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蔚小理」的時代結束了

2023-03-31 08:41

  作者|董楠

  聯合作者|王飛

  2019年,困境中的李斌與何小鵬討論過兩家要不要合併,那年都在四處找錢的李斌和何小鵬惺惺相惜,李斌説缺錢啊,融不到錢,蔚來像是躺在ICU里,隨時可能掛掉。何小鵬説兄弟你別急,我就在ICU門口坐着,説不定下一個掛的就是我。

  反而如今在社交平臺上最活躍的李想,2019年他的理想ONE纔剛剛量產,而理想汽車的前身車和家2015年就成立了,創立四年之后路轉峰迴,理想才終於上市了它的首款重磅產品。

  當年的蔚小理都陷入過缺錢的困境,是蔚小理造車歷史中的至暗時刻。不過他們抱在一起,一同出生入死,成爲了中國新造車1.0時代那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世間已無蔚小理」——這是近期品駕在與多位行業人士交流中,得到的一個共識。

  一方面,蔚小理作為中國初代新造車的符號,是中國最早趟出模式創新,在新能源、智能化的轉型方向上,敢於打破新車定義和一切墨守陳規的形式主義的、具有標籤意義的造車新軍。

  是蔚小理,塑造出了傳統車企與新造車之間的對立。

  在這期間,蔚小理走過低谷,感受過市值的狂飆,也經受過產品換代的成長的考驗。如今的蔚小理不再是「造車三傻」,他們完成了新造車從1.0時代到2.0時代的進化,瞄準不同的軌道前行。當然,他們在新能源市場中的地位還在經歷波動,挑戰依然有。

  另一方面,在如今萬花齊放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所有車企,都曾或多或少在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勢力衝擊下迎接挑戰、創新和主動轉型。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具備換電、增程、智能駕駛能力的成熟車企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滾動效應已經開始。當所有車企都成爲了「蔚小理」,告別蔚小理,則意味着在新造車的歷史進程中,這個稱號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也代表着中國汽車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故事。

  新造車1.0時代:蔚小理圍爐

  作為中國初代造車新勢力,蔚小理三家在追求彼此極大的差異化的同時,他們很多創業理念實際上是相通的。

  李斌、李想、何小鵬的互聯網連續創業者身份是他們身上共同的基因,僅僅這一點,就讓蔚小理三家比同時期的新造車威馬具有更強的融資能力——這對於中國新造車1.0時期非常重要。

  當然,刺激李斌、李想、何小鵬造車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李想是中國首批特斯拉車主之一,何小鵬曾給馬斯克寫過信,李斌思考的原點則更具有理想主義色彩——2012年是中國霧霾最嚴重的時候,李斌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

  彼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基於就是政策推動,以及包括比亞迪等本土巨頭,也在苦苦探索,特斯拉這條鮎魚還沒有被放入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熱度最高的新造車還是樂視汽車。

  2014年到2018年之間,中國新造車熱潮達到頂峰,新增的汽車品牌一度達到50家,這其中大多數都還沒等到交付就已經胎死腹中。在這場巨大的造車浪潮中,蔚小理不但活了下來,併成為新造車的希望。

  頂峰時期的中國新造車品牌 圖源:網絡

  最近,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反思威馬如今的困境時,就對蔚小理三家創始人進行了分析:

  「蔚來李斌是非常強的,在創立蔚來以前,他在美國、香港都做過上市公司;李想此前也打造了汽車之家,並且非常成功;何小鵬曾經創業成功,並且他的合作伙伴顧宏地是資本市場的老手。從這方面來講,我個人也在加強學習,希望(把短板)補得更好一點。」

  在沈暉看來,蔚小理三家創始人相比自己最大的優勢就是能融到錢。

  融到錢的前提,是要會講故事,這是創造標籤的時代。

  沈暉覺得自己不會講故事,很多反思也是在經歷失敗之后才發現的,如今沈暉就意識到,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説,產品特色非常重要,早期做產品還是要亮點突出,要先有一些種子用户羣體,然后慢慢推廣成大眾都接受的品牌。

