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29 14:46
「原本定於下周二(4月25日)的病例複印,由於醫務部主任家里事情。所以取消,后續時間另行通知。」4月20日下午,退費羣里的一則消息又招來質疑。
羣友基本都是北京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的患者或患者家屬。3月17日,他們突然被告知醫院將於次日停業,需要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自行轉院,且截至目前他們仍未拿到退款和病例。同樣在苦追欠款的還有醫院員工和大樓房東。
很難想象,留下一地雞毛的這所醫院是10年多前 「美國MARIA醫療投資集團2億投資傾情鉅獻」的北京華府婦兒醫院。2018年,它被和美醫療(前港股上市公司)收入囊中成為集團核心醫院,而隨着上市公司停牌、退市最終又被抬上談判桌,只是這次,交易進行得並不順利。
4月27日,新資方的代表北京勵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郭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並不清楚股權變更不順利的具體原因。他還表示,員工、供應商、客户都是和醫院確立的契約關係,如果自己能作為醫院的運營者,「會遵守原來的契約精神」。
截至發稿,記者未能從醫院原股東處獲得關於事件的任何迴應。
暴雷:孕婦剖腹產當天被要求轉院
去年6月,李華(化名)的愛人懷孕了,爲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他物色了好幾家北京市內的私立婦兒醫院,最終選擇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附近的和美婦兒醫院,並與院方簽署了一份從產檢到分娩,再到月子護理的一條龍套餐,價格合計幾萬元。
起初,一切都很順利,直到2023年1月28日,幾張「醫院搬家公告」出現在醫院入口正對的牆面和門診正門幾個顯眼位置。
公告顯示,醫院因經營不善長期拖欠房租一直無力支付,按醫院在2022年11月3日做出的承諾書,醫院的搬家工作應該在2023年2月底完成。自即日起,醫院不再接待新患者,請有需求的患者去其他醫院就診;已入院的患者,請儘快聯繫醫院做好轉院工作。
劉芳(化名)是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的一名護士,看見公告之后,她的第一反應是打開工作大羣——但沒有任何通知。於是,她只好安撫前來詢問的患者「等通知」。
可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患者沒有接到新的通知。在所有人對幾張公告「熟視無睹」后,事情急轉直下。
3月17日晚上,李華穿越醫院樓下聚集的人羣趕往病房,他被告知醫院次日就要關閉,當晚醫院將停熱水。而這時,醫院還有插着尿管,當天剛剛完成剖腹產手術的產婦。
很多人也是在這次事情發生后才知道,位於北京亞運村的那家和美婦兒醫院原來與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沒有關係——亞運村和美在3月21日發佈了一份聲明,稱其與百子灣和美自2021年7月起分屬兩家獨立運營的公司,之間無任何關聯,但會接待政府部門對百子灣和美客户的安置。
此前,沒有患者看出醫院有「經營不善」的跡象。拋開舒適的沙發區、花園式庭院、温馨的病房,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的宣傳資料勾勒着「高大上」的形象——一家以國際化醫療服務理念為主導的專業婦兒連鎖醫院,奉行「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打造國際一流的集產科、兒科、婦科及產后休養中心為一體的婦兒健康管理機構,僅院內牆上展示的三甲醫院知名專家就有20多位......
