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29 23:01

作者:蘇杭
出品:洞察IPO
「老人家覺得1369元還是太貴了。」
2023年3月初,在千呼萬喚中,百克生物首款國產帶狀皰疹報價終於出爐,一直在關注此事的小楊向《洞察IPO》表示,雖然相較於進口疫苗已經便宜了近一半,但她的父母還是覺得太貴了。
而在帶狀皰疹疫苗這條百億賽道上,除了百克生物,還擠滿了國內生物醫藥企業。
其中,北京綠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竹生物」),2022年6月28日遞交的招股書失效后,於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主板上市招股書,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01
疫苗技術被智飛生物「掏空」
綠竹生物致力於開發創新型人類疫苗和治療性生物製劑,以預防和控制傳染性疾病,並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雖然自2001年至今成立時間已超20年,但目前綠竹生物仍未有商業化產品。
目前,綠竹生物的產品管線包括三款臨牀階段的在研產品,以及四款臨牀前階段的在研產品。

因此,結合兩次提交的招股書,2020年-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綠竹生物未產生主營業務收入,各期僅分別產生其他收入497.8萬元、689.6萬元、1392.3萬元。
同期,綠竹生物的淨利潤分別為-1.74億元、-5.39億元、-7.25億元。
不過,綠竹生物的研發也並非從未取得成果。
招股書顯示,2002年1月開始,綠竹生物就與北京智飛綠竹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原名北京綠竹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飛綠竹」)開始共同開發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ACYW135羣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YW135羣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等5種細菌疫苗。
不過,企查查信息顯示,智飛綠竹的成立時間為2003年10月。
2001年11月,智飛生物(300122.SZ)實際控制人蔣仁生與吳冠江、張琰平(綠竹生物實際控制人孔健之妻)共同出資設立了綠竹生物,三人分別持股50%、5%、45%。
2003年10月,智飛綠竹成立,成立時綠竹生物持股80%、蔣仁生持股15%、孔健持股5%。
2006年5月,A羣C羣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的取得國家藥監局的NDA(新葯申請)批准;2007年11月,ACYW135羣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取得NDA批准。
2008年10月,綠竹生物與智飛綠竹訂立技術轉讓協議,向智飛綠竹轉讓細菌疫苗的知識產權,並轉讓生產細菌疫苗的技術數據及材料,合共為1980萬元(一次性付款),智飛綠竹全權擁有細菌疫苗的所有權利、擁有權、於當中的利益,以及其所有相關的創新及改良技術。
與此同時,一場複雜的重組也在發生。
2008年8月,綠竹生物將持有智飛綠竹的19.8%股份按照原始出資額,以198萬元轉讓給智飛生物。
同時,綠竹生物將其持有的智飛綠竹余下的12.6%、2.16%、1.44%(合計16.2%)的股權按照原始出資額分別以126萬元、21.6萬元、14.4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張琰平、孔健、蔣先敏(綠竹生物執行董事)。
2008年9月,「考慮到孔健、蔣先敏等人在綠竹製藥發展過程中的貢獻程度」,智飛生物分別以4666.7萬元、800萬元、533.3萬元的價格,收購了張琰平、孔健、蔣先敏持有的智飛綠竹29.4%、5.04%、3.36%股權。
自此,智飛生物完成了對智飛綠竹股權的控制,張琰平、孔健、蔣先敏得到了「被掏空」的綠竹生物及現金補償。
重組完成后,智飛生物在智飛綠竹的自主研發背景加持下成功上市,2008年-2012年,僅ACYW135羣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一項,就為智飛生物帶來了近7億元收入。
智飛綠竹帶走了綠竹生物所擁有的疫苗產品相關技術后,至今,綠竹生物再也沒有成功實現產品的商業化。
02
股東原價拋售股份
沒有產品銷售還能堅持多年,綠竹生物很大程度靠的是投資方的不斷輸血。
2019年7月-2022年6月,綠竹生物共進行了4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9.38億元,投資方包括北京亦莊、建銀資本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3月,深圳前海麒麟鑫盛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向綠竹生物投資6000萬元認購2358萬股股份(佔認購后已發行股本的30.00%),此時綠竹生物估值約為2億元。
