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爾街談AI炒股:股市本質上就不是AI能贏的領域

2023-04-13 12:55

  根據美國媒體最新發表的訪談,熱炒AI股的華爾街基金經理們,似乎並不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內會出現比人類更強的「炒股AI」。

為什麼AI做不了基金經理?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華爾街本身並不排斥AI,而且還是最熱衷於使用新技術的行業,包括下單、風控等投資環節早已交給算法解決。文藝復興科技基金的創始人、數學家出身的吉姆·西蒙斯從40年前就開始研究「算法炒股」,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他們終於實現使用機器學習識別過往市場走勢的模式,來生成能夠盈利的交易策略。

  但擅長內卷的投資市場至今沒有涌現大量「AI基金經理」,本身也說明了問題。同時知情人士也表示,文藝復興科技用到的技術更加依賴統計學,而不是最先進的AI工具。

  哥倫比亞資管的董事總經理Jonathan Larkin解讀稱,大多數的量化交易員仍傾向於「假設優先」的工作方式。他們會首先建立一個假設,説明為什麼可能出現某種異常現象,然后圍繞這個假設形成一個模型。

  AI炒不好股票這件事本身,也能用AI的原理來解釋。即便是不怎麼好用的GPT-3模型,背后也有1750億個參數,藴含了人類文明上千年積澱的知識。但大多數的對衝基金在訓練自己的模型時,只會使用諸如價格等市場數據。

  曾經在量化基金公司D.E.Shaw擔任高管的Jon McAuliffe解釋稱,投資領域的AI環境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沒有無限量的數據來幫助我們運行無限大小的模型。

  更重要的是,股票市場的數據本身也存在巨大的「噪音」,使得利用過往數據解釋或預測市場未來走勢非常困難。財報、技術圖形、市場情緒和其他的金融數據恐怕只能解釋一部分股票異動,剩下的都是無法計量的「噪音」。因此,機器學習的模型只能識別不同市場數據的相關性,但沒有預言未來走勢的能力。

  對於「AI基金經理」而言,更加致命的是股票市場的多變性。與語言大致不會發生劇變不同,上市公司發生劇烈變化本身,也是股市日常的一部分。換了新的管理層、做出重大戰略決策,還是受到外部經濟或政治環境影響,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重塑股票的前景。這也使得依賴歷史數據和長期趨勢的AI更無所適從。

  與此同時,AI的缺點也會被無限放大,而且造成的后果也會更加嚴重。哪怕是應用最新模型的ChatGPT,也時不時會犯一些明顯且低級的錯誤。如果用股市來類比,最接近的情況應該是「烏龍指」。如果「AI基金經理」總是犯一些低級錯誤導致客户資金虧損,想必也不會有人把錢交給機器人來管理。

  金融科技公司Proven的CEO Richard Dewey表示,投資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對抗性的事情,其中也包含利用別人犯錯來盈利。這也是為什麼文藝復興科技、D.E. Shaw等基金公司仍需要僱傭大量的博士。在信息「嘈雜」且受人類行為反饋循環影響的市場中,人類本身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科技突破的樂趣就在於突破人類的認知蠶房。眼下也有一羣相信AI能重塑投資市場的人們,正在努力證明上述的觀點都是錯的。

  去年,三名曾在知名AI公司DeepMind任職的高級職員在布拉格創辦了名為EquiLibre的機器學習基金。

(創始人介紹,來源:EquiLibre)

(創始人介紹,來源:EquiLibre)

  EquiLibre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Martin Schmid解釋稱,他們採用的「強化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形式,其中計算機會因為各種交易投資決策受到「懲罰和獎勵」。這項策略將會適用於股票和債券,就像國際象棋、撲克等其他遊戲一樣。EquiLibre目前還在訓練模型中,尚未開始實際投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