但實際上,在公告張貼之前,院內大部分員工已經被拖欠了4個月到半年的工資。劉芳稱自己被拖欠了將近有6個月的工資,她所瞭解到的每個同事被拖欠工資的情況各不相同,
「也不是完全不發,只是間隔時間比較長,可能兩個月發一次,或者一個半月發30%左右。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社保給斷了」。
王依然(化名)的入職時間比劉芳早些。4月20日,她告訴記者,醫院在2021年就曾經出現過一次欠薪的情況,但當時欠薪時間比較短,大概兩三個月就解決了債務危機,員工也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
「為什麼今年3月份大家都沒有急於説馬上就去離職,因為大家相信這次醫院還能轉危為安,一直在支持院方的工作,但(沒想到)從最開始零星地發一些,到后來完全一點都不發了。」王依然説。
拉鋸:房東苦守空樓找不到人付錢
4月2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苑路小關北里甲2號的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醫院坐落在百子灣地鐵站附近,大門口設有保安室和升降杆,看見記者前往,保安室內的人員早早出來詢問來由,當知道記者是第一次來時,對方直接告知醫院已經停業倒閉,並且長期拖欠房租和員工工資。
「現在醫院的人都已經都走了。我們是甲方這邊的人,房東派過來的,跟醫院沒關係。」保安亭內人員告訴記者,最近有些長期給醫院供藥的供應商找不到醫院的人,想到醫院里把藥都取走,自己會確認他們身份后,讓同事陪同並放他們進入醫院,其他人則不被允許進入。
當記者説明來意后,一位自稱房東方面的工作人員王凱(化名)領着記者進入醫院,並在院內的沙發區向記者説明其苦守醫院、戒備森嚴的苦衷——「找不到人要房租,又怕丟了東西擔責,我們也沒辦法。這棟樓完成不了交接,每天都在虧損」。
據王凱描述,2019年后半年,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已開始拖欠房租,截至目前已經拖欠公司上千萬房租,期間醫院方面多次給出補交房租的書面承諾,但均未實現,直到2022年11月,院方最后一次承諾稱如果這次無法按照約定補交,將於2023年2月底自動全部搬離。日期臨近,他們沒有等到消息,只好在醫院內牆和門診大門上貼上了醫院搬家公告。
1月28日到3月16日期間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發生。「1月份的時候我們見到了要接手醫院的新出資方(的代表)。原來的醫院老闆説新老闆來了給我們錢,新出資方(的代表)也答應我們,説是今天給、明天給、幾次給錢,但都沒有做到,后期我們就不再相信他了。」
原來的老闆和新資方的代表分別是誰?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2021年報顯示,公司最大的股東為持股52.04%的北京合安達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和美醫療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是其唯一出資方,兩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為林玉明。
另外,和美醫療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和美醫療集團有限公司,是前港股上市公司和美醫療,和美醫療集團創始人、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總裁均為林玉明。
而據多位員工證實,北京勵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郭先生為新出資方的代表。3月20日,郭先生和林玉明曾一起出現在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3A層會議室,彼時參會的還有政府及監管方面代表,以及涉及各類合同糾紛的員工、患者、房東。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會議記錄,協調會中明確提出,次日起3周內設立共管賬户,新資方將資金打入賬户內,由衞健委監管,資金用途主要為:償還人員工資、房租、供應商錢款等;自會后3天內給出欠薪清償計劃,3周內爭取解決現有問題,給出股權轉讓情況進展消息及推進計劃,在此期間,在職員工工資照發,包含社保等員工權益相關問題,會一併考慮。
但之后這些都石沉大海。截至目前,王凱、李華、劉芳、王依然等人沒有收到任何新通知,他們知道股權轉讓不順利,但究竟卡在哪里,沒有人説得清楚。
謎團:股權轉讓為何沒進行下去
據客户和員工間流傳的消息,股權轉讓卡在了原股東的凍結股權上。4月27日,多位不願具名的醫療投資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其中投資人A表示,如果醫院股權買賣雙方已經簽署了框架協議合同,大概率已經對資產的質押情況做過安排。「如果股權處於凍結狀態,就屬於資產的重大瑕疵,從投資邏輯看,合同不太可能沒有涉及。」
另一位投資人B則表示,無論是購買套餐的客户,還是醫院的員工、房東,其與醫院的糾紛源於與醫院簽署合同導致的契約關係,而非是與某個股東之間的契約關係,因此債務責任主體是醫院而非股東。如果醫院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還款,醫院的客户、員工、房東可以通過起訴、協調等手段推進事態進展,而當醫院被起訴成為被告、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時,股東會蒙受損失,這時原有股東和新股東各自承受多少損失,主要取決於雙方就股權達成交易時簽署的協議內容。
