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5-26 18:49
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是現代建築界的巨匠之一,擁有超過50年的建築設計經驗,擅長將自然和技術相結合,創造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他是「高技派」建築的先驅,曾在全球創造了一系列的地標性傑作。他的設計風格簡約而富有想象力,通過材料和形式的創新,實現了建築的最大化效益,併爲建築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設計作品充滿了未來感,對於生態環保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日,諾曼·福斯特個展在法國蓬皮杜中心對外展出,展覽展出了建築師60年設計人生的近130個建築和設計項目,通過大量的圖紙、草圖、比例模型和剖面模型(diorama),對福斯特的建築生涯進行了全面回顧。
「我們設計的一切都是對某個地方特定的氣候和文化的迴應。」—— 諾曼·福斯特
這位現年已經87歲高齡的建築師特仍然活躍於建築設計前沿,展覽的展陳由福斯特本人親自設計並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和福斯特基金會(Foster Foundation)合作完成。
在此次展覽現場觀看自己手稿的諾曼·福斯特 Photo © Pablo Gómez Ogando/Norman Foster Foundation
此次展覽在蓬皮杜中心佔地約2200平方米的1號展廳(Galerie 1)展出,通過7個主題對諾曼·福斯特的建築生涯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展出了近130個項目的圖紙,草圖和模型,還重點突出了他最著名的幾個代表作,例如中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部(香港,1979-1986),Carré d'Art (尼姆, 1984-1993), 中國香港國際機場(香港,1992-1998)和蘋果辦公總部Apple Park(美國庫比蒂諾,2009-2017)。整個觀展路線在7個主題的引導下緩緩展開,分別是:自然和城市(Nature and Urbanity);表皮與結構(Skin and Bones);垂直城市(Vertical City);歷史與傳統 (History and Tradition);規劃與場所 (Planning and Place);網絡系統與流動性 (Networks and Mobility);未來(Futures)。展覽的入口處還設置了一個繪畫房間(drawing gallery),里面展示了之前從未展出過的福斯特的手繪圖紙,草圖本和攝影,進一步展示了建築師思考的過程。
蓬皮杜中心作為「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之一,由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和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在1977年設計完成。在此之前,羅傑斯一早與福斯特,攜手蘇·布魯維爾(Su Brumwell)和温迪·切斯曼(Wendy Cheesman)在1963年於倫敦創立了「高技派」建築的先驅建築小組Team 4。作為該流派的領袖之一,福斯特此次在蓬皮杜中心舉辦生涯回顧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Team4建築小組解散后,福斯特在1967創立了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Associates practice),1992年,事務所更名為Foster + Partners,在世界範圍內完成了一系列地標建築之后,成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建築設計公司。
福斯特始終對研究和創新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將技術、經濟和環境層面的問題都融合進他的項目,在尺度不斷增加的同時,把整個生物圈在內的環境考量都融入進他關於技術圈的思考中。這種既關注科技又深刻理解工業對環境破壞問題的看法深受美國建築師理查·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思想的影響。早在1960-1970年代,當整個歐美社會都關注到環境議題時,諾曼·福斯特已經試圖用「高技派」建築去迴應這種生態運動,他也將這種實踐延續到了現在,比如將科技和生態融合的蘋果辦公總部和最新在深圳落成的大疆全球總部。
此次展覽同時還展出了藝術家費爾南·萊熱(Fernand Léger)、 康斯坦丁·布朗庫希(Constantin Brancusi)、翁貝託·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的藝術作品以及工業設計產品:滑翔機和經典的汽車。這些都是諾曼·福斯特的靈感源泉,且與他設計的建築息息相關。
