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5-22 23:39
轉自:桔子財經
記者 都亞男
靴子落地。
5月22日上午8點,美團旗下香港外賣平臺KeeTa準時開送,這也標誌着美團外賣堅實地踏下了國際化的第一步。5月21日,美團正式在中國香港推出全新外賣平臺KeeTa,目前KeeTa App已在各大手機應用商城上架。
如果說出境對於美團來講,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麼,為什麼美團要選擇香港市場作為其射出的「第一箭」呢?
香港人不愛點外賣?總體來看,香港外賣市場實在是一根「難啃的骨頭」,而這位新選手依舊選擇用老招數來開路,「燒錢打天下」的玩法能否攪活香港外賣一池春水?
KeeTa由前滴滴、快手國際業務負責人仇廣宇親自操刀,會給美團國際化業務開個好頭嗎?
「十億激賞」!
新選手的老招數
作為香港外賣市場的新選手,美團依舊選擇用「燒錢」老招數來開路,欲復刻大陸市場的成功經驗。
在消費端,一打開KeeTa App,郵箱註冊成功后首頁隨即跳出「十億激賞」的優惠券頁面,「迎新優惠有限時,錯過無下次」的標語彷彿在提示新用户的幸運:每位註冊新用户可獲得價值300港元優惠券,折扣獎賞包括一人飯堂專享15港元體驗券、3張免運費券以及不同額度的50港元滿減等優惠。
與此同時,邀請朋友註冊且7日內下單,邀請人可獲50港元大額滿減券,KeeTa還長期推出每日隨機派發優惠券的活動,以及推出延誤15分鍾以上可獲至少10港元賠償的準時保服務,用户下單后即可免費獲得準時保服務。此外,部分商家推出「滿80港元減運費5港元」「滿100港元享75折」等優惠。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大陸市場準時保服務是由部分商家贈送或用户自費購買,美團旗下香港外賣平臺KeeTa則為免費提供準時保服務,這項服務由KeeTa為用户買單。
在商家端,KeeTa將為合作餐廳帶來流量及營銷資源支援, KeeTa首批合作餐廳包括麥當勞、美心、KFC、吉野家、Pacific Coffee等,以及華御結、鴻福堂、南記粉面、心粥館、堅信號等香港本地熱門餐廳。目前,KeeTa將人口密集的旺角及大角咀作為首階段試點區域,將逐步拓展服務至新區域,預計年底覆蓋香港全部區域。
在騎手端,美團推出APP「KeeTa Rider」 送遞員APP,送遞員分為騎電動車配送和步行配送,后者僅需年滿16歲,具備在港工作資格和一部可以用來接單的手機即可註冊。送遞員的配送模式有兩種,一是,利用空余時間隨時上線、隨時下線的即時上線模式,二是預約時段上線的預約時段模式,后一種模式的訂單服務費和被委派訂單的機會更高,只要預約上線時間,每次完成訂單就可以得到高達30港元的獎賞金額。
送遞員收入由配送服務費、活動獎賞、組別獎賞構成,在下單處也有最高20港元的「貼士」,用户可選擇是否給予小費。
此外據報道,新加入送遞員在帳號成功登記后前14天享有「單單有獎」活動資格,採用遞進式獎勵策略,每單都會有額外獎勵。
即便美團靠「燒錢」成為共享單車、社區團購的跨賽道佼佼者,看起來這一招屢試不爽,但總體來看,香港外賣市場實在是一根「難啃的骨頭」,「燒錢打天下」的玩法能否攪活香港外賣一池春水還未可知。
香港人不愛點外賣?
為什麼講香港外賣市場是一根「難啃的骨頭」?
