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歐日英搞半導體補貼競賽,「跟風」有效嗎?

2023-05-18 19:27

18日,英國首相蘇納克訪問日本,並宣佈將與日本政府建立「半導體夥伴關係」,解決供應鏈多樣化的需要。同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見了來自韓國、美國和歐洲的七家主要芯片公司高管,鼓勵對日本芯片行業進行更多投資。

隨着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的出臺,拜登政府投入520億美元扶持本土芯片製造業,其中390億美元用於鼓勵企業建造或擴張生產設施。其后,歐盟也決定放寬補貼規則,為芯片公司調動430億歐元的援助金,支持其在歐洲的擴建計劃。

不過,美國之后其他經濟體的「跟風」行為,也催生不少針對補貼有效性的質疑聲。例如,當英特爾以建廠為籌碼,要求德國政府追加50億歐元的補貼時,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問,這些芯片是德國自身需要的,還是為其他國家生產的?「我們絕不能讓自己被敲詐。」林德納稱。

對於產業補貼的用處,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邢予青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從理論上講,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政府進行補貼有利於本國企業爭奪國際市場份額,而不補貼的國家在博弈中則會成為輸家。

現在歐洲人質疑,這場被迫捲入的「補貼競賽」中,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實處嗎?

大力補貼,卻導致資源錯配?

據英媒透露,英國政府計劃在中期內投入10億英鎊用於支持從智能手機到汽車等芯片的生產。相比美歐的投入,這一數字顯得非常剋制。

英國半導體公司Pragmatic Semiconductor聯合創始人懷特(Scott White)説,10億英鎊對於一個經濟和工業基礎都比美國或德國小的國家來説是「合適的水平」。但他認為,這些錢必須「在相對較小的時間範圍內分配,以使其真正發揮作用」。

懷特説:「雖然企業可以在沒有激勵措施的情況下舒適地盈利,但如果其他地方都在提供激勵措施,這里的生產成本就會變高。」

換言之,這是一場別無選擇的競賽。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企業會「用腳投票」。而一些政府正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

過去幾年,德國在芯片行業吸引了大量投資。美國芯片製造商英特爾、Wolfspeed和德國芯片製造商英飛凌都決定在該國建造大型半導體生產。相應地,英特爾與德國政府敲定了68億歐元補貼,並希望將補貼額擴大到100億歐元;Wolfspeed的補貼額則達到總投資的25%;英飛凌也拿到了10億美元補貼。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所長傅伊斯特(Clemens Fuest)這樣算這筆賬:「爲了改善我們的供應安全,(芯片廠)每創造一個新的就業機會,就有100萬歐元補助。即使這一切都成功了,到2030年,芯片中仍有80%需要進口。」

更讓一些人疑惑的是,新的芯片廠致力生產的到底是不是德國最需要的芯片。

蘋果、英偉達和英特爾等硅谷公司製造生產的是尖端芯片,為蘋果手機或ChatGPT這樣需要大量計算的生成式AI提供動力。但除少數美國科技巨頭外,更多企業依賴的是傳統的、更大納米量級的芯片,用於生產汽車或家用電器。

德國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NV)芯片行業專家克萊恩漢斯(Jan-Peter Kleinhans)稱:「德國對半導體的需求在汽車行業、工業自動化和醫療設備製造方面最為強勁。它們都不需要大量的尖端芯片。例如,汽車行業需要的是,按照市場上長期存在的老式製造技術製造的半導體。」

德國電氣和電子製造商協會(ZVEI)稱,這種做法「有可能忽視歐洲關鍵行業的實際需求」。德國和歐盟將如此大的賭注押在了尖端芯片上,可能存在資源錯配。

不過,根據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的説法,歐洲對前沿半導體的需求每年將增長15%,而對更成熟的芯片技術的需求每年僅增長3%。

補貼太多還是不夠?

歐洲要想跟上美國,要做的不只是補貼這麼簡單。克萊恩漢斯稱,疫情期間,歐洲出現半導體危機的原因很多元。其中之一是,用於高性能處理器的一種絕緣材料出現了短缺,而這種材料僅由少數幾家製造商生產。

芯片廠也嚴重依賴化學品的進口。「爲了生產現代半導體,你需要周期表中大約80%的元素」,克萊恩漢斯説,「因此,即使已經有芯片廠宣佈在歐洲建造,我們將繼續依賴來自外國的化學品,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一些經濟學家提出,德國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所長弗拉茨舍(Marcel Fratzscher)稱:「相信給企業提供資金就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是完全錯誤的。」例如,企業經常抱怨德國數字基礎設施差、IT工人短缺以及監管繁瑣。

而即使從補貼金額來説,歐洲也遠遜於美國。

供應鏈數據公司Everstream匯編的數據顯示,2021-25年間,美國為擴充新芯片製造能力投入的資金總額為1220億美元,而歐盟只有315億美元。德國哈雷萊布尼茲經濟研究所(IWH)所長格羅普(Reint Gropp)説:「全世界對芯片生產的補貼總額超過了7000億美元。因此,歐盟的430億歐元並沒有真正起到多大的作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