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5-26 10:57
2020年,高盛就給出阿里雲1238億美元(約870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
阿里巴巴公佈「三大業務」之一雲智能集團分拆上市的消息發佈5天后,旗下阿里雲就爆出了裁員的消息。
5月23日,據「南方財經」報道,阿里雲開始進行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整體比例約7%,人員調整的時間為5月份。不過知情人士也稱,「每年阿里雲會進行正常的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補償標準為N+1+1,未休的年假、陪伴假等均可折現。」
就在5月18日,阿里巴巴(9988.HK)正式官宣,雲智能集團、菜鳥、盒馬鮮生啟動上市計劃,其中阿里雲所在的雲智能集團將於未來12個月內從阿里集團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阿里雲在IPO前裁員是根據公司發展需要優化組織結構和人員結構、提升效率、壓縮成本和提升業績的舉措,這也是讓其表觀業績更好看的手段之一。
「降本增效的思考我想是有的,但是肯定不是重要的」,艾媒諮詢董事長兼CEO張毅認為,「因為未來上市是要可持續營收和利潤的增長,但是如果有一大批養老的員工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必須要通過裁員去加速內部員工的危機感,從而實現未來企業的可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雲智能集團陣容強大
在今年的3月28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啟動了變革,宣佈構建「1+6+N」的組織結構。
「6」指的是阿里巴巴集團之下的六大業務集團,包括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阿里雲就被劃分到了雲智能集團。
除了阿里雲外,AI、釘釘等業務也在雲智能集團之中。
其中,AI業務是當前大熱的方向,也是馬雲回國后現身聊的第一個話題。今年 4 月,雲智能集團推出其最新的大語言模型(LLM)通義千問。在不久的將來,還計劃將新的大語言模型融入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內所有的業務應用程序中。該模型自發布以來,已經收到來自各行業的超過20萬企業用户申請接入的測試請求。
釘釘業務月活穩居行業第一,用户數已破6億,企業組織數超過2300萬,付費DAU超過1500萬。
阿里雲在中國雲計算市場佔有率也是排在第一位,其還在2016年超過谷歌雲,成為全球第三大公共雲服務商,併爲全球400萬家企業提供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雲智能集團還由張勇親自領隊,兼任董事長及CEO。因此,在阿里分拆上市的三大業務中,阿里雲領銜的雲智能集團被視為最具潛力和最具想象力的一個板塊。
阿里雲增速放緩 三大電信商急追
雖然依然在行業中排名老大,但阿里雲的業績增速在持續放緩。
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雲營收增速達175%,再創歷史新高。但從2016年整體來看,增速為138%。
野馬財經查閲此后6個財年的數據發現,2017-2022年,阿里雲的營收增速分別是121%、101%、84%、62%、50%、23%。
最新財報顯示,雲智能集團整體在2023財年同比增長3.5%,經調整后同比增長24%。
對於阿里雲增速放緩的原因,張勇曾表示,一是作為當前上雲主力的互聯網行業公司在發展上整體處於放緩趨勢,抑制了雲業務的發展;二是當前整體經濟大環境相對的不景氣也進一步抑制了企業上雲的需求。
但同做雲業務的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等卻並未見增速放緩之勢,上述三家2022年營收分別同比增長了107.5%、108.1%以及121%。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政府機關和國企等大客户通常會選擇三大電信商或華為這樣的雲服務供應商,阿里雲主要是一般個人用戶和民企居多,現在經濟放緩,民企購買能力下降,對阿里雲、百度雲等都是壓力。
縱觀阿里雲的老對手騰訊雲,野馬財經梳理發現,其2019-2022年的增速分別是87%、51%、34%、24%。與阿里雲情況類似。
此外,張毅還認為,阿里雲增速放緩既有市場的因素,客觀上也可能是一種戰略調整。對於已經確定IPO計劃的阿里雲來説,早期去適當放緩,為未來可持續財報的增長還是有一定的戰略性幫助的。
增速雖有放緩,但阿里雲對業務的戰略調整卻非常積極。4月26日,在2023阿里雲合作伙伴大會上,阿里雲宣佈史上最大規模降價:降幅大且涉及面廣,核心產品包括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50%,於5月7日起生效。率先打響價格戰。
張毅指出,這次價格戰並不奇怪,疫情以后市場活力開始激增,同時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新的技術革命正在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管前端怎麼變,后端的雲總是基礎設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基礎設施唯有做到更好的性價比,才能夠獲取更多更大技術變革所帶來的紅利,這點應該是最關鍵的。
既阿里雲之后,騰訊雲也在5月16日宣佈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移動雲則宣稱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60%。
誰來共享資本盛宴?