  而像威馬一樣造車初期就以大眾、豐田為目標,產品就顯得平庸,也無法形成種子用户。

  或者説,蔚小理三家,更懂得在造車初期,以最具特色的產品定位,吸引資本市場和目標羣體的注意力,又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初期,在充分競爭沒有完全到來之前,形成最大程度的差異化。這是這個時期的顯著代表。

  而這些,也都是資本市場中一個好故事的重要元素。

  經過幾年的發展,蔚小理在外界心目中,分別以主打服務、智能化和家庭用車場景的定位已經深入人心。

  度過生死劫的蔚小理,也是第一批美股IPO的中國新造車勢力,並且在2020年,蔚小理均實現毛利率由負轉正,終於不再賠錢賣車。

  以蔚小理為代表的中國新造車,又有了可以持續講的好故事。

  2020年8月,小鵬汽車正式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至此,蔚小理完成赴美上市。圖源:網絡

  資本市場對新勢力的估值,也在這一年不斷攀升,甚至新勢力開始逆襲傳統車企,不但有特斯拉碾壓豐田的神話,還有蔚來、小鵬等在資本市場不斷趕超傳統車企。

  2020年11月,蔚來市值甚至超過寶馬、通用,在全球汽車廠商一度排名第六,前五分別為特斯拉、豐田、大眾、比亞迪、戴姆勒。

  蔚小理三家趁勢追擊,在2021年先后赴港二次上市,資本市場熱度可謂風光無兩。

  2021年,伴隨着第一代產品的市場周期走完完整的一年,蔚小理的市值先后進入高峰。

  2020年11月,小鵬市值超過500億美元。

  2021年1月,蔚來市值飆升至986億美元。

  理想市值高峰在2022年6月到來,最高時超過420億美元。

  蔚小理終於度過一代產品的市場驗證期。

  在新造車的1.0時代,雖然蔚小理形成了不同的品牌標籤,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脫穎而出的第一批造車新勢力,也因為他們也有很多相似點。他們抱在一起,讓這個標籤發光發熱。

  對補能問題的思考——蔚來大手筆投入換電,理想盤活增程,小鵬第一個落地800V高壓快充,本質上,蔚小理在解決用户里程焦慮的痛點上,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方法論。

  創始人色彩——這一點已經不需要過多解釋。

  粉絲文化——雖然這一點小鵬相對較弱,但是,蔚小理相比於傳統車企,在用户運營、社羣打造,並以此推動品牌塑造上,仍然有更大的優勢。

  2019NIODay上,李斌和蔚來車主 圖源:網絡

  過去一年來,隨着新造車二線陣營開始上位,很多新造車希望以「蔚小理X」來將自己的地位與蔚小理對齊,但事實上,在交付量上已經顯現出優勢的哪吒、零跑,至少從上述三方面來看,仍然無法與蔚小理相提並論。

  2021年,蔚小理均以超過9萬輛的年銷量,躋身中國新造車交付榜前三名,而位於第四名的哪吒,當年交付量不到7萬輛,與蔚小理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那時,蔚小理是中國新造車名副其實的第一梯隊,蔚小理的規模優勢,甚至對於中國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來説,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蔚小理的發展下,8155芯片、Orin芯片、激光雷達、車內大屏紛紛成為造車的時髦元素,併成為新能源汽車轉型風向標,新能源汽車內捲風潮也由此掀起。

  轉型:自研、供應鏈和生態的分叉口

  蔚小理1.0階段的成功,是在新能源市場先行的成功。在智能化,尤其是自動駕駛的能力先行,對於進入2.0階段的蔚小理來説,是獨立的考驗。

  蔚小理一代產品的成功,主要是產品定位的成功,他們打開了一部分敢於嚐鮮的用户消費市場,一如最早買特斯拉的人一樣,驅使他們消費的更像是一種身份認同的召喚。

  也因為此,這些用户願意花上半年時間等待一輛ES8的交付,願意在路上與同樣駕駛着理想ONE的車主搖下車窗致意,對於早期的產能爬坡,蔚小理的用户給予了不少寬容。

  儘管蔚小理初期的產品定位佔據了不少優勢,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問題,也推動了蔚小理的戰略轉型。

