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14 13:26
4月14日,生物製品、醫療器械、化學制藥、醫療服務等板塊開盤衝高,隨后出現回落,但部分醫藥股依舊保持大漲。截至午間休市,南華生物、貝瑞基因等漲停,艾迪藥業漲超18%,義翹神州、盟科藥業、百奧泰、賽諾醫療、美好醫療、迪哲醫藥、恩華藥業等漲超5%。
近期,人工智能大火之際,新能源、醫藥等業績預期向好的成長股備受冷落,虹吸效應的產生給了很多板塊均值迴歸的機會,近期已經有部分資金「盯上」醫藥股。在政策支持、資金加倉、業績預期向好的背景下,2022年跌跌補休的醫藥股能否迎來反轉?細分賽道中又有哪些值得關注?
多路資金加倉醫藥股
4月以來,醫藥板塊行情有所回暖,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累計上漲超過3%,各路資金也開始入場。從近期資金流向來看,市場資金正大舉湧入醫藥板塊。主力資金、外資、公募基金等均有新動向。低估值、業績向好的醫藥股正成為資金輪動回補的新目標。
首先,北向資金連續五周淨流入醫藥相關板塊。
數據顯示,3月6日~4月7日的五周內,血液製品、中藥、醫療設備這三個細分行業獲得北向資金的持續淨流入。其中,中藥板塊最受青睞,五周獲得淨流入近30億元;醫療設備板塊次之,五周獲得淨流入約20億元;血液製品板塊獲得淨流入約4億元。
個股方面,邁瑞醫療、華潤三九、白雲山近5周淨買入額分別達9.42億元、5.48億元和4.84億元,以嶺藥業、奕瑞科技、眾生藥業、魚躍醫療、上海萊士等13股獲北上資金淨買入額也超億元。
其次,主力資金持續流入創新葯板塊。
消息面來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ACR)將於本月中旬召開,再鼎醫藥、貝達藥業、康寧傑瑞、先聲藥業、石藥集團、澤璟製藥等超過20家A+H股創新葯企業將在本次會議披露創新品種實驗數據。消息催化下,市場對創新葯關注度提高,主力資金近日也在提前押注創新葯概念股。
具體來看,藥明康德、恆瑞醫藥最受主力青睞,近5日獲得主力資金淨流入分別達到11.47億元、8.20億元,此外,凱萊英、美迪西、昭衍新葯、長春高新等近5日也獲得主力資金淨流入超過5000萬元。
最后,醫藥主題類ETF份額激增。
4月以來,場內776只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份額整體減少超91.81億份,而醫藥類ETF卻逆市增長,4月以來份額增長135.68億份,成為全市場唯一一個增長份額過100億份的主題基金。近一個月份額增長更是達到了242.56億份,獨佔鰲頭。
事實上,2022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對醫藥板塊就有明顯加倉,環比三季度增長7.1億股,主要集中在化學制劑、中藥、原料藥、醫療研發外包、醫院這5個細分領域。多位基金經理表示,經過兩年的調整,醫藥板塊目前性價比突出,隨着正常醫療秩序的恢復、集採規則的進一步優化以及醫保創新支持力度的加大,醫藥板塊將涌現更多的投資機會。
資金青睞醫藥有三大因素
醫藥板塊近期獲得資金青睞,主要是政策支持、業績預期向好、估值較低三方面因素疊加的結果。
首先,政策方面。
近年來,中藥一直備受關注。從國務院的頂層設計,到藥監局對中藥創新葯審批的加速、再到醫保局將中藥飲片、製劑,中醫醫療服務項目,中醫醫療機構等納入醫保,國家從政策層面層層遞進,充分表明我國對於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視與支持。
創新葯也是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2022年以來,共有八份關於創新葯的扶持政策相繼出臺,覆蓋專利、臨牀試驗方案、審批等關鍵因素。2023年3月31日,CDE(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佈了《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葯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範(試行)》,提出兒童專用創新葯、用於治療罕見病的創新葯以及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的創新葯享受上市許可申請加速審評,有利於加速創新葯進入市場。
其次,業績方面。
近期,A股上市公司密集披露2022年業績,其中,醫療服務、醫療器械板塊業績高速增長,已發佈業績的個股歸母淨利潤分別合計達205.58億元和584.59億元,同比2021年增長60.12%和25.25%。此外,已披露2022年年報的25家中藥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收2316.70億元,同比增長6.05%;研發投入合計68.54億元,同比增長17.24%。
最后,估值方面。
2021年下半年開始,在集採政策、PD-1醫保談判降價超預期等多因素影響下,醫藥股二級市場行情急轉直下,行業指數下半年累計下跌13.77%,2022年更是加速下跌,截至2022年10月,不少醫藥股股價較高位「腰斬」。截至目前,雖然醫藥股年內迎來一波反彈,但整體依舊低估。申萬醫藥生物行業滾動市盈率目前在24倍左右,處於2000年以來約8%分位,距離歷史中位數38.91倍具備較為明顯的修復空間。從細分行業來看,原料藥、化學制劑、中藥、生物製品、醫藥商業、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的市盈率均低於歷史中位數。
醫藥股反轉將至?
往后看,在政策的不斷扶持和供給推動需求的背景下,醫藥行業有望實現新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醫藥板塊雖然在短期有業績向好預期,長期來看低估值修復邏輯也較為確定,但伴隨着新冠相關訂單的鋭減或消失,不確定性也在增加。若是估值修復與投資者情緒無法形成合力,則很難説是報復性的反彈還是反轉。
不過,醫藥行業細分子類較多,部分細分賽道依舊受到機構的廣泛看好。綜合市場觀點,創新葯、中醫藥、自主可控的醫療器械是更受關注的三大主線。
在2023年年度策略中,財通證券就指出了創新葯、中藥、醫療器械三大關鍵詞:
①創新葯或迎來新一輪投資機會:創新葯屬於典型的風險資產,目前有利因素偏多——美聯儲加息對風險資產的影響開始弱化,美元指數持續走低;港股醫療保健指數和美國XBI指數有低位企穩跡象;創新葯今年一季度海外授權總交易額持續創歷史新高,創新葯國內銷售加速,市場對創新葯信心恢復。個股如,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和黃醫藥、康寧傑瑞、科倫藥業、海思科、人福醫藥、國藥股份等。
②中藥看估值性價比:繼續尋找相對於其他消費龍頭估值性價比高的中藥消費公司,目前中藥板塊仍有投資機會,精選低位、低估值、業績兑現度高的公司。如:達仁堂、健民集團、壽仙谷、華潤三九、東阿阿膠、同仁堂、天士力、柳藥集團、濟川藥業、九芝堂。
③醫療器械和服務的投資邏輯:醫院內疫后復甦、低滲透率和出海邏輯,上半年業績修復可期,尋找估值與中長期業績增速預期匹配度較好的公司。如:福瑞股份、新華醫療、正海生物、新產業、海泰新光、美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