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又一座「雙機場」城市,誕生在這個地區 | 新京智庫

2023-03-31 15:23

轉自:新京報網

▲1月6日,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機長菅士博對客機進行起飛前的繞機檢查。圖/新華社

「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

這是重慶的新行動方案,也是重慶打造世界級機場羣的一攬子方案之一。

3月2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年)》(下稱「重慶方案」)提出,打造世界級機場羣,着力提升國際航空門户樞紐能級,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

根據重慶日報消息,同日,民航局正式批覆重慶新機場場址。批覆指出,重慶新機場符合《「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要求,璧山正興、合川大石和璧山廣普三個預選場址中,璧山正興場址條件相對較優,同意將璧山正興場址作為重慶市新機場的推薦場址。

一個月前的2月2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下稱「中國民航局」)印發的《關於加快成渝世界級機場羣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重慶以江北機場為核心打造引領內陸開放的國際航空樞紐,加快江北機場擴建,規劃建設重慶新機場,培育區域航空樞紐和貨運樞紐功能。」

重慶,將是繼上海、北京、成都和廈門之后又一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

為何是重慶?

中國民航局的數據顯示,重慶江北機場年完成旅客運輸量近年來持續增長。2020年,重慶江北機場完成旅客運輸量為3499.78萬人次,同比下降21.86%,但在全國各大運輸機場年完成旅客運輸量排名中位居第四。

2022年,受疫情影響,重慶江北機場完成年旅客運輸量為2167.35萬人次,雖然運輸量再次下滑,但名次僅居廣州白雲機場之后,排名全國第二。

旅客運輸量雖然是一座城市是否需要建設「雙機場」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綜合考慮多方因素。

比如旅客吞吐量接近或超過了現有機場的容量,無法繼續擴大,而城市的經濟和人口增長速度迅速,旅客運輸需求將來可能會繼續增加,城市的旅遊業和會展業等需求較大,需要更多的機場容量來支持。

2021年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重慶市民航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即指出,「江北國際機場設施容量趨於飽和」,因此,「規劃新增重慶新機場」。

在上述規劃中,重慶新機場的總投資規模為450億元,新建兩條跑道,按2035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配套建設相關設施。

以經濟體量為例,2022年,重慶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初步覈算為29129.03億元,比上年增長2.6%。重慶以290億元的優勢超過廣州,成為GDP第四城。縱向比較,重慶2022年的GDP是2011年的近三倍。

再以人口為例,2022年重慶城鎮人口是2280.32萬人,是2011年(當年開始公佈城鎮人口數據)的近1.5倍。2022年末,重慶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0.96%,同比2011年提高近16個百分點。

考慮到疫情影響,旅遊人次以2019年為例。重慶市文旅委的數據顯示,2019年重慶接待境內外遊客6.57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739.07億元,分別是2011年的約三倍和4.5倍。其中:接待入境遊客411.34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5.25億美元,分別是2011年的2.2倍和2.6倍。

機場是一座城市通往世界市場的大門。尤其是對內陸城市而言,機場將是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途徑。

以擁有「雙機場」的德國內陸城市法蘭克福為例。作為德國第五大城市,法蘭克福擁有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和法蘭克福-哈恩機場兩座機場。其中,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服務範圍不僅包括與航班運營相關的所有服務,還包括機場零售和房地產開發等方面。

法蘭克福國際機場附近還打造了兩個新興項目,一個是航空高級綜合體「空中廣場」,另一個則是複合型空港門户商務區「蓋特威花園」,逐漸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會議、會展中心。也因此,法蘭克福航空城成為德國金融業和高科技業的象徵,為法蘭克福貢獻了超過20%的GDP和就業機會。

「雙機場」城市的魅力

全球第一個「雙機場」城市是芝加哥,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第二座機場米德韋機場正式通航。「雙機場」城市開始較多出現則始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中國出現「雙機場」城市還是在1999年9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建成通航,標誌着中國第一個「雙機場」城市誕生。2019年9月,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北京開啟「雙機場」運營。2021年6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通航,中國第三座「雙機場」城市誕生。

根據GaWC發佈的《世界城市名冊2020》,排名在Beta (二線強城市)及以上的73座城市中,29座城市擁有「雙機場」,佔比約40%,包括倫敦、紐約、北京、上海、悉尼、東京等世界級城市。

