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腫瘤NGS江湖之變,下一個時代開啟的前夜

2023-04-04 20:42

轉自:氨基觀察

如果從業績層面,給2022年國內腫瘤NGS行業一個定義的話,必然是:

低增長。

不管是在美股上市的燃石醫學,還是希望在港股上市的臻和科技,2022年的表現都反映了這一點。

去年,燃石醫學的營收增長率為10.9%。關於這樣的成績,燃石醫學認為,這已經是行業內的樂觀表現。

這話也有一定道理。根據公開信息,臻和科技營收增長率為10.43%,海普洛斯來自NGS檢測業務收入僅有9299萬元的情況下,增速已下滑至5.5%。

對於新興產業來説,這樣的增長並不足以給人信心。而頭部公司的表現,某種程度上也説明行業的發展遇到了挑戰。

當然,通過這些企業的財報,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它們原始而富有力量的進取心:迫切期望通過業務模式的不斷探索,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總的來説,入院、藥企服務、MRD,成了腫瘤NGS公司財報中的三個關鍵詞,這些業務也決定着它們的未來走向及增長邏輯。

大挑戰與大機遇總是相伴而行。期待腫瘤NGS行業,在接下來能夠帶來好消息。

/ 01 /

入院

回顧2022年的業績表現,燃石醫學認為,最大的貢獻要屬院內業務。

所謂院內業務,指的是燃石醫學與醫院合作建立院內實驗室,以便合作醫院可以使用公司試劑盒,自行進行腫瘤相關的基因檢測。

與之對應的則是中心實驗室業務,即通過與醫院、醫生合作,將患者的液體活檢或組織樣本運送到公司的實驗室進行測試,也就是俗稱的「外送」服務。

在上市之初,燃石醫學最引以為傲的便是開發了「院內+院外」雙輪驅動的增長模式。只是現階段,外送模式依然是行業主流,燃石醫學也不例外。

2022年,燃石醫學中心實驗室收入規模達到3.19億元,院內檢測業務收入只有1.75億元。

而在業績增速方面,這兩項業務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在同樣是疫情、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之下,其中心實驗室服務收入同比下滑1%,院內業務收入規模則增長了6%。

這或許也預示了一點,腫瘤NGS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從目的出發,院內與院外並沒有區別,都是為患者服務,且都屬於合規手段。不過,兩者天花板大不同。

首先,院內模式的合規性更強。即使都屬於合規手段,但院內檢測和院外服務不同服務的性質,決定了其合規性也有強弱之分。更強的合規性,意味着業務開展能夠相對從容。

其次,相同的檢測手段,院外模式只是暫時性的替代手段。基因檢測產品,註定是從院外到院內的推進。畢竟,你不入院,自然有其他人入院。

不僅是燃石醫學,臻和科技的院內、院外業務比重的變化,更能看到這一趨勢。

如上圖所示,根據臻和科技招股書,其中心實驗室業務過去三年的收入分別為2.54億元、2.96億元、2.88億元;而進院業務收入規模,從3704萬元增長至8500萬元、1.31億元。

2022年,在中心實驗室收入略微下滑的情況下,進院業務收入破億,實現了規模增長。

看起來,腫瘤NGS業務正在從院外捲到院內。

/ 02 /

藥企服務

在入院業務之外,燃石醫學認為,對公司業績幫助最大的,是藥企服務。

所謂藥企服務,主要是為藥企提供「伴隨診斷+MRD檢測「產品的研發服務,協助藥企更好地篩選靶點、研發新葯。2022年,燃石醫學該業務收入達7300萬元,同比增長212%。

實際上,藥企服務一直是海外精準醫療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比如,2022年Guardant Health該業務收入達5748萬美元,收入佔比在13%左右。

燃石醫學這樣的業績表現,也從側面説明,在精準醫療大發展的趨勢下,國內藥企服務市場同樣非常誘人。

雖然在燃石醫學之外,公佈業績的腫瘤NGS企業中,藥企服務收入規模均不大,但在需要尋求增量的情況下,新一輪大戰或許正在醖釀之中。

當然,這一市場的競爭壁壘並不低。

在藥企服務方面,藥企最關心的則是以下兩點:一是準確性足夠高,可以精準篩選目標人羣,最大限度提升臨牀結果;二是研發速度不被拖后腿,產品商業化前景不受影響。

前者對應伴隨診斷企業的技術實力,后者則對應上文提及的拿證能力。

如今,國內新葯研發如火如荼,不少藥企採取中美雙報的註冊策略,加上當前針對新葯的伴隨診斷產品開發,監管部門強烈推薦採取「共同開發」途徑,這無疑對診斷企業的經驗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診斷企業能否根據各地監管機構要求制定合理的註冊策略、與各地監管方保持溝通並快速推動產品獲批上市,尤為關鍵。

而經驗豐富的診斷企業往往可以合規、高效地解決問題,把握註冊節奏,為藥物上市后的臨牀廣泛應用提供保障,自然也會成為藥企首選。

基於這一點,拉長周期看,在伴隨診斷這條長坡上,頭部企業的雪球將越滾越大。

一方面,頭部企業憑藉自身優勢,可以在試劑獲批靶點方面建立數量優勢。這會讓其成為患者和藥企的第一選擇;

另一方面,頭部企業獲批的產品越多,意味着成功報證的經驗越豐富,在尚未獲批的試劑領域,也會有顯著優勢,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強者恆強。

/ 03 /

MRD

除了上述所説的業務,燃石醫學認為,MRD檢測業務也對其業績有一定幫助。

MRD即微小殘留病灶,指癌症患者在治療中或治療后,體內仍有殘留的惡性腫瘤細胞存在。

簡單理解,就是治療后那些僥倖逃脱的腫瘤細胞,含量或許微乎其微,但仍有可能會引起患者癌症復發。

基於此,癌症患者治療后監控MRD以監測術后腫瘤復發風險,便成了剛需。過去在白血病等血液瘤的治療中,MRD監測已經廣泛應用。如今,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讓實體瘤MRD檢測迎來發展機會。

燃石醫學也正是瞄準這一機會,攻堅實體瘤領域。去年3月份公司肺癌MRD產品已經以「外送」模式上市,並計劃擴展到結直腸癌等其它腫瘤。

不過,該MRD檢測業務為燃石究竟帶來了多大的增量仍是一個盲盒。不管是其財報,還是在財報之后的電話會議,均沒有提到相應的數字。

數字未被公佈,大概率意味着表現並不算太好。但不管怎麼説,MRD市場爆發已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腫瘤NGS企業基本都在攻堅MRD檢測產品。比如臻和科技,當前推出的預后檢測產品已達到4種。

而基於多款產品的服務,2022年,臻和科技的MRD業務收入規模已達到9440萬元。雖然該收入規模並不算太大,但在以院外模式為主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一表現,也證明了MRD檢測的真實需求。

未來,MRD檢測或許也將成為腫瘤NGS企業的重要增長引擎之一。

/ 04 /

總結

沒有一項技術的發展是一蹴而就的,腫瘤NGS也不例外。

過去幾年,在伴隨診斷環節,腫瘤NGS初步證明了自身潛力,雖然因為疫情、內卷等諸多因素,導致行業內各選手陷入的低增長時代。

但隨着腫瘤NGS技術在各應用場景的開拓,勢必會出現新的機會。畢竟,最大的腫瘤早篩市場,國內腫瘤NGS企業尚未真正攻克。

當然,如何基於各場景市場需求,以及自身的技術特點,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佈局,依然是各腫瘤NGS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蔡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