香港外賣市場已有兩大龍頭盤踞,Foodpanda(富胖達)、Deliveroo(户户送)兩家海外平臺佔據香港超九成的外賣市場,分別於2014年、2015年進入香港,市佔率分別為51%、44%。
不過,這對慣於跨界殺出一條血路的美團來講,似乎也不足為懼,對於踏入香港市場的美團,最大的難題還是在於香港市民的消費習慣。
Statista數據顯示,中國香港餐飲外賣平臺用户數量增速緩慢。2018、2019兩年用户增速僅個位數,2020年由於疫情突破至200萬,但在2021年又同比持平,后續或迴歸個位數增速。餐飲外賣平臺收入增速同樣較為平緩。2020年外賣平臺收入同比增長27%,2021年卻有所回落。
Statista數據顯示,中國香港外賣平臺的用户滲透率2017年20%,2019年到2021年期因疫情有所上升但不足30%,2022年滲透率甚至有下滑趨勢,與大陸市場超50%的滲透率仍有很大差距。
種種數據表明,香港人不愛點外賣。這對於剛入局的美團,是挑戰,但更是機遇。
Foodpanda、Deliveroo雖已形成壟斷之勢,但從上述滲透率來看,美團在香港外賣市場仍舊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對於當下的美團,如何讓香港人愛上點外賣就成了破局關鍵。
方正證券研報分析稱,香港外賣平臺單量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單效不足而導致價格昂貴:
首先,外賣難送,導致訂單配送量少。香港對電單車和單車的上路、停泊等方面要求較嚴格,送遞員尋找規範停車點可能會消耗比較多時間。此外,香港核心區人口密度較高,人口分佈的「垂直化」較為嚴重,從人均住房面積對比可以看出,整體均值僅16平米/人,明顯少於北上廣深城鎮地區的21~37平米/人,當樓宇中密度提升,登樓和配送上門時間必然會增加。
其次,按照Foodpanda、Deliveroo等當前主流平臺的報酬,香港送遞員每小時配送兩單即在60港幣以上收入,薪資也多在一周內支付。香港送遞員一般每小時只能送1-2單,日單量不足25個,即使每單配送報酬30港元,時薪也僅30-60港元,與37.5港元的最低工資標準相差無幾,因此形成了矛盾:平臺方覺得每單成本高昂,而配送員覺得收入水平低。
配送費高昂,導致用户下單意願不強,而總需求單量不足,商家不願折價甚至提價轉移平臺佣金成本,導致餐費昂貴,餐費貴又會造成用户下單量減少……「用户不點-單量不足-成本高昂-價格昂貴-用户不點」,最終形成中國香港外賣市場的負循環。
據方正證券研究推算,香港送餐員需要月薪15000港元以上,按照22個工作日,若運力發掘到每天40單(每小時4-5單),單均成本可以壓縮至17港元。
如何充分發掘送餐員運力,提升單量、效率,打破上述負循環,或是美團KeeTa破局的當務之急。
為何選香港作為出境前站?
前述來看,香港外賣發展情況似乎並不那麼完美,拓展境外業務,美團為何選擇香港「試水」?
首先,我們應當看到,美團為何要跳出「舒適圈」,拓展外賣境外業務。
美團2022年剛剛交出一份還不錯的成績單,去年全年營收2199.5億元,同比增長22.8%;調整后淨利潤28.27億元,同比扭虧為盈。但撐起美團營收「半壁江山」的外賣業務增速卻明顯放緩。2022年,美團外賣實現交易用户數6.78億,同比減少1.8%;活躍商家數為930萬,同比增長5.1%,而2021年美團活躍商家數量的同比增速為29%。
存量競爭時代,除了面對日漸式微的用户數量增長紅利,美團外賣在中國大陸市佔率雖已達70%,但還要面對「護城河」頻頻遭到「叫陣尋釁」,抖音、快手、京東等「強敵」爭先入局外賣業務。於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拓展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可能是美團另一條值得押注的增長新曲線。
出境,也是國內頭部互聯網電商不約而同的選擇。阿里巴巴2010年起出境,「國際版淘寶」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拼多多於2022年也向北美市場擴展,有長期位列APP store免費榜前三名。此外,香港外賣市場的兩大龍頭Foodpanda和Deliveroo,也是跨地區經營的國際外賣平臺。
相比較國內頭部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快速出境步伐,美團外賣業務一直止步於國內市場,但放至全球來看,美團的經營規模是排在全球前列的,出境優勢不言而喻。
美團2021年交易單量超過140億單,而業務覆蓋四大洲的德國企業Delivery Hero同期僅不足28億單,體量上遠低於美團。
如果說出境對於美團來講,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麼,為什麼美團要選擇香港市場作為其射出的第一箭呢?
對於選擇香港作為出境前站的原因,美團創始人、CEO王興曾回答道,香港從文化、語言到金融設施等基礎環境,都與內地有相似之處,選擇香港作為國際化探索的第一個嘗試十分合適。
此外,與大陸市場相近的飲食、文化等因素,香港外賣市場不容小覷的潛力,或是支持美團作出抉擇的關鍵一票。除了外賣滲透率低,香港外賣市場仍被視為有着可以對標上海的發展潛在空間。
方正證券指出,香港食肆總收益在千億人民幣水平,與上海規模相當。在2020年疫情影響之前,中國香港食肆總收益穩定個位數的同比增速,在2018年達到1050億人民幣的峰值,從規模上與上海接近。
之前這些年,美團出境也有過不小的嘗試與實踐,但都不是自己的主力業務——外賣。早在2016年,美團首次探索海外市場,成立海外住宿項目,2017年2月,正式推出境外住宿業務;2018年起,美團參與印度外賣平臺 Swiggy、印尼網約車行業獨角獸Go-Jek等海外投資。此外,有媒體報道指出,美團於2018年曾計劃拓展香港外賣市場,但項目因種種原因未實施便告一段落。
此次美團KeeTa開墾香港市場,是由「出海老將」仇廣宇親自帶隊,仇廣宇曾在滴滴、快手負責國際化業務。美團外賣香港業務,既是仇廣宇在美團的起點,更是美團外賣業務國際化的起點,KeeTa能否複製大陸市場成功,還需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