阿里雲被市場寄予厚望,其估值也在一步步的被金融機構看多。
2016年,華爾街對阿里雲給出了390億美元估值;2018年,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類比亞馬遜AWS的估值比例,給出了阿里雲670.94億美元的估值;2020年5月,摩根大通給出了770億美元的估值,兩個月后,高盛又將估值上調至930億美元。
2020年8月,阿里巴巴發佈強勁財季業績后,高盛、摩根大通等多家機構上調阿里雲估值至千億美元以上,其中高盛上調阿里雲估值至1238億美元(現約合人民幣8700億元)。
按照阿里巴巴財報中的説法,雲智能集團將於未來12個月內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
一場8700億元的資本盛宴即將開席,誰能拿到入場券?
雲智能集團尚未完全獨立於阿里集團,在阿里最新業績公告中,只公佈了六大業務集團的營業數據,但具體的股權結構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暫時未披露。
阿里雲方面,野馬財經翻看阿里巴巴2022財年報告發現,其主體是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其由阿里巴巴集團通過浙江阿里巴巴雲計算有限公司(下稱「浙江阿里雲」)合約安排控制。
阿里巴巴集團則通過中間持股實體間接100%持有浙江阿里雲。
2015年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曾宣佈對旗下阿里雲戰略增資60億元,用於國際業務拓展,雲計算、大數據領域基礎和前瞻技術的研發,以及DT生態體系的建設。
來源:阿里巴巴2022財年報告
而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的股東為股東為杭州臻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愛企查顯示,這家公司是由吳澤明、蔣芳、邵曉鋒、張勇、鄭俊芳分別間接持股20%。
來源:愛企查
其中,張勇、鄭俊芳、吳澤明、蔣芳還是雲智能集團董事會成員。張勇不必贅述,他同時也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鄭俊芳如今也是集團的首席風險官、首席平臺治理官兼首席客户官;蔣芳作為阿里巴巴合夥人、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員工之一,目前為集團首席人力官;吳澤明現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
至於釘釘,其穿透后的實際控制方仍是釘釘(新加坡)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拆之前,阿里就計劃通過私募融資為雲智能集團引進外部戰略投資者。
對於什麼樣的投資者能與阿里雲雙向奔赴,張毅認為,「阿里雲的這一次分拆獨立上市,未來可能會吸引資源型、對業務沒有強力支撐的資本。作為雲服務的提供商,阿里雲會更向信創產業發展,所以如果戰略資本進入,我相信可能是央企背景的或者國資背景的會是首選的方向。」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於百程認為,上市更為重要的是將為阿里雲帶來資本化的外延式增長。如分拆后引入新的戰略股東,特別是國有資本、產業資本以及海外資金,形成新的股東治理結構,各股東方與阿里雲在產業數字化業務上形成促進,藉以突破發展瓶頸。
「阿里雲雖然較晚進入市場,但依託阿里在雲計算的技術優勢快速成長,因此爲了獨立上市必然要擴大來自非阿里內部的收入規模,而云計算作為未來重要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戰略性的產業資本或大型財務投資者都會積極參與。」張毅認為,「從目前阿里各板塊獨立發展和獨立上市的安排來看,也是爲了打消外界對阿里的疑慮,因此不排除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引入國資。」
張勇説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晴天時修屋頂,在順境中做規劃。」霧霾散盡后,如今阿里雲仍是行業第一,蟄伏3年后也開始籌謀上市,恰好印證了張勇當初的判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