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27 06:25
4月26日,阿里雲宣佈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
關於降價的原因,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雲智能集團CEO張勇表示,主要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户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
在業內看來,比起業務層面,降價更多是阿里的一種戰術姿態,也與當下國內雲市場在新輪人工智能趨勢下的競爭格局有關。
在大模型拉動新輪人工智能熱潮下,客户羣體普遍對算力提升產生需求,疊加運營商在雲計算與大模型領域的發力,一度穩定的國內雲計算格局迅速迎來變數。對於此時的阿里雲來説,需要更多企業加入促成其生態建設,並加速形成規模效應。
國內雲格局再起風雲
4月23日,IDC發佈《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88.4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速15.7%,PaaS市場同比增速為31.8%。
市場格局方面,2022年下半年IaaS和IaaS+PaaS市場競爭格局保持一致,阿里雲、華為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騰訊雲和AWS為市場排名前五位。
從排名的變化來看,運營商在雲市場的排名進一步前移。其中,2022年下半年在IaaS和IaaS+PaaS市場,騰訊雲被天翼雲趕超,排名市場第四。
對此,有行業人士分析主要是因疫情期間,騰訊將大量的項目,如核酸雲、抗疫雲等都給到運營商,這也是運營商雲增速較快的原因,該因素下,阿里和華為的份額也在被運營商侵蝕。
另外,收入模式也是一個原因,比如天翼雲以「雲網打包」模式售賣,其中雲的收入比例做了比較大的調整。
而從近期的講話來看,運營商絲毫不避諱的喊出了對雲市場的業績預期。
據中國電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瑞文在業績説明會上的表述,2022年中國電信天翼雲收入翻番達579億元人民幣,2023年的目標更是收入千億元。
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總經理吳世俊則在幾天前的合作伙伴大會上表示,未來三年,移動雲將會全力建設由「移動雲技術內核3.0」驅動的算力網絡,力爭突破年營收1500億。
IDC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三大運營商的公有云業務(Iass+Pass)增速均超10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公有云業務市場份額上,阿里雲排名仍為第一,但從去年同期的36.7%減到31.9%;中國電信的天翼雲市場份額則從8.9%增到10.3%;移動雲的排名市場份額已升至第六,同比增速104%。
新輪人工智能帶來雲計算轉機
張勇表示,互聯網時代企業發展還有先后之分,但今天,在數字化初步改造的基礎上,所有互聯網公司和產業公司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值得用AI技術重做一遍。
巨頭重視雲計算的原因在於這波由ChatGPT及大模型拉動的競賽中,雲計算扮演了重要的底層角色——為模型開發與運行提供技術基礎、數據資源,以及算力加持。
相較於國內大廠相對緩慢的節奏,海外微軟與谷歌在雲服務方面的競爭更加大刀闊斧。2019年,微軟以10 億美元投資 OpenAI,2020 年買斷 GPT-3 背后基礎技術的獨家許可,Azure 雲平臺成為其獨家雲供應商。2023年3月,谷歌向開發者與企業公開大語言模型 APIPaLM API,用户可通過谷歌雲和AI建構工具MakerSuite來構建AI模型,希望藉此讓客户的項目升級至谷歌雲的「Vertex AI」服務。
在行業觀點看來,微軟與OpenAI的「合體」透露出當下雲計算與AI相輔相成的發展趨勢。
騰訊雲異構計算產品總監宋丹丹對記者表示,大模型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比如Maas、模型精調、模型部署等新的產品形態,但傳統雲不只有AI類業務,IaaS仍將有廣闊空間。新的商業模式預估也讓公有云的客户變得更加多樣,大模型對於行業的覆蓋更深也更廣,隨之而來也會帶來更多的上雲需求和客户羣體,對於雲可能產生第二次增長機會。
這波人工智能浪潮下,一覽科技聯合創始人陳錫巖認為雲計算平臺分為幾種情況,第一種背后有強大集團技術能力的雲計算平臺會提供自己的大模型服務,例如百度雲、阿里雲、騰訊雲等。中小型雲計算平臺接入其他大型的大模型,為自己的客户服務;或者利用自己的算力扶持大模型創業公司。另外,人人需要MaaS,這與之前的雲計算平臺的產品和服務方式會有很大不同。
酷克數據聯合創始人兼CEO簡麗榮對記者表示,人工智能帶動對計算和存儲資源的需求提升;雲平臺對資源的抽象以及彈性和併發的特性,能夠降低用户使用AI的門檻和成本;雲平臺可以直接提供內置的預訓練模型,終端用户調用即可獲得結果,價值屬性也將因此從「提供資源」延伸到「提供服務」;最后,雲計算平臺自身也可以通過使用人工智能,來降低網絡安全、資源調度、服務管理方面的運營成本,實現運行效率提升。
阿里搶先下注觀察后續
有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雖然阿里公示了降價範圍,但核心的掙錢產品價格並沒有太大波動。
另一位雲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業務層面,雲市場基本都是項目性的,其他公司未必會跟跟進,另外,明麪價格與實際價格之間可操作空間很大,各家有各家的操作。
不過,阿里雲希望通過降低上雲成本吸引更多客户是顯而易見的。
從2019財年到2021財年,阿里雲的營收增速經歷了從84%到、62%、50%的一路下滑。而到了阿里巴巴2023財年第三財季,財報數據顯示,阿里雲業務該報告期內收入201.79億元,同比增速已下降到了3%。
被行業視為「藍海」,利潤率更高、發展更快的政企市場受到了阿里雲的重視。在2021年的阿里雲峰會上,時任阿里雲智能總裁的張建鋒就曾表示,「阿里云爲全面服務政企市場做好了準備。」
此后的幾年里,阿里雲爭取政企市場的動作不斷。爲了提升服務,阿里雲對組織層面進行了調整,將更多服務團隊下沉到行業和區域。爲了追趕華為雲在政企服務能力方面的優勢,阿里雲先后從華為「引進」了多名高管,銷售策略「華為化。」
此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大模型等新技術能否為阿里雲帶來新的增長曲線?
4月26日,阿里雲合作伙伴大會上,阿里雲宣佈啟動「千問夥伴計劃」,計劃聯合眾多生態夥伴打造行業大模型。阿里雲方面的信息顯示,目前該計劃主要覆蓋石化、電力、交通、酒旅、企服、通信、金融行業。事實上,這也是政企大客户們廣泛分佈的行業。
阿里雲智能CTO周靖人表示,每個夥伴將在阿里雲上擁有一個安全可隔離的專屬數據存儲空間,千問夥伴可以上傳自己的行業數據,這些數據不會被用於訓練通用版的千問大模型,阿里雲的其他夥伴和客户也不會從這些數據中受益。對阿里雲行業大模型落地應用的安全問題率先做了説明。
整體來看,國內大模型的競爭仍處於早期階段,但云計算已呈現白熱化的排名輪動狀態。此次阿里在公有云上降價,據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一是建立價格的護城河,二是公開各種對比參數,形成公有云的「控標點」,起到引導客户的作用。至於下一步的動作,要看行業從業者們「跟不跟」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