福斯特的很多建築作品具有很強的地標性,讓觀眾在看到這些經典的項目時可以直接聯想到一個城市,甚至地區。福斯特在世界各地參與研究設計了數百個項目,其中包括大型機場、交通網絡、高層建築、跨國公司總部、公共建築、博物館、大型基建和城市發展計劃。作為一家在全球輸出重要設計的建築公司的創始人,諾曼·福斯特可謂是作為最重要的建築師參與了整個工業社會組織的複雜工程。
Team 4的創建(1963-1967):「高技派」建築的成型
左上起順時針:安東尼·亨特(Anthony Hunt), 弗蘭克·皮考克(Frank Peacock), 茅利斯·非利浦(Maurice Phillips), 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蘇·布魯維爾(Su Brumwell), 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 温迪·切斯曼(Wendy Cheesman)和莎莉·阿普拜(Sally Appleby) Photo © Wikipedia © iconeye.com
諾曼·福斯特1935年出生於英國。1961年從曼徹斯特大學畢業之后,他來到耶魯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在耶魯學習期間,福斯特遇到了理查德·羅傑斯,蘇·布魯維爾以及他后來的妻子温迪·切斯曼。1963年,四人回到英國一起創建了Team 4建築小組。雖然這個團隊的合作時間只有短短4年,對於「高技派」(High Tech Architecture)建築來説卻是決定性的成型階段。他們一起創作的著名項目有為布魯維爾父母設計的Creek Vean House度假屋,曾經被用作電影《發條橙》取景地的Skybreak House,還有「高技派」第一個工業建築Reliance Controls工廠。
「高技派」建築,也稱為結構表現主義(Structural Expressionism),是一種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建築風格,它的特點是使用鋼、玻璃和鋁等工業材料,並強調建築物的結構元素。「高技派「建築強調設計和施工的透明性,力求把建築內部的結構和系統展示在外部來傳達建構的底層邏輯。早期的「高技派」建築被建築理論家雷納·班漢姆(Reyner Banham)稱為「功能服務棚」(Serviced Sheds),因為原本應該隱藏起來的內部通風管線全部都裸露在外部。蓬皮杜中心就是「高技派」建築的經典代表作之一。
建築小組Team 4第一個建成的項目Creek Vean House的休憩小屋(The retreat)已經讓人感受到這種開放感和透明感的空間。小屋類似於一個駕駛艙式的結構,半嵌入懸崖邊,人坐在多面體的玻璃穹頂下,彷彿置身於科幻電影中。建築小組的另一個住宅項目Skybreak多層平臺的空間還被庫伯里克用來當《發條橙》的拍攝地。「高技派「的建築講究靈活性,Skybreak House里一系列的起居功能分佈在連續相連的平臺空間上,所以空間功能可隨時重新分配,是充滿開闊感的空間佈局。
展覽系列中的「表皮與結構」(Skin and bone)這一章節也可以很好的闡釋「高技派」建築的核心思想,把建築的結構元素,還有通風和各類工程系統不隱藏在建築內部而是翻轉暴露在外部。Team 4設計Reliance Controls工廠時想要找到一種激進的設計方式,於是他們採用預製鋼結構非常高效又省錢地快速搭建好了工廠的框架,並且把結構放在建築表皮外面。工業材料的使用讓每一個構件都可以有多種功能,比如燈帶可以嵌入金屬屋面的折面里,省去了反光板的需求。小組成員還想用靈活的平面排布消除管理人員和工人之間的層級關係。建築是一個單層的矩形體量,除了廁所、廚房和機房的位置是固定的,內部空間可以隨時重新劃分和排布,體現了"高技派"追求的靈活性。
Reliance Controls 工廠外立面, Photo © Norman Foster Photo © Architectural Press Archive / RIBA Collections
Reliance Controls 工廠室內, Photo © Norman Foster Photo © Architectural Press Archive / RIBA Collections
雖然這個這個建築因為其先鋒的輕質工廠設計贏得了第一屆金融時報最佳工業建築獎,但是這個項目也是Team 4小組成員的最后一個合作項目。1967年6月,福斯特和羅傑斯決定解散公司,各自建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福斯特和他的妻子切斯曼在1967年成立了福斯特建築設計公司(Foster Associates practice)。
獨立建築事務所的成立(1967-1992):具有地標性的代表作
諾曼·福斯特一直着迷於航空和汽車工業的科技,他認為建築的本質也是某種結構,所以在他大部分的建築設計概念中,建築表皮和主體結構必須要有某種互為關聯的本質關係。內部結構外露並不是出於裝飾的意圖,而是展現表皮是依附於整體框架結構(exoskeleton)存在的,所以兩者並不能分離。
1986年落成的匯豐銀行總部是福斯特的成名作,也是建築歷史上探索表皮和結構之間關係的經典案例。福斯特通過極具挑戰的設計在香港迴歸之前試圖打造 「世界上最好的銀行大樓」 。不管是匯豐銀行總部大樓的空間結構還是平面佈局,福斯特都試圖用建築形式探索香港銀行業的性質,最后的建築不但徹底打破了傳統銀行建築的成規,還重新定義了辦公大樓的空間形式。
匯豐銀行總部外立面,中國香港, Photo © Hopkins, Owen. Reading Architecture: A Visual Lexic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2.
