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15 14:57
金融機構今年一季度共收到金融六司3185張罰單,合計處罰金額9.8億。其中建行一家今年一季度就被罰了2.07億。
今年一季度給金融機構開罰單最多的依次是銀保監會、央行、證監會,其中銀保監會今年一季度開2530張罰單,合計處罰8.26億,主要是由於銀保監會主要負責監管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分支機構較多,處罰頻次較高。央行今年一季度也開出395張罰單,處罰金額達1.4億。
從不同類型機構來看,擁有眾多網點的銀行機構為今年一季度收罰單最多的金融機構,合計被罰8.42億。其他類機構處罰金額均在1億以下。
從月度分佈來看,今年一季度以1月份罰單最多,2月份處罰金額最多,3月份處罰金額和罰單均明顯減少。由於此次統計的數據為最新數據,可能跟此前統計的1、2月數據略有差異。
今年一季度典型合規問題方面,包括中國銀行、寧波銀行、煙臺銀行、崑崙銀行、龍江銀行等多家銀行今年一季度因互聯網貸款業務違規被處罰,其中主要涉及互聯網貸款管理不到位甚至嚴重缺失、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違規開展異地互聯網貸款業務等違規行為。
宣傳違規為今年一季度處罰力度較大的違規行為之一,包括銀保監會、央行和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均對宣傳違規處罰力度不小。
本期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1、金融行業今年一季度被罰總體情況(監管部門處罰概覽、處罰月度分佈、不同類型金融機構處罰概覽)
2、銀行機構和非銀機構今年一季度處罰排行
3、大額罰單分析
4、今年一季度典型合規問題
5、金融機構被列為被執行人、失信被執行人情況
6、金融機構今年一季度被罰緣由分佈
一、金融行業今年一季度被罰總體情況
二、銀行機構和非銀機構今年一季度處罰排行
今年一季度罰單最多的銀行為工商銀行,收126張罰單,其次是農業銀行,收75張罰單,中國銀行以63張罰單排第三。若論處罰金額,建行以2.07億遙遙領先,農行、中國銀行分別排第二、第三。
今年一季度罰單最多的非銀機構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中國平安人壽保險、中國人壽財產保險罰單數量分別排第二、第三。若論處罰金額,則兩家券商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分別排第一、第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排第三。
三、超千萬大額罰單分析
今年一季度的上千萬的大額罰單共12張,其中大部分為銀保監會現場檢查后開出的大額罰單。包括建設銀行、民生銀行、中國銀行、渣打銀行中國、渤海銀行等銀行的總行和分支機構同時被處罰。
據銀保監會此前通報,對中國銀行、民生銀行、渤海銀行開展的支持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重大政策落實專項現場檢查中發現,上述機構存在貸款資金被挪用、統計數據不真實、重大關聯交易審議程序不規範等違法違規行為。建設銀行、渣打中國則主要存在服務收費質價不符、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理財業務投資運作不合規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五家金融機構及相關責任人員合計被罰沒3.88億。
兩家券商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的大額罰單則主要由於違反反洗錢法被央行處罰,涉及包括未按規定履行客户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
四、今年一季度典型合規問題
1、建信理財因承接母行劃轉產品管理不到位等被處罰
理財公司處罰趨於常態化,今年一季度建信理財因承接母行劃轉產品管理不到位等六項違法行為被罰540萬元。這是自2022年6月銀保監會對理財公司開出首批罰單以來,銀保監會開出的第三批罰單。
建信理財此次被處罰的原因除了承接母行劃轉產品管理不到位外,還包括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使用攤余成本法未採用影子定價進行風險控制、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未嚴格執行合作機構管理要求,以及與母行隔離不到位,個別人員異地辦公等。
其中「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使用攤余成本法未採用影子定價進行風險控制」違反了相關政策法規,銀保監會、央行2021年發佈的《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現金管理類產品採用攤余成本法進行覈算的,應當採用影子定價的風險控制手段,對攤余成本法計算的資產淨值的公允性進行評估。」
去年以來已經有4家理財公司被處罰,第一批處罰為2022年6月中銀理財、光大理財被處罰,第二批處罰為2022年10月農銀理財被處罰。
「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為目前為止理財公司處罰頻次較高的違規行為,此次建信理財以及此前光大理財、農銀理財也因此被處罰過。
去年被罰的3家理財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均包括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隻證券比例超標,光大理財不但存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隻證券比例超標的問題,還存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隻公募基金的比例超標的問題。中銀理財和農銀理財被查出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槓桿水平超標的問題。
光大理財還存在理財產品宣傳不一致不準確的問題,農銀理財被處罰的案由則包括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等。
2、多家銀行因互聯網貸款被挪用被處罰
互聯網貸款隨着近年來蓬勃發展和監管趨嚴,一些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和風險控制未跟上的問題暴露出來。今年一季度包括中國銀行、寧波銀行、煙臺銀行、崑崙銀行、龍江銀行等多家銀行因互聯網貸款業務違規被處罰,其中主要涉及互聯網貸款管理不到位甚至嚴重缺失、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違規開展異地互聯網貸款業務等違規行為。
其中中國銀行因「貸后管理不到位,個人互聯網貸款部分資金違規流入限制性領域」被處罰。