爲了解情況,4月21日至2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林玉明和郭先生,林玉明僅於4月26日接聽電話,在聽聞記者身份后表示「在忙」掛掉電話,隨后致電均未獲接聽;郭先生於4月27日接受了記者的見面請求。
會面中,郭先生表示自己在今年2月,通過一次非常機緣巧合的機會接觸到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項目。他以商業祕密為由,沒有表露股權轉讓協議內容的信息,也沒有正面迴應是否一定會接手醫院,但他表示,目前股權變更並不順利,他不清楚具體原因,不願做沒有事實依據的推斷。因為不想給賣方太大壓力,現在也不怎麼和林玉明聯繫。
對於協調會上3周內爭取解決所有問題的説法,郭先生沒有否認。他表示,那是根據當時掌握的信息、對事態的認知和經驗做的判斷,但后來事情沒有如期被解決,可能是因為當時掌握的信息不夠多。
「我能夠給大家的信心就是我一直都在。」郭先生認為,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走到現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己沒有資格去評論以前的事情,但會定期(最近的一次會是4月28日)向員工等各方面披露事情進展,現在有三個事實,即原來的老闆已經無法維繫醫院的正常運行、這段時間沒有其他人有意願和興趣來接手醫院、政府很願意幫忙協調解決這件事情。
他認為,這件事的未來走向很確定,因為「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們願意來做這件事兒」。郭先生還表示,員工、供應商、客户都是和醫院確立的契約關係,如果自己能作為醫院的運營者,「當然會遵守原來的契約精神」。
而對於醫院突然停運、住院客户被迫轉院,郭先生的解釋是「之前大家一直都在努力,不希望事情變化到那個狀態」,有些事情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比如員工被拖欠的薪水,有些是因為醫院運營困難沒有資金支付導致,有些是醫院與員工就加班等各種事項沒有達成共識所以沒有發放,這些歷史積累下的問題並不是簡單就能解決的。
4月29日,郭先生對記者表示,因為沒有特別明確的變化,28日沒有給醫院員工提供正式的新文件,但已和個別員工作了口頭溝通。事情應該要在(五一)節后纔能有確定的信息。
等待:目前僅一家新資方有意願接手
上文提到的投資人A稱,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幾年,部分公立醫院孕婦建檔「一號難求」,高端婦兒醫院很受孕產婦羣體和投資機構追捧,很多上市公司發佈了收購民營婦兒醫院的公告。但隨着人口出生率下滑、疫情爆發反覆,投資機構變得越來越謹慎,即便是2022年字節跳動這種具有「流量」優勢的互聯網巨頭豪擲百億全資收購美中宜和——一家高端私立婦兒醫院,也有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報價過高。
這種轉變離不開國內人口自然出生率的變化。2022年,國內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根據《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2022》,2021年,全國活產數約1051.53萬人,較2016年的1846.66萬人,下跌43.06%。在民營婦兒醫院欠薪、轉賣、裁員的寒潮中,倒下的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只是一個縮影,而它想重振旗鼓,還需要跨過很多挑戰。
比如,從投資機構非常看重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考量,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的底子不算好。根據和美醫療退市前年報,集團在2018年3月31日以1204.30萬元收購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51%的股權后,該院在當年(自收購日期至年底)的收入和虧損額分別為4864.70萬元和6739.90萬元,收購日期可識別的負債總淨額達1.17億元。
2019年,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的收入和虧損分別為8504.5萬元和1.58億元,資產和負債分別為4429.7萬元和3.90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81.23%。當年,集團管理層給出了該院將在2021年內實現盈利的預期,但據2021年入職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從事運營工作的王依然透露,自己入職時醫院的每月收入已難以支撐醫院盈虧平衡,經營狀況每況愈下。
但郭先生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他認為,民營醫院的機制更靈活,能夠給醫生提供更多技術成長的幫助,比公立醫院更有優勢,在醫療機構建立初期,品牌有一定幫助,但現在百子灣和美婦兒醫院已經遠不處於這個階段;從市場看,就算人口出生率下降,北京一年的新生人口也有大幾萬人,維持一家醫院的運營可能只需要1000個人,如果做不到那就是醫生和服務不夠好。據他透露,過去一個多月接觸了非常多優秀的婦產科醫生,會搭建一隻「很牛」的團隊。
「等醫院重新開張,我們要做的事是重新建立一套非常拿得出手的醫療和護理團隊,只要這個就位了,沒有一個客人會走。」郭先生説。
但記者注意到,郭先生此前均在兒童教育領域從業,並無醫療領域相關經驗。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