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趁着復甦搶份額 酒店住宿業「開店潮」來了

2023-03-31 19:36

趁着復甦搶份額 酒店住宿業「開店潮」來了 © Reuters. 趁着復甦搶份額 酒店住宿業「開店潮」來了

財聯社3月31日訊(記者 陸婷婷)寒氣退卻,酒店住宿業回暖加速。今年以來,國內酒店的客房、會務、餐飲等業務板塊景氣度持續攀升,帶起了行業開店的迅猛勢頭。

據邁點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3年1、2月,中國酒店市場新簽約項目156家;新開業288家酒店,類型橫跨全品類。財聯社記者多方採訪瞭解到,君亭酒店(301073.SZ)集團「君亭」品牌的大灣區首店已於3月中旬在深圳正式開業。首旅酒店(600258.SH)、華住集團(01179.HK)等上市公司今年均有酒店項目新開計劃。

針對今年住宿業密集開店,產業經濟研究諮詢機構景鑑智庫創始人周鳴岐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投資加速,二是受客觀因素影響,相關項目延后至今年開業。

酒店住宿業「上新」

回溯酒店住宿業今年以來的關鍵詞,「酒店過年」「滿房」「漲價」等高頻出現。根據浩華《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酒店市場景氣調查報告》顯示,3年以來,市場綜合景氣指數首次回正,國內酒店市場整體呈現明顯的回暖趨勢,各市場主體秉持樂觀態度。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今年新開業酒店項目增多,相關企業紛紛預告「上新」數量。

首旅酒店在互動易回覆稱,今年將抓住中國經濟強勁復甦機遇,穩步推進規模化擴張和深度佈局下沉市場,全力加大新店開拓速度。據公司年報,2023年計劃新開酒店1500至1600家,而去年新開店數量為879家。

華住集團在財報中提到,2023年全年,預期開設約1400間酒店,並關閉600至650家。這意味着,該集團在今年擬淨增開業酒店750至800家。

記者從復星旅文(01992.HK)方面獲悉,2023年初至2025年年底,集團計劃新開度假村或空間17家。至2025年,連同新開設和翻新的度假村,抵銷部分老舊度假村的關閉,集團預計年容納能力將較2022年增加逾20%。

此外,萬豪國際集團日前宣佈繼續拓展中國市場業務版圖,並預計在2023年開設47家酒店,共計約12000多間客房。洲際酒店集團今年將以多元化品牌持續加碼佈局大中華區,計劃2023年在大中華區迎來第700家酒店,遍佈200多座城市。

酒店住宿市場拓店步伐的提速,在民生證券社服分析師饒臨風看來,目前大方向還是復甦,表明相關企業逐步從疫情的影響中走出來,開始進入到正常的酒店投資開業過程。隨着景氣度延續,投資的情緒可能會越來越濃厚。

或加速行業迭代

饒臨風向記者表示,從投資趨勢看,主要表現爲產品的多元化、由經濟型向中高端等更高檔次去升級,商旅類仍是當前酒店開業的最主要的部分,但走向中高端的商旅產品也開始有了不同的特色和更豐富的體驗元素。如很多公司在切入精選服務酒店概念,基於精選的特定服務場景進行打磨和優化,融入度假、休閒等元素。

如新開業的深圳寶安前海Pagoda君亭設計酒店,是君亭酒店集團旗下的高端精選設計酒店,酒店擁有144間精選設計與高效配置的客房,大堂吧提供免費咖啡茶飲,設置遊戲區、健身設施、洗衣區等自助空間。

3月新開業的「深圳寶安前海Pagoda君亭設計酒店」大堂實景 受訪者供圖

近日出差到廣州併入住一家新開業酒店的住客樂樂告訴記者,下榻酒店開在城市中心地帶,設施新,整體風格簡約,但房間小,每晚700余元的入住價格在其看來偏貴。

而多位受訪者稱,同等價位下,還是願意選擇入住新開業的品牌酒店。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旅遊市場熱度持續升溫,帶動住宿需求增長,度假型酒店亦是開店的熱門風向之一。

饒臨風提出,經歷了疫情三年的衝擊,住宿業正在經歷洗牌,消費者開始向往「產品質量更加標準化、體驗更加豐富、更加品質化」的度假酒店產品,給度假酒店的投資建設帶來了較好的機遇。國內以君瀾、開元等為代表的度假酒店企業也在該領域加速佈局。

復星旅文方面告訴記者,由於國內旅遊正加速從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轉型,國際化、高品質的旅遊度假產品在國內仍然非常稀缺,加之國內旅遊市場在疫情后的強勁復甦,使客户大幅增加。因此,Club Med高度重視中國市場的開拓佈局,計劃每年在華開發2-3個度假村。其中,城市短途周邊度假品牌Club Med Joyview,未來3年計劃開業南京仙林度假村、太倉度假村與黑龍灘度假村等。「隨着我們產能的發展和客户的增加,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成為Club Med最大的客源市場之一。」

「新開酒店有后發優勢,更容易佔有市場份額。」周鳴岐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開酒店往往比舊酒店更高端,產品思維更為領先,設計更新潮、硬件設施及配置更新更全面,更契合新客羣的需求。開設在旅遊目的地的酒店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較為明顯,「開業潮」會加速酒店住宿業的迭代,促進市場的良性競爭。

(編輯:曹婧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