龍江銀行除了互聯網貸款業務貸后管理嚴重缺失、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外,還被查出互聯網貸款業務侵害借款人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對增信機構違規收費行為管控不力,導致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過高等違法違規行為。
寧波銀行則因違規開展異地互聯網貸款業務、互聯網貸款業務整改不到位等被處罰。銀保監會2021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嚴控跨地域經營》已明確嚴控跨地域經營,地方法人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應服務於當地客户,不得跨註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
3、一季度金融機構宣傳違規處罰較多
在今年一季度的罰單中有96張罰單包含關鍵詞「宣傳」。尤其銀行和保險機構此類處罰較多,監管部門方面包括銀保監會、央行和證監會及派出機構均對宣傳違規處罰力度不小。
比如央行給江蘇銀行開的處罰金額達773.6萬的罰單中處罰的違規行為就包括「對金融產品作出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央行福州中心支行給廈門銀行開的處罰金額764.6萬元的罰單也處罰了「違反金融營銷宣傳管理規定」等違法違規行為。
渤海銀行海口分行和興業銀行重慶分行涉及基金宣傳違規被地方證監局處罰,渤海銀行海口分行因基金宣傳違規被海南證監局處罰,據披露的處罰文件,渤海銀行個別基金宣傳材料登載基金過往業績時,未以顯著方式特別聲明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違反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管理暫行規定》(證監會公告〔2020〕59號)第六條的規定。
興業銀行重慶分行則涉及三大基金宣傳違規行為被重慶證監局處罰,一是個別銷售人員在不清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宣傳推介基金產品;二是個別銷售人員向投資者發送未經審覈的基金宣傳推介材料,評價某基金經理和某基金產品時無客觀證據支撐;三是興業銀行重慶融僑半島社區支行通過互聯網向投資者宣傳推介基金產品時未對支行互聯網營銷行為進行統一管理並監控留痕。
違規宣傳預期收益率也是一大「禁區」,光大銀行蘭州金城支行因違規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被甘肅銀保監局處罰款30萬元。
保險公司涉及較多的宣傳違規行為包括虛列宣傳費用、對保險條款內容和服務等做引人誤解的宣傳、銷售宣傳時將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進行簡單對比等。
五、金融機構被列為被執行人、失信被執行人情況
1.金融機構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情況
截至2023年4月12日,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被列為被執行人的信息有1470條(含已撤銷,下同),其中銀行有406條,保險公司631條,信託公司65條,券商(含券商資管)86條,基金(含公募、私募、創投等)104條。
今年一季度被列為被執行人最多的銀行是農業銀行,有40條被列為被執行人的記錄,其次是盛京銀行,有22條被列為被執行人的記錄,排第三的是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均有18條記錄。
今年一季度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次數最多的保險公司是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有178條記錄,遙遙領先,其次是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有71條記錄,中國平安財產保險排第三。
信託公司中今年一季度被列為被執行人次數最多的是華澳國際信託,有44條記錄,明顯多於其他信託公司,其次是四川信託、民生信託。
券商則依然是國信證券被列為被執行人次數最多,國信證券面臨不少股民集體訴訟,目前不少訴訟進入執行階段。中德證券以22次被列為被執行人排第二。
基金今年一季度被列為被執行人次數最多的有泛海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鉅洲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前海世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寶銀創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四家公司今年一季度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次數均為8次。
2、金融機構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情況
截至4月12日,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次數有49次,其中銀行有兩家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分別為太原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狄村支行和山西靈丘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信託公司和券商今年一季度無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記錄。基金今年一季度有34條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記錄,主要是私募和基金銷售機構,其中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次數最多的為上海世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有8次記錄,其次是深圳前海凱恩斯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和上海立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六、金融機構今年一季度被罰緣由分佈
今年一季度銀行被罰較多的違規原因除了未依法履行職責、違規經營、違反反洗錢法等外,還包括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提供虛假資料證明文件等。
非銀機構今年一季度被罰較多的違規原因中因提供虛假資料證明文件、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被罰的頻次相比銀行更高,此外違規發佈廣告或進行虛假、誤導宣傳等也是處罰較多的違規行為。
(本文的數據支持方為企業預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