超短的工期和一百萬平方英尺的建造面積讓福斯特選擇大量運用預製模塊組件。從外觀看,建築由三座獨立的塔樓構成,由於施工採用了懸架結構,從而可以同時向上和向下建造,最終形成了寬度和深度不同的的三段式樓層和花園露臺。整個建築的主結構由巨型鋼結構桅杆構成,樓板和幕牆都是懸掛的,所以底層纔可以完全架空。福斯特還將核心筒和服務空間推到側邊,這樣平面可靈活使用的面積大大增加。多年以來,匯豐銀行一直可以重新排布平面,甚至將交易區合併到一整層,這都得益於福斯特創新的結構設計,這在別的傳統辦公塔樓是無法做到的。
從建築的立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定義整體結構的桅杆和三角橫粱以及側邊的交通核心筒,這種結構外置於表皮是典型的「高技派「特色。像吊橋一樣的三角橫樑還創造了視覺通透的雙層社交空間,豐富了辦公空間的形態。建築中庭一側的高速電梯和交錯的自動扶梯讓人可以俯瞰像村落一般的辦公羣組。帶鏡面的「遮陽棚」(sunscoop)將陽光從中庭反射到下方公共廣場的地板上,這個隱蔽的廣場在周末會變成熱鬧的野餐地點。號稱世界最長的自動扶梯通過玻璃底板直達被認為是「銀行業櫥窗」的營業大廳。
匯豐銀行大樓還創造了第一個從香港港灣抽水來冷卻空調的記錄。總之,這個充滿科技和創新的大樓就像是福斯特發起的一場革新摩天大樓形式的宣言。不同於福斯特在1978年完成的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在那棟建築物里,所有的結構和服務功能都隱藏在雙層的表皮之間,所以外部是一個簡潔的長方體塊。匯豐大樓就像是一個會呼吸的巨構,建築結構和服務性的機電組件都呈現在立面上,將福斯特設計的環保和結構性能都展現得一覽無余。
雖然福斯特是「高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建築不僅僅注重科技和建造,還強調了建築所處的歷史文脈。有時候,地標性並不僅僅體現在建築的造型上,而是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和場地的迴應找到一個能展現城市歸屬感的設計。
1984年,福斯特通過競賽得到了一個在法國尼姆建造一個藝術媒體館(Médiathèques)的機會。這個場地十分特殊,正對着方形神殿(Maison Carrée):一個保存完整的古羅馬時期的神殿建築之一。福斯特用低調的姿態將九層的建築半埋入地下,以此和對面的神廟產生更和諧的關係。除了在建築中庭打造一個多層開放的公共空間,建築師還將場地前的廣場清理乾淨,並進行了一系列整合擴建,讓兩座新老建築共同圍合出一個可以代表城市精神中心的公共廣場。
同樣可以被看做「歷史與傳統」章節的代表作還有大英博物館的中庭(Great Court at British Museum)改造。這座在19世紀由建築師羅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和他的兄弟建成的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巨型的圓形大廳(rotunda)和閲覽室。千禧年到來之際,福斯特用一個6000平方米的巨型玻璃穹頂將整個中庭變成了通透的室內,這個手法很類似他的另一個代表作: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穹頂的改造,通過通透的玻璃將一個屬於歷史的的古典建築空間重新打造成一個民主的公共空間。就像水晶宮一樣,800噸玻璃和鋼結構組成的穹頂優雅地將新與舊結合在一起,福斯特通過一個簡潔但是技術上難度極高的手法將之前被忽視的中庭空間轉變爲了整個博物館的焦點。
Foster + Partners(1992-至今):融合生態的全球設計公司
進入到千禧年后,諾曼·福斯特的建築實踐逐漸脱離「高技派」建築的表象特點,他也開始涉獵更廣闊的設計領域,比如大尺度的區域規劃,橋樑設計,以及更具野心的高層塔樓和辦公總部設計。1992年更名為Foster +Partners以后的公司更加成熟和商業化,通過一系列超高難度的項目轉變成了全球性的大型建築事務所,向世界各地大量輸出地標性建築的設計。雖然他的建築仍然擁抱科技的創新,但是福斯特已經不再將「高技派」建築的特點過度地表達在他的設計上。他更關注建築本身的性能,用設計將複雜的機械結構隱藏起來,創造出簡潔優雅又環保的建築。
