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27 16:40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2023年,國產手術機器人扎堆上市。1月,精鋒醫療二次遞表港交所;3月上旬術鋭機器人啟動上市輔導;3月下旬思哲睿完成科創板IPO問詢;4月鍵嘉醫療科創板IPO遞表。
然而一連串密集上市背后,國產手術機器人仍然面臨盈利難題。截至目前,已上市的3家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天智航、微創機器人、潤邁德均盈利不佳。根據早前業績報告顯示,微創機器人、潤邁德在2022年虧損同比擴大;2022年業績快報顯示,天智航仍未能實現盈利,淨利潤虧損幅度也出現同比擴大。
對此,天智航董祕黃軍輝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表示,「由於手術機器人價格高昂,銷售價格動輒千萬元,再加上目前國內行業標準從無到有。手術機器人行業面臨的盈利難題需要一定時間緩衝。」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創始人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進口品牌的專利化對國內產品大規模商業化造成了一定困難。」
中締資本合夥人劉瑤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對於高科技醫療企業,業內有早期靠融資、發展靠上市的説法。這源於其依賴研發的特性,註定對資金需求極高。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企業盈利不好,二級市場難以升溫。而未來如何破解商業化難題,將成為推動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
盈利僵局
盈利困難已成為國產手術機器人的業內常態,已上市的3家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無一例外。
2023年4月25日,天智航發佈2022年年度報顯示,報告期內天智航實現營收 1.56億元,同比增長0.10%;淨利潤虧損約1.12億元,虧損同比擴大35.91%。截至2022年末,天智航總資產約12億元,較2022年初減少6.19%;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約8.8億元,較2022年初減少12.31%。
2020年7月,天智航頭頂「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光環登陸上交所。事實上,自上市以來,天智航持續處於虧損狀態。2021年披露首份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6億元,同比增長14.80%,淨虧損7993.32萬元,虧損同比擴大46.74%。
對此,天智航方面表示,公司虧損主要源於骨科手術機器人發展前期研發投入較大。對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投入,研發人員薪酬及材料費持續上漲,公司營收增速未能超過研發總投入增速。
此外,微創機器人、潤邁德均盈利不佳。打着「對標達芬奇機器人」口號,2021年11月2日微創機器人於港交所上市。近日發佈的202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營業收入2160.30萬元,同比增長904.79%,淨虧損11.40億元,虧損同比擴大95.53%。
此外,潤邁德醫療在4月26日晚間發佈2022年報顯示,公司在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實現營業收入8360.40萬元,同比增長2.96%,歸屬母公司淨虧損13.46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12.42%。
因盈利艱難,手術機器人企業選擇上市融資持續「輸血」。以4月2日啟動IPO的是鍵嘉醫療為例,總部杭州的鍵嘉醫療選擇遞交科創板,擬募資15億元。公司成立於2018年,專注於骨科及口腔的手術機器人及相關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鍵嘉醫療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0.68萬元、29.13萬元、0元、0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約為-3228.09萬元、-4991.92萬元、-9918.21萬元、-2.77億元。
事實上,鍵嘉醫療面臨的商業化困境並非個案,正衝刺IPO的精鋒醫療、思哲睿同樣尚未盈利。
對此,劉瑤認為,「高科技醫療企業通常依賴研發和創新體現企業競爭力。這類企業的共性是投入周期長,投資回報慢,持續投入成本高。在這個商業模式下,上市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推動國產化
上述不具名創始人表示,「雖然國產企業后來者不斷,但在這場技術變革下,依然是國外巨頭在市場搶跑。」
此前20多年時間,直覺外科公司的后視鏡里,始終都沒有出現過追趕者的影子,而國內玩家們要啃這塊硬骨頭,核心還是爲了「打價格」。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達芬奇系統的裝機量達到5500台。一臺達芬奇外科手術設備美國本土的銷售價格在60萬美元到250萬美元之間,但由於手術機器人的技術和市場被國外製造廠商壟斷,賣到國內的價格則近2000萬元。
上述創始人稱,「因其先發優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佔據全球壟斷地位。手術機器人的設備和耗材往往出自同家公司。這是因為耗材上面的芯片,可以與設備綁定,從而形成耗材生態閉環。這其中每個環節基本都被達芬奇申請了專利,目前直觀外科在中國享有700余個授權專利,細分在11個大項領域。」
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直覺外科佔據了7成市場,過去3年在華銷售額達75億元。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產業研究院綜合數據,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35.81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83.2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2.6%,並預計該市場將繼續快速增長,2022年規模達到155.74億美元。
「這個市場環境下,要求國內企業加快推進國產化替代。但國產手術機器人因為起步較晚,大部分手術機器人研發並非從臨牀需求出發,還在走仿製國外或者仿製其他國產的路,所以面對很多國際專利限制,加之研發註冊周期長影響迭代速度,臨牀替換難度大。」上述創始人認為。
雖然技術和商業間的平衡問題仍未解決,但在產業發展的關鍵期,政策給予行業衝破瓶頸的動力。2023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聯合發佈《「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對多個領域的機器人產業提出發展要求。在醫療健康方面,《方案》提出,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醫院使用機器人實施精準微創手術,建設機器人應用標準化手術室,研究手術機器人臨牀應用標準規範。
「政策的春風有助於國產化替代加速,但在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下,如何扭轉虧損依然是手術機器人公司面臨的問題。畢竟,上市不是避風港,更不是保險箱,上市后如遭遇退市,企業的路會更加難走。」上述創始人憂慮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