  在中國,全棧自研搶佔行業認知,實際是從蔚小理開始的。而此時具有實力的中國自主品牌,大多選擇與供應商合作,或扶持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來合作開發自動駕駛,長城與毫末、吉利與億咖通、上汽與momenta都是代表。

  在轉型決策上,蔚小理普遍在中國傳統車企之上,並以自動駕駛的自研轉型最具有標誌。

  蔚小理的首款車型都是基於Mobileye的Eye Q4打造的,因為Mobileye的封閉性,蔚小理紛紛投入到Orin,並開啟自研之路。

  小鵬汽車是啟動算法自研最早的,2018年就發佈了Xpilot2.0,從自適應巡航,逐步升級到遙控泊車,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到如今的城市NPG。

  何小鵬親測城市NGP  圖源:網絡

  理想、蔚來最初沒有搞自研,還有一個原因是沒錢,在經過最難的2019年后,自研被提上日程。

  轉型自研的必要性,除了自己掌握「白盒子」,產品迭代靈活,不受供應商掌控,同時在產品規劃與成本博弈中,自研的優勢會隨着規模增加而愈加突出。

  蔚來首款車型ES8還在以全球首款搭載Eye Q4芯片為賣點,2020年底發佈ET7時,就已經變成了搭載4顆英偉達orin芯片,並以「算力超特斯拉FSD 7倍」為噱頭。

  2021年,理想ONE改款車型換了地平線征程3芯片,自研的Li OS系統也正式上車。

  技術層面,從Mobileye到Orin,蔚來、理想相繼脱離了Mobileye的打包技術,開啟軟件自研,這一步對於蔚小理來説也是必須要走的,這樣才利於在智能化的下半場發揮優勢。

  不過,在自研深度和進度上,蔚小理三家是有差別的。

  在全棧自研上,理想是有選擇的,基於場景應用和成本的考量,在2020年首先啟動了AEB自研。這一年,蔚來任命曾經的Momenta創始人任少卿為助理副總裁,主導自動駕駛研發, 也意味着蔚來的自動駕駛研發從北美徹底轉移至中國,並啟動自研。

  這期間,蔚來、小鵬也相繼傳出了自研自動駕駛芯片的消息,但是,在整個智能化能力尚未真正構建成功之前,能夠看到的主要是財報數據中源源不斷的研發投入。

  而在實際的運行中,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2022年3月整個汽車產業面臨的汽車供應鏈危機,新的考驗隨之而來,最直接的問題是,蔚小理第二代產品的交付都出現了問題。

  去年8月,理想L9因四川限電導致增程器工廠供應延迟;因為壓鑄件供應不足,蔚來ET7產量相比預期減少。

  對於這個階段,李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分析,三家新勢力同時出現的問題,都是在第二代產品上的節奏慢了,但是節奏慢的原因和影響各不相同。

  對於理想的問題,李想則認為,80%是自身的能力和管理問題。

  或者説,隨着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用户已經沒有過去的高容忍度,來等待幾個月甚至一年之久的新車交付了,蔚小理除了提供高期待值產品,也必須縮短新車交付周期,提升用户體驗。

  這也讓蔚小理對特斯拉與比亞迪的研究更加深入,但是,蔚小理中還沒有一家在完全複製特斯拉或者比亞迪的路徑。

  這是一場時間與金錢的考驗,蔚小理們都在尋求最優解,既無法做到所有核心硬件都自研,也無法大規模垂直整合供應鏈,在這一關乎如何長期發展的課題里,蔚小理既有共性的選擇,又顯示出相對各異的發展理念。

  蔚來決定自研電池,但理想決定不碰電芯,小鵬則是最早選擇「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分散佈局供應商。

  不過蔚小理三家都啟動了自動駕駛芯片的研發,來構建智能汽車未來競爭的技術能力。

  李想對於供應鏈哪些自己做,哪些不自己做的判斷,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我不做,就沒人給我做;另外一個是如果自己越封閉,效率越高,就自己來做,如果越開放,效率越高,就交給別人做。

