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20 12:53
手機關機,后腦勺捱上椅背就開始補覺,大概是不少人趕飛機的常規操作。然而,如今這種習慣越來越多地被空乘們的叫賣聲所打斷,機上推銷商品也不再是廉價航空的專屬。高大上的民航飛機,怎麼就一步步變成了「空中綠皮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曉洋,原文標題:《飛機上賣花生瓜子,罵空姐干嘛》,題圖來源:《開心飛行》
今年以來,全國人民紛紛踏上旅途,民航業苦盼三年的客流量逐漸恢復。世界依舊開闊美麗,但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改變了。
近日,「空姐飛機上推銷商品長達40分鍾」的熱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前段時間,乘坐首都航空飛往雲南度假的王女士,在去程的飛機上遇到空姐推銷飛機模型、化粧品、墨鏡等小商品,3個小時的飛行時間,推銷環節就長達40分鍾。
返程時,凌晨四點半就起牀趕飛機的王女士再次與客艙銷售狹路相逢,這一次,在王女士的當場投訴下,推銷持續20多分鍾就草草收場。
后來,王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感覺自己「穿越到綠皮火車上去了,乘機的體驗不好」,但也有民航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解讀,這種客艙銷售的情況是航空公司自身的商業行為,不屬於民航業內違規違法行為。
話題衝上熱搜后,有網友同情王女士的遭遇,表示「不是迫不得已不會選廉航」,還有人反問「這是在機艙里開了直播間嗎?」
經常出行的經濟艙旅客,對於這種體驗大概並不陌生——值機櫃臺前向旅客挨個詢問是否購買旅行險;登機口前反覆廣播「升艙優惠最后時刻」;飛行中推車叫賣「模型、絲巾、草莓熊有需要嗎?」 ……
當壓力山大的航空公司,遇到要放松身心的旅客,這樣的碰撞與摩擦,似乎難以避免。
一、「空中綠皮車」,早已不是廉航的專屬
被機上推銷帶到風口浪尖上的首都航空,是海航集團與北京首旅集團共同組建的一家航企,前身為1998年成立的金鹿航空。被問及首都航空是否為廉價航空時,客服的回覆為「差異化服務」。不過,大多數網友都默認首航為廉價航空。
有網友表示,同屬於海航集團的祥鵬航空、西部航空等廉價航空,也有機上售賣服務。
儘管感到被打擾,但大多數網友都秉承着「一分價錢一分貨」原則,對航司賣貨的行為表示理解,「沒有強制買賣就可以接受,誰讓它票價低呢?」
實際上,這樣的客艙推銷早已不侷限在廉價航空。4月11日晚,張女士乘坐海南航空的航班,從山西太原飛往廣州,機票信息中寫明包含20公斤行李額和免費正餐。
派送過飛機餐后,空姐一邊通過客艙廣播介紹防曬口罩,一邊拿着商品站在過道演示。當時飛機遇到中度顛簸,張女士感覺「像坐在海盜船上」。儘管如此,只要有乘客按下服務鈴,空姐還是會踉蹌着推小車過去展示樣品。
「空姐推銷的時間不長,我上趟廁所回來差不多就結束。只是看着她們左搖右晃推銷的背影,感到打工人到哪都不容易。」張女士對新周刊記者感嘆道。
過去三年,民航業過得無比艱難。2020年,中國民航企業合計虧損974億元;2021年,再次大幅虧損842億;2022年僅上半年,虧損已高達1089億元。
曾經的「萬億航空帝國」、第四大的海航集團在2021年更是走到了破產重整的窘境。
無論是努力帶貨的海南航空,還是叫賣40分鍾的首都航空,都歸屬重整后的海航集團。要想填補鉅額的虧損,光靠賣機票是遠遠不夠的,得想別的法子來「搞錢」。
二、廉價航空,也有高光時刻
事實上,飛機上賣貨並不是新奇事,賣貨收入本就是不少航企的輔營收入之一。
一般來説,航空公司的主營收入來自機票銷售的收益,而輔營收入是指機票銷售之外的收入,包括座位分配、超重行李託運、登機前升艙、機場接送、合作產品佣金和廣告招商等。
對於航企來説,售賣4折以下的特價機票能保本就不錯了,要想賺錢還需要旅客單獨購買服務。這些年,這種「輔營收入」甚至有點反「輔」為主。
例如國內首家民營低成本航司春秋航空,就一直把在飛機上售賣商品作為公司運營戰略之一。空乘人員不僅會把商品目錄掖在座椅上,還會在飛行中推小車詢問「水、零食、雞肉米飯,有需要嗎?」
在靠賣貨賺錢這件事上,全世界的航司都充滿熱情。疫情前,美國多家航司就已把「副業」搞得風生水起。2019年,達美航空、聯合航空和西南航空等航司的輔營收入佔總營收近15%,大大緩衝了燃油價格上漲所造成的盈利壓力。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分析,由於輔助營收的明顯差距,2019年北美地區航司平均每位旅客產生的利潤是亞太地區航司的4倍多。