千禧年初建成的聖瑪麗艾克斯30號大樓(30 St Mary Axe,別名The Gherkin)就是在這樣的實踐中完成的高層塔樓代表作之一,像匯豐大樓一樣,它是倫敦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塔樓形式簡潔,像子彈頭一樣下大上小,這樣的設計塔樓不會過於阻擋底層街道的陽光。而且流線型的形態可以在減少風阻的同時向室內引入自然通風。因此,The Gherkin成爲了倫敦第一個生態高層塔樓。它內部鏤空的樓板螺旋上升,提供了空氣流通的同時還創造了通透的社交空間。整個大樓耗能約為一般同類型塔樓的二分之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環保節能。類似匯豐大樓活躍的中庭空間,福斯特的所有塔樓都是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建造的。就像展覽中「垂直城市」章節里描述的那樣,所有的樓板被分成不同的組,中間總是有挑高的社交空間把內部的辦公空間打造成充滿綠色和陽光的舒適環境。
從1960年代開始,福斯特就持續地將環保議題置於他建築實踐的核心,試圖用技術將自然和城市更好的結合。2017年在硅谷落成的蘋果總部(Apple Park)可以説是世界上最節能的建築之一,福斯特將其設計成一座巨大的圓形建築,圍合出71公頃的公園,將工業、技術和自然融為一體,表現出一種積極生態(positive ecology)的觀念。整個辦公總部屋頂完全被太陽能板覆蓋,立面上挑出的遮陽板過濾多余的自然光,創造出舒適的室內空間。和森林結合的建築模糊了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界限,讓人沉浸在景觀和建築一體的感覺中。
而2022年在深圳落成的大疆全球總部可以説是融合了匯豐大樓和蘋果總部兩個設計的優點,既有福斯特早期的結構表現主義特點,又將生態設計放在了重點。這個雙塔樓是一座全球首例的非對稱懸掛鋼結構超高層建築。建築主體由東西兩棟超高層塔樓組成,中間由一座輕盈的鋼結構懸索橋相連接。建築內部實現了無柱化設計,每棟塔樓依託於核心筒,通過延伸出來的鋼結構,分別向外懸掛了六個巨大的 「玻璃體塊」 ,高低錯落的玻璃體塊將鋼結構外露,體現出 「高技派 「建築的精髓。懸挑的結構釋放了更多的地面空間,加上空中花園、屋頂花園、連橋鏡面水景觀,總景觀面積達到了2.7萬平方米,約為整體建築佔地面積的1.6倍。底層的公共設施和景觀讓建築能夠融入城市生活,同時為市民和員工提供更多的綠色休閒空間。內部的佈局保持了靈活性,而且每層辦公空間都有270度玻璃幕牆環繞設計,為內部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源。
「持續發力」 走在時代最前端的福斯特
諾曼·福斯特不僅僅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位工程師和規劃師。從「網絡系與流動性」(Networks and Moblility)的章節來看,他設計了非常多的機場、火車站、港口碼頭,這些在不同城市以及地區建立聯繫的作品讓福斯特成為一個在地球尺度(planetary scale)做設計的建築師。其中, 米約高架橋塔(Millau Viaduct)是由福斯特和工程師Michel Virlogeux一同設計的拉索大橋,連接起巴黎和地中海地區。大橋圍繞七個高度為75至245米的混凝土橋墩設計,有一些幾乎是埃菲爾鐵塔的高度。高架橋在整個區域的景觀上畫出一條非常優雅的線條,重新連接配置了該地區的資源。
「處在一切都由網絡連結起來的世界中,我們更加需要建築師去建設實體的鏈接來讓我們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這就體現了像機場、地鐵系統這種交通網絡的重要性。」展覽策展人Frédéric Migayrou表示。
不難看出,諾曼·福斯特是一位極具前瞻性的建築師,他通過可持續和環保的建築項目關注到社會的未來發展。其基金會亦在非洲和印度做了一系列項目,並暢想了人類如何在月球和火星定居。諾曼·福斯特還和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合作,試圖一起挑戰人類如何在月球上建一個宜居的基地。他們利用3D打印技術將月球表面已有的物質:表岩屑(regolith)覆蓋在充氣的極簡月球住宅外面,以製造宜居的環境。
「諾曼·福斯特」 個展將展至2023年8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