  李想説理想的增程器都是自己來生產,因為供應商跟不上。圖源:網絡

  蔚來涉獵最廣,也因此包袱最大。兩年前蔚來提到的150度固態電池,直到目前仍然沒有發佈;新品牌阿爾卑斯挑戰重重;歐洲市場並沒有如預想的推進。

  小鵬汽車曾設想在2022年底開啟Robotaxi運營,而實際也未能成行。雖然自研啟動較早,但是小鵬汽車仍然忙於糾正路線,比如放棄高精地圖路線,轉向單車智能。

  在蔚來、小鵬相繼出海歐洲后,理想並沒有急於將出海提上日程,決定這一戰略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理想目前的增程路線並不適應歐洲市場需求。

  供應鏈深度,蔚小理的介入程度並不相同,而這些理念,從根本上來説,來自於創始人的判斷與思考。

  不再同框的三個人,分道揚鑣的三家公司

  蔚小理三家創始人何時同框,難度不亞於TFBOYS再度合體。

  蔚小理三家的風格,都有一些模仿的痕跡,這其實主要來自於創始人的喜好。

  小鵬汽車每年的1024科技日,與特斯拉每年的AI Day有着相似之處。

  理想汽車則熱衷於復刻蘋果發佈會。

  蔚來,在服務能力和產品結構上,都更喜歡向寶馬這種豪華品牌看齊。

  與此同時,越來越風格化的蔚小理,在思考着各自的創業路上,抱團的景象也越來越少了,雖然三家也不曾將彼此設定為競品,但隨着產品增多,有那麼一段時間,蔚小理三家也在互相拉踩。

  2017年蔚來的首屆NIODAY,李想作為投資人為其站臺,還買了一輛ES8。

  首屆NIODay上,李斌與李想同台 圖源:網絡

  一年后,理想ONE上市,李斌也親自到場。三位創始人的「著名合影」來自於2020年,當時何小鵬在愛社交媒體上配文,

  「三個苦逼,在憶苦思變。」

  成立八年多時間以來,蔚小理三家創始人的合體照片少之又少。

  李想有一點説的很對,蔚小理三家企業,反映的都是以創始人個人為主的思考和投射。

  2021年底ET5發佈時,李斌暗諷理想車內大屏幕多。

  去年6月理想L9上市前夕,何小鵬則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這樣一段話,「在激烈競爭的全球市場,非快銷品行業、to C非保護領域,有哪個好產品是靠精準定位,在中期或長期可以獲得優勢或壁壘的?」

  李想隨即以愛心表情回覆。

  隨着第二代產品的發佈,蔚小理三位創始人實際上已經在暗戳戳較勁了。

  去年7月,品駕在蔚小理半年表現盤點中曾經提到,蔚小理無法做朋友的表現之一,就是三家創始人由過去的抱團,變成了現在的互懟。

  在營銷上,去年在理想的帶動下,還推動了一波熱度。前有理想「500萬以內最好的家用SUV」,后有何小鵬的「50萬以內最好的SUV」。

  不過,小鵬G9並沒有像預想中的加入蔚小理中高端市場的大混戰;蔚來第二代車型ES7,相比於理想第二代車型的表現也顯得遜色。

  這或許可以理解為,本該在市場上形成交集,甚至是競爭關係的蔚小理,在第二代產品階段,因為各自的戰略成功或失誤,讓三者的市場地位開始拉開差距。

  與此同時,李斌與何小鵬在社交媒體中,開始變得低調。

  李斌上一次被羣嘲,還是在2021年末舉行的NIODAY接受採訪期間説的,「完全不理解,怎麼現在還有人買油車?油車除了能聞點汽油味,別的還有什麼好?」

  經過去年的動盪,何小鵬也很少在社交媒體發言了,即便是對於小鵬汽車提振銷量意義重大的P7i改款車型上市,何小鵬也沒有打call。

  蔚小理中,最活躍的就只剩下李想了。

  對於蔚小理本身來説,三者之間似乎也不再想互相扯上關係。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抱團還是互踩,這種熱度除了製造話題,實際上並沒有對蔚小理第二代產品帶來實際的推動作用。