2019年4月,深圳前海麒麟將所持股份分別向孔健,及獨立第三方鍾思雨、陳清雲轉讓了1965萬股、235.8萬股、157.2萬股股份,代價分別為5000萬元、600萬元及400萬元,相當於又原價賣出了5年前投資的股份。
就在3個月后的2019年7月,北京亦莊、北京賽升分別以2億元、5000萬元認購了3929萬股、982.25萬股股份,此時綠竹生物估值上漲至約6.5億元。
之所以能吸引來如此多公司和機構的投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綠竹生物的核心產品,適用症為帶狀皰疹的核心產品LZ901。
目前,LZ901在中國已啟動II期臨牀試驗,預計於2023年第二季度啟動主動對照III期臨牀試驗以將LZ901與Shingrix®進行比較,並於2024年第三季度向國家藥監局提交LZ901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
世界範圍內,目前僅有四款用於帶狀皰疹預防的疫苗,分別為默克集團的減毒活疫苗Zostavax®(已停產)、GSK葛蘭素史克的重組疫苗Shingrix®、SK化工株式會社的SkyZoster®(僅在韓國銷售),以及百克生物新近上市的減毒活疫苗。
LZ901作為與Shingrix®路線相同的重組疫苗,在抗原分子結構上進行了獨特創新設計,相較於GSK專門研發並採用AS01B新型佐劑,LZ901選用的是傳統、安全,但在過去在行業內被普遍認為對於誘導高水平的T細胞免疫反應無效的鋁佐劑。
不過從綠竹生物公佈的頭對頭研究結果來看,LZ901高劑量組在體現預防能力的特異性細胞免疫的多項指標上與Shingrix®差距並不大。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中國帶狀皰疹疫苗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至2025年按103.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2025年的108億元,並從2025年至2030年按21.1%的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增長至2030年的281億元。
只不過,帶狀皰疹疫苗商業化前景真的這麼好嗎?
03
核心產品商業化前景不明
從2022年開始,小楊就在關注國產帶狀皰疹疫苗的消息。之所以如此熱衷,多源於網絡和生活中的多重宣傳。除了當年6月「帶父母去打帶狀皰疹疫苗」的熱搜,在小楊的老家,這種會在腰上起一圈水泡的病被叫做「蛇盤瘡」,傳聞中只要「蛇」長滿一圈,患者就會死亡。
雖然小楊沒有見過因此去世的人,但各路宣傳患病所帶來的劇烈疼痛以及后遺症依然令她印象深刻。於是,在得知有疫苗可以預防后,小楊第一時間就聯繫了附近的醫院,醫院則表示可以預約進口的GSK疫苗,1600元一針,一共要打兩針。
不過,小楊的父母得知此消息后卻連連拒絕,老人省吃儉用一輩子,打一次疫苗,兩個人要花去6000多元,自然很難接受。
在勸解無效后,小楊把希望放在了「即將上市」的國產疫苗上,「據說只要500-800一針,兩個人也就2000多。」
今年3月,小楊在網上得知百克生物的國產帶狀皰疹疫苗定價1369元一針,且每人只需打一針,立馬興高采烈地與父母商議,不過父母依舊固執:「兩個人仍要花近3000元,患病概率有多大,身邊也有人得過,也沒聽説留下后遺症。」
事實上,如小楊父母這樣的想法並非個例,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一直預測帶狀皰症疫苗將會是一個百億規模的市場,但現階段接種率始終增長乏力的因素之一。
根據申萬宏源研究報告,自2020年6月國內引進GSK的重組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到2022年9月底批簽發量共224萬支,在50歲以上人羣中接種率僅為0.23%。
如果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這個數字將更小,2022年僅約為0.13%。
其中的原因,除了過去國內市場上只有GSK的Shingrix且始終產能緊張外,恐怕也與受眾羣體特點有關。在老年羣體中獲得更高的認可,難度恐怕不亞於新葯研發。
「獨一家」的GSK在國內市場也並未取得亮眼的結果,更何況綠竹生物面對的是更加嚴峻的競爭環境。
目前,中國有四款正在開發的帶狀皰疹疫苗,而澳洲、菲律賓及美國則有五款處於臨牀階段的在研帶狀皰疹疫苗。

不過,隨着國內人口老齡化的逐年加重,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銀發經濟」下的帶狀皰疹疫苗生意,或許也會越來越好。
只不過這個期限,或許是此前藥企和機構在估算市場規模時,可能忽略掉的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