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5-12 11:26
今日,醫藥股全線衝高,中藥、醫藥商業、新冠治療、創新葯等多板塊集體上揚。
以創新葯板塊為例,冠昊生物漲超8%,通化東寶漲超5%,首藥控股、舒泰神、翰宇醫藥漲超4%。
方正證券發研報指出,近年來我國國產創新葯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並且2021年市場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元關口,達10488億元。全球創新葯市場空間大,我國目前佔比僅為3%,前景十分廣闊。短期多重利好催化下,創新葯板塊熱度持續提升。
巴菲特説過,人工智能將改變世界上的一切。
近段時間,「AI+」浪潮席捲市場,醫藥產業也同樣迎來升級。有機構統計,AI+醫療市場規模2025年有望達到385億元,2020-2025年CAGR達46%。其中,AI+製藥便是是AI醫療相關領域中的重要的一步。
2022年年初,法國藥廠賽諾菲與英國Exscientia簽下近400億元的訂單,合作利用AI系統研發至多15項腫瘤和免疫學藥物。不僅如此,Exscientia還與GSK、賽諾菲、拜耳等16家制藥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為行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Exscientia創始人安德魯·霍普金斯曾説過,未來所有藥物都會以AI的方式設計,這是一種更有效的分子設計方式。問題只在於,該行業會以多快的速度採用這一技術。
除此之外,全球有將近270家公司致力於AI驅動的藥物發現。
2022年,輝瑞延長與一家以色列AI公司的合作;
阿斯利康擴大與英國AI製藥公司Benevolent AI的合作;
日本武田製藥斥資40億美元,從一家波士頓創業公司手里買下銀屑病藥物;
2021年華為發佈「華為雲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
雲南白藥與華為合作, 在AI、藥物研發領域開展廣泛的交流和合作;
……
隨着更多管線進入臨牀階段,AI+製藥行業或許已經來到關鍵的價值驗證期階段。等到藥物上市以后,AI製藥公司還要和更多的創新葯企在同一起跑線上角逐。
近段時間醫療板塊延續上漲趨勢。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醫藥生物行業估值在平衡過程持續22個月(從2021年7月1日至今,區間最大跌幅達到40%),2022年10月份以來行業反彈可看做本輪調整的末端和新周期起點的更替階段。
此外,上海證券發佈的《醫藥生物行業2023年二季度投資策略》表示,維持2023年二季度醫藥生物行業「增持」評級。截至5月5日,A股SW醫藥生物行業中位估值PE27.13倍(TTM),處於2010年1月以來的估值最低點,行業反彈有望持續。
此外,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佈的《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葯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範》中,將通過早期介入、研審聯動、滾動提交、覈查檢驗工作前置的方式加快創新葯上市申請審評。東方證券指出,CDE優化審評審批流程,加速創新葯重磅品種落地,利好創新葯行業的長期發展。
展望醫藥板塊后續的發展,機構普遍表示看好。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表示,進入二季度,調研反饋醫藥終端需求穩中向好,大概率帶動供給端環比一季度持續改善,疊加去年二季度低基數效應,二季度醫藥上市公司表觀業績增速,環比提速概率較高。其中醫療服務及院內藥品製劑銷售環比預計提升,主要因為去年同期,醫療服務受損嚴重,院內服務及民營醫療機構今年二季度經營預計,因此二季度院內製劑及高耗、民營醫療服務將是醫藥中有相對收益的細分賽道。
中信建投也説,國內創新葯熱度維持相對高位,ADC、雙抗、細胞基因治療等等新技術領域有望為國內創新發展提供動力。在政策支持以及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下,中國國產藥物臨牀試驗申請及批准數量迅速上升,創新研發熱情持續,創新葯板塊展現出長期高成長潛力。
附:AI製藥市場國內概念股
雲南白藥:2022年7月,雲南白藥宣佈聯手華為開展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全面合作,包括但不限於大小分子設計、相關病症、數據庫開發等。
復星醫藥:2022年1月,復星醫藥與英矽智能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針對四個指定靶點以人工智能驅動藥物研發,並共同開發合作英矽智能的QPCTL項目。
成都先導:通過在DEL篩選數據上有效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為DEL篩選的靶點找到非DEL覆蓋空間的新化合物系列,其中DEL為對小分子化學物DNA編碼的數據庫。
藥石科技:利用內部和文獻數據初步搭建了基於多維數據和底層結構信息的人工智能藥物發現技術平臺。
皓元醫藥:目前已與多家AI製藥公司形成戰略合作,通過AI模式助力新葯研發突破技術壁壘,推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階段的應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