  蔚小理的市場地位,最終還是要靠實力去證明。

  告別蔚小理聯盟

  蔚小理這個曾經初代新造車符號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向了萬花開放的新階段。

  2022年,蔚小理的供應鏈都相繼出現了問題,影響之大,甚至讓李想覺得,(蔚小理)三家新勢力的節奏和行業爆炸性的增長出現了一個錯配。

  這一年特斯拉還在通過自由度頗高的降價碾壓對手,比亞迪崛起試圖用混動技術兩分天下,善用定語的新勢力榜單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二線新勢力的影子。

  不如説,所有車企都變成了新勢力。

  也是在這一年,蔚小理的分野開始了。

  在整個新勢力的排名中,蔚小理也不再是佼佼者。一方面,市場也普遍認為,市場內的玩家佔坑已經結束,留給新品牌的機會窗口正在慢慢關閉,想殺出一個新的品牌變得更難了。

  另一方面,隨着市場越來越開放,配套越來越成熟,並且在蔚小理最初的市場試探下,具備換電、增程、智能駕駛能力的成熟車企也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品真正地進入了萬花開放的時代,滾動效應已經開始。與其説蔚小理的時代過去了,不如説所有車企都成爲了蔚小理,我們想象的那個「蔚小理」這個符號完成了它的使命。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時代造就了蔚小理,並且打開了一個狂飆的窗口期。但接下來的競爭,不需要蔚小理聯盟了。

  如今,蔚小理的市值已經不再並駕齊驅。蔚來+小鵬,抵不上理想的市值。齊頭並進的蔚小理,差距越來越大。

  新造車改變了很多遊戲規則,比如月度榜單,在自主定語的語境里,蔚小理毫無交集。

  理想汽車發佈的2月榜單 圖源:理想汽車

  在2023年,三家對於未來一年市場的研判和投入也處於不同的賽道——蔚來強調整體服務體系能力的提升,理想依然側重產品效率和組織能力,小鵬則要重啟探索和創業精神。

  蔚小理中,以李想最喜歡傳輸管理方法論,但是這一套無論是用來套用蔚來還是小鵬,會發現並不適用。

  蔚小理之間的差別,已然是誰也成為不了誰。

  不過事實上,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都曾將BBA作為目標的蔚小理,實際上確實還尚未實現真正的超越。

  2022年,奔馳在中國銷量76.2萬輛,平均成交價為46.1萬元;寶馬銷量77萬輛,平均成交價39.8萬元;奧迪銷量64.3萬輛,平均成交價33.1萬元。

  BBA中,最暢銷的寶馬5系一年銷量超過17萬輛,奔馳GLC一年銷量接近15萬輛。

  最近,李想在微博中提到了鴻溝理論,大意是,市佔率超過30%即跨越鴻溝開始加速。這意味着,如果真想全面碾壓BBA,蔚小理必須具備年銷量70萬輛的能力,並且有年銷量過10萬輛的爆款高端車型。

  如今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只有李想了 圖源:微博截圖

  從目前來看,蔚小理對豪華品牌的挑戰,還侷限在二線豪華陣營。

  這也意味着,在市場加劇的新階段,蔚小理的市場地位也會散落在不同位置,對他們的考驗只會更大,倘若蔚來不持續加深換電護城河,那麼迎頭趕上的可能是飛凡,沒有換電加持的ET5與小鵬P7i之間很可能會產生直接競爭;理想純電發佈,它與蔚來之外的很多產品都會成為對手;在30萬以上市場缺乏一席之地的小鵬,在沒有更高的產品溢價之前,規模化對其就更為重要,這意味着小鵬必須具備製造多款爆款的能力,在這點,它對標的似乎更像是比亞迪和特斯拉。

  過去幾年來,走過1.0時代的蔚小理,在相似的發展階段,都遇到了相似的問題,而蔚小理的分野,就在於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如今的蔚小理已經分道揚鑣,在不同的領域繼續他們的故事,我們也認為,他們的歷史值得被記住,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需要再講蔚小理的故事了。

  是時候告別這個稱號了。

責任編輯:韋子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