增長的確定性有多大。

早年剛創業時,李志飛的前東家谷歌,曾對出門問問支持很大。不僅真金白銀投資,還給了出門問問很多業務。根據出門問問招股書,谷歌持有其13.26%股份,另外,大眾汽車集團也是股東。

梳理出門問問過去三年的前五大客户名單,我們會發現,大部分還是AIoT解決方案的客户。但這塊業務在出門問問的重要性正在下降,收入佔比在降低,且毛利率下滑(由2020年的30.2%降至2022年的26.4%)。

舊的增長引擎開始乏力,新的增長引擎尚未建成,出門問問面臨的轉型壓力不小。

唯一可以期待的是,出門問問較早預判了通用大模型的爆發趨勢,並進行了一定的技術儲備。隨着行業勢能上來,出門問問會率先從中受益。

但AI大模型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看作是未來大趨勢,當行業達成共識,就意味着更激烈的競爭,先發優勢或許會很快被抹平。

出門問問,得先問問自己,能否打贏這場硬仗。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白、莉莉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