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苦心經營十五年屢屢碰壁,臺灣「果鏈」大廠敗走印度?

2023-05-13 08:17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苑基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在深耕印度市場15年后,臺灣蘋果產業鏈大廠緯創選擇離開這個傷心之地。據雅虎財經網12日報道,緯創今年首季獲利季減95%,此前有印媒稱,緯創計劃把其印度工廠賣給塔塔電子。彭博社近期發文披露,蘋果有計劃分散部分供應鏈至印度以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不過現實很「骨感」,印度的供應鏈水平令一些前來合作的台企心有余悸。有臺媒稱,從鴻海到緯創,台廠赴印接連「踢到鐵板」。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稱,印度想要成為替代中國的「世界工廠」仍必須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

緯創對印度心灰意冷

臺灣《經濟日報》10日報道稱,作為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台企緯創公司在印度的佈局頻受工人鬧事、工資短付、醫療事故等因素干擾。有印媒披露的消息顯示,緯創已決定公司大部分業務在明年撤出,對此緯創不予置評。

印度「商務熱線」網站報道稱,緯創2008年開始其印度業務,其位於班加羅爾的製造中心於2017年2月全面投產,工廠擁有8條生產線,生產iPhone 14和iPhone 12,高峰時員工超過萬人。有消息人士透露,撤離后緯創在印度的業務僅剩下為蘋果產品提供維修和保養服務。今年4月,緯創年營收同比下降9.1%,為2021年2月以來低點。今年前4個月的年營收同比下降7%。

根據科技網站「gizchina」5月7日的報道,「果鏈」企業在加大對印度的投資,但印度的供應鏈水平近年來並沒有得到提升。美國石英網稱,緯創在印度遭遇諸多爭議性對待,是促使其離開的重要原因。2020年,其班加羅爾工廠遭遇工人大規模抗議。印度政府隨后將緯創從批准的生產商名單中剔除,緯創被迫改變其勞工政策。緯創還因環保問題被印度當局針對。印度卡納塔克邦污染控制委員會2019年以違反環境法為由打擊該公司,公司傾倒未經處理的廢料,污染了當地地下水。

對於此次緯創撤出印度的報道,有臺灣網友評論稱:有些蠢貨企業,被美國的假新聞騙到印度去「宰殺」。台企只聽西方大吹印度,緯創只是「被剝層皮」而已,還回得來,而許多廠「連屍骨都拿不回來」。有網友評論稱,台企放着發達有效率的地方不待,非要往「落后」的國家去。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曾表示,臺灣企業沒找到能夠在印度落地的合適管理模式。高燦鳴認為,印度缺乏基礎建設,加上文化與語言隔閡,都讓臺灣廠商有些無所適從。

臺灣「中時電子報」此前分析稱,蘋果產業鏈的落地需要考慮複雜因素。困難的不只是建立iPhone生產線,更需要聚集充足的供應鏈配套企業,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務。很多國家和地區缺乏足夠的高素質年輕工人與政府提供的基礎設施。如果供應鏈無法集中在生產線周圍,運費、關税、時間誤差等成本會快速上升,蘋果生產線在中國大陸有相當完整的供應鏈,這是其他地區難以企及的。以2022年10月蘋果公佈的主要供貨商名單為例,其生產線98%的採購材料、模塊、零件由190家供貨商提供,其中有150家在中國大陸設廠供應給蘋果產品,約佔79%。

印度被台企打上問號

近年來,印度在高科技產業合作上頻頻示好台企,涉及到電子製造各領域,包括手機和半導體。在手機領域,富士康、和碩等蘋果代工廠都在加大對印度的投資。2022年,台芯片巨頭鴻海集團和印度跨國集團韋丹塔簽署備忘錄,雙方將斥資195億美元在印度建造芯片廠。

印度「商業在線」網站稱,一名臺灣半導體企業的高管表示,由於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施加的壓力不斷增強,印度努力吸引台半導體企業投建產能。去年年底以來,鴻海等台企密集飛往印度考察投資設廠,並積極同印度計劃中的芯片產業崛起計劃對接。為此,印度和臺灣方面2021年以來舉行數次會談。

今年以來,地緣政治風險令台企對島內供應鏈安全性的焦慮加劇,尤其是美國有關人士頻繁發出「炸燬臺積電」的言論更讓台半導體產業鏈繃緊神經。島內輿論擔心,台供應鏈更加不安全。然而,印度是否是承接台產業鏈轉移的目的地仍要打上一個問號。印度與台高科技企業合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印度電子產業今年也不景氣。2022年印度高調喊出同中國產業鏈競爭的口號,吸引半導體、手機、消費電子等產業鏈在印投資設廠。但一年之后,攜人口紅利的印度卻並未展現出預想中的優勢。據臺灣《電子時報》報道,印度的智能手機銷量持續大幅下降,2023年1月至4月,印度手機制造商的產量同比降幅高達20%,品牌庫存水平已達10周。台企還感到,同印度方面開展高科技合作面臨諸多挑戰。印度雖然有大量「碼農」,但缺乏高科技發展的高端人才。印度的很多年輕勞動力處於貧窮和缺乏技能的狀態,難以勝任高技術高素質要求的製造業崗位,基礎設施也比較落后,營商環境也飽受詬病。

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雖然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正加大對印度製造業的投入,但這些動作的成效尚不清楚。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台「對外貿易發展協會」駐印度金奈的負責人表示,在印度建廠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土地和批准,為外派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程師申請簽證也很耗時。「我們覺得,印度沒有一個跨部門的統一目標,讓‘印度製造’更快地實現。」

報道稱,2020年3月,印度推出了「與生產掛鉤的激勵措施」,直接補貼目標產品,從手機及其零部件、藥品和醫療設備開始。但一些公司發現,要求與生產掛鉤的激勵措施的過程非常繁瑣。當地官員和企業還表示,印度的製造業企業正出現意料之外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這是因為許多印度工人不願意爲了找工作而搬到很遠的地方,這一點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報道稱,中國供貨商和地方政府官員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取得訂單。而印度的業務並沒有以如此速度運行,甚至是「毫無緊張感」。報道援引一名知情人士的話稱,蘋果在印度南部一家由塔塔集團經營的外殼工廠,生產線只有大約一半的零件狀態良好。

一名參與蘋果業務的人士表示,受惠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蘋果在東南亞的多元化發展更加順利,但該公司向印度擴張的過程緩慢,部分原因在於物流、關税和基礎設施。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印度央行前副行長阿查里亞在布魯金斯學會3月份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印度在商品製造業等領域實行保護主義,這本應是印度需要抓住的發展機遇。」

在去年12月對印度經濟的年度評估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印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進程已經停滯。製造業在印度經濟產出中所佔的份額正在萎縮,2021年為14%,甚至低於墨西哥、越南和孟加拉國。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鼓勵海外企業在經濟特區建立供應鏈,這些特區在關税上對進口零部件和機械給予優惠待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製造」則試圖通過提高進口關税、用本土製造的產品來取代進口。

2014年至2018年期間擔任莫迪首席經濟顧問的薩勃拉曼尼亞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包括蘋果在內,數家「擁抱印度」的公司都報告了糟糕的經歷。去年秋天,亞馬遜關閉了在印度的一些合資企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