20世紀90年代初,被譽為「全球航空經濟第一人」的約翰·卡薩達提出「第五波理論」。「第五波理論」認為,航空運輸是繼海運、天然運河、鐵路和公路運輸之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五衝擊波,是現代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託。

「雙機場」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減緩了由於單機場航班過多導致的航班晚點,延誤等問題,可提高旅客乘坐飛機出行的體驗感。

▲中國「新國門」全面復航擁抱世界。1月17日,從北京大興飛往香港的南航CZ309次出境航班起飛。圖/新華社

新京報此前報道,大興機場投運后,從南方和華東方向進出大興的南航航班空中飛行、地面滑行階段,相比首都機場,可累計節省時間30-40分鍾;搭乘南航國際航班的旅客從進大興機場候機樓到登機僅需約20分鍾,與首都機場T3航站樓相比可節約近40分鍾。

「雙機場」的好處遠非如此。比如,能夠提高城市的交通運輸水平。「雙機場」意味着更多的機場設施和更廣泛的航線覆蓋範圍,這將進一步加強城市的交通運輸網絡,方便城市內外的居民和遊客的出行需求。

以上海為例,由於擁有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國際機場,上海在2016年就實現了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過億人次,是繼倫敦、紐約、東京、亞特蘭大之后,全球第五個跨入億級「俱樂部」的城市。北京是在2018年實現年旅客吞吐量過億人次,但當年仍只有首都國際機場。

再如,「雙機場」可以提高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一個城市擁有「雙機場」,能夠為一座城市的國際化和全球影響力的提升作出貢獻。因為擁有「雙機場」意味着這個城市能夠接納更多的國際航班和旅客,擴大了城市的國際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從而更好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實力。

此外,「雙機場」還可以刺激城市的經濟發展,帶動旅遊、餐飲、物流、娛樂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增加城市的經濟收益和就業機會。

以上海為例。2002年,全年接待由上海入境的境外旅遊者272.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4%,至2019年時,上海市全年接待國際旅遊入境者達897.23萬人次。上海接待的入境旅遊者佔全國總數的比重由2.78%擴大至6.17%。

多個城市籌建「第二機場」

與重慶一樣,廣州第二機場也計劃年內動工建設。

今年2月8日,佛山市市長白濤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抓好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前期工作,力爭年內動工建設,謀劃打造機場空鐵聯運樞紐體系。

雖然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是在佛山,但卻是廣州的第二個運輸機場。2019年12月,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印發的《關於印發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構建以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為協同、多類型通用機場協調發展的航空樞紐機場羣佈局。

公開資料顯示,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總投資約520億元,是國家「十四五」投資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由佛山市市長擔任、副指揮長由廣東省發改委一名副主任、佛山市常務副市長和廣東省機場集團總經理擔任。

預計開工建設的還有大連第二機場。今年2月27日,國家發改委官網轉發鳳凰網的一則消息顯示,《大連新機場總體規劃》評審會於近日召開,國家民航局、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地方政府、建設單位及駐場單位、相關設計單位參加會議。

2022年11月1日,中國民用航空東北地區管理局官網轉發中國民航局消息顯示,「近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批覆,同意建設大連新機場」。 大連新機場項目是國家「十四五」重點工程,該項目選址金州灣東部海域,是國內首個採用離岸式「人工島」建設的機場,「人工島」長6.2公里、寬3.5公里,離岸最近距離3公里。

與重慶、廣州、大連不一樣,廈門第二機場,即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已於2022年1月4日全面開工建設。去年11月,機場配套設施東山變電站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正加速推進,項目一期已完成施工計劃的90%。

央視財經報道稱,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總投資536.85億元,計劃於2025年底基本建成。2023年主要的建設任務就是推進包含航站樓、交通中心及停車樓在內的航站區建設。

除了今年(或預計)開工建設的,還有計劃啟動第二機場前期研究的,如昆明和杭州。2022年8月,昆明市交通運輸發佈的《昆明市「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補充公示》顯示,「十四五」期間,為適應遠期航空發展要求,配合開展昆明第二機場前期研究。

其實,昆明建設第二機場的消息由來已久。早在2014年1月,昆明市就傳出要建設昆明第二機場的消息。2022年1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昆明市「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重點推進通用航空項目建設提前謀劃研究,配合開展昆明第二機場、水上機場研究」。

2021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杭州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啟動杭州第二機場戰略規劃研究」,但至今並未有最新的官方消息。

未來將有更多城市擁有「第二機場」。

文/新京智庫高級研究員 肖隆平

編輯/柯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