疫情期間,航空公司收入大幅減少,平均每客輔助營收卻出現增長。2021年在北美地區,各航空公司平均每客輔助收入超過了50美元,是2019年數據的兩倍。
達美航空在2021年的輔助營收佔到公司總營收的24%,比2019年的比例增加了約10%。作為世界廉航祖師爺,美國西南航空的這一比例更高達27.9%。
據悉,我國三大航企的輔營收入佔比在2.5%以內,平均每客的輔營收入僅在2.5美元左右,幾乎可忽略不計。
回顧2020年以來的業績,國內少數擁有高光時刻的航企,恰好都是低成本航司。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支線航線的航企,華夏航空在疫情初期創造了一段盈利神話。2020年,華夏航空以6.129億元的淨利潤,成爲了當時國內最賺錢的航空企業,也是國內當年唯一盈利的航司。
疫情頭兩年,春秋航空的業績同樣可圈可點。2020年,剔除海外投資的損失,春秋航空在國內基本營收平衡。2021年,它的淨利接近4000萬元,實現微利。
當時民航業遭受着疫情反覆、油價上漲和匯率貶值的三重衝擊。與春秋航空規模相近的航司,同一時期里大多慘淡經營,一年虧損幾十個億。
看起來,「廉價航空」這個聽着不夠高大上的稱呼背后,其實藴藏着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三、既要搞錢,又要顧及乘客體驗
爲了活下去,競爭對手之間都在互相抄答案,傳統航司和低成本航空的界限也逐漸模糊。
一方面,廉價航空不再一味比低價,越發重視差異化服務。美國西南航空推出「Wanna Get Away Plus」,比最便宜的票檔多加幾十美元,乘客可在起飛當天免費改簽至另一班航班。
另一方面,傳統航司被嚴峻的財務狀況催促着放下「偶像包袱」,主動借鑑廉航創收的方式。
作為日本第二大航空公司,全日空定期推出機上限定的化粧品或與大牌聯名的免税品。藉着機艙Wi-Fi的普及,航空公司正試着把網店搬到萬尺高空。
從2021年起,新加坡航空上線了機艙網購平臺,商城的庫存量還能在飛行中實時更新,避免看上某件商品卻沒貨的掃興。
我國航空公司的「副業意識」也在迎頭趕上。國內多家高校的空乘專業把「客艙銷售技巧」課程列入必修課。推銷前先為打擾乘客而道歉,這招操作,準空姐們在出校門前已學會了。
更不用説,國內航司紛紛開放付費選座、付費使用機上Wi-Fi和升級飛機餐等服務。訂票時旅客只要多加幾十塊錢或用里程兑換,身在經濟艙也能吃上「三菜一湯」。
這一邊,航空公司在想方設法努力創收,另一邊,乘客對航司的吐槽卻又沒停過。
儘管對廉航抱着低預期,但不少人上機后才發現喝水都得自己掏錢。如果乘客帶泡麪上機,空乘會微笑着拒絕提供熱水;而不含托運行李的廉航機票,還會嚴格限制手提行李的尺寸和重量,常常有不明情況的旅客提着20英寸行李箱登機,卻被要求補交好幾百元的行李託運費。
今年3月初,亞洲航空因乘客行李超重5公斤,收取了1807元的高價託運費,而當時廣州飛吉隆坡的同類型航班,基礎票價僅為1930元。消息一出,剛在內地復航不久的亞航就被9000萬網友罵上熱搜。
西部航空、春秋航空、九元航空等大多數廉航企業,在出現航班延誤時一概不對旅客進行經濟補償。碰上航班延誤,別人的航空公司安排餐食和住宿,坐廉航的自己卻徹夜窩在候機室,此間落差別提多難受了。
其實,航司「搞錢」不一定就意味着乘客受損。在輔助營收佔比高的地區,北美航企的會員積分會與其它產業打通,使積分使用範圍更廣泛。
積累了足夠多的會員后,美國的航司會積極挖掘「常旅客」,側重獎勵那些能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的旅客,而非里程最多的旅客。同一時間,航空公司會向銀行銷售里程。
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預測,全球旅客運輸量將在2023年恢復到2019年的94%,我們正在迎來出行的復甦時刻。
或許,除了 「機上叫賣」這種簡單直接的賺錢方式,國內航司還要多想想如何在搞錢的同時,保證旅客們的飛行體驗。
參考資料:
[1] 淺析航空公司輔營收入,民航管理,2020(02)
[2] 樹立創新思維,深挖航企輔營收入「金礦」,空運商務,2022(10)
[3] 持續增長的輔助收入與服務差異化,航旅研究,2022(10)
[4] 新疫情衝擊下航空運輸業財務績效分析,陸雪文,2022(0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曉洋,編輯:陸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