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違規佔用24億,減持套現15億,擺脫舊主魔爪,新亞製程迎新主:八成營收靠貿易,也敢夢想「鋰」直氣壯?

2023-03-28 18:33

  來源:市值風雲 

  原實控人的提款機,新實控人的圓夢機。

  作者 | 破浪

  編輯 | 小白

  去年12月底以來,新亞製程(002388.SZ)前前后后忙得是焦頭爛額,連收4封關注函,收完關注函收警示函,收完警示函收監管函……

  這還不算完,公司還在籌劃控制權變更,以及跨界新能源。

  説實話,風雲君百樂門代客泊車多年,富婆的包咱也拎過不少,對此早已見怪不怪了。

  就是有那麼些上市公司,從拿到「奉旨乞討+合法割韭菜」免死金牌的那一天起,所有地心引力、經濟規律對他們就都不好使了,只要不是經營主業,就沒有他們不會的。

  原實控人賣殼跑路,各路資本加速湧入

  公司原控股股東為新力達集團,穿透后實控人為許偉明、徐琦夫婦。2019年5月許偉明逝世,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徐琦。那時,新力達集團還持有公司46.42%股份。

  許老闆走后,新力達集團的減持數量和頻次也明顯增多。2019年至今,新力達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累計套現超2億,通過協議轉讓套現13億,持股比也降至當前的4.05%。

  接盤的對手方,既有私募機構,又有國資。且去年9月底,還有倆牛散新進入前十大股東列表。

2021年7月,將10%股權轉讓給珠海格金六號私募,轉讓價5.202元/股,總價款2.6億,轉讓完成后,后者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背后實控人為珠海國資委。

 

2022年9月,將7.76%股權轉讓給湘材新材料,轉讓價5.274元/股,總金額2.1億,轉讓完成后,后者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穿透后實控人為湖南國資委。

 

2022年11月,將5.99%股權轉讓給寧波維也利私募基金,轉讓價8.5元/股,轉讓總價款2.6億。

 

2022年11月,與江西偉宸(一致行動人)將其合計持有的9%股權轉讓給保信央地,轉讓價8.5元/股,總價款3.9億。

 

2023年2月,將5%股份轉讓給格律詩9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轉讓價7.0904元/股,總價款1.8億。

  各路資本的湧入,配合股份的持續轉讓,徐琦想要賣殼的心也昭然若揭。

  2022年10月,公司發佈《籌劃控制權變更》的停牌公告,很快11月整體賣殼方案浮出水面。

  具體是,通過「股份轉讓+表決權放棄+非公開發行」等組合,公司控制權將交由保信央地,實控人變更為王偉華。

  目前已完成前兩步,保信央地當前雖僅持有9%(其中5.9%處於質押狀態)公司股份,但已通過提前改組董事會實現了控制權的變更。

  (注:公司公告,上表未扣除新力達轉讓給格律詩私募的股份)

  隨后,保信央地的一致行動人上海利撻、寧波彪隋,將斥資9.4億,以6.18元/股包攬公司非公開發行的全部股份,最終獲得上市公司29.99%股份,王偉華的控制權將得到進一步穩固。

  (注:企查查)

  據企查查顯示,保信央地成立於2022年8月。

  另外,王偉華旗下9個企業中有6個是去年成立,成立時間較早的上海月新房地產、上海昌隋科技(曾用名「上海昌隋建築」)等,與房地產、建築領域有關。

  (注:企查查,王偉華旗下所有企業)

  保信央地剛成立時,保信久易私募基金(「保信久易」,后退出)為執行事務合夥人,全部權利被不可撤銷地委託給王偉華行使。

  而由於保信久易所屬中國保利集團,可推測王偉華與保利集團關係密切。

  (注:企查查)

  公告顯示,王偉華出生於1953年,今年已70歲,於2021年合夥成立保信久易,並擔任總顧問兼投策會副主席,負責對外戰略的制定、新能源新材料及化工類項目的投研和分析決策,參與了若干新能源產業園及新材料等項目。

  進軍新能源,標的公司市佔率低

  新實控人入主后,公司資本運作也明顯加快,且方向直奔新能源。

  (注:公司公告)

  2022年底,公司計劃收購甬湶投資持有的杉杉新材料(衢州)51%股權,進軍新能源領域,收購對價為7億,溢價率114%。交易完成后,標的公司將納入合併報表。

  杉杉新材料是杉杉股份(600884.SH)下屬子公司,杉杉股份出於戰略聚焦「鋰電負極材料+偏光片」兩大業務,正在剝離非核心業務。

  (來源:閲讀專業研報,上市值風雲APP)

  為完成這次收購,公司與上海睿擎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睿擎」),合資設立控股子公司上海新亞中寧新能源有限公司(「新亞新能源」),並增資3.57億。其中,公司持有51%股份。

  杉杉新材料主營產品為電解液、六氟磷酸鋰。其中六氟磷酸鋰是電解液的核心原材料,首先將主要用於自身的電解液生產,多余的六氟磷酸鋰對外銷售。

  公司披露,收購標的是行業內前十的電解液企業。

  (注:杉杉股份2022年半年報)

  若以2021年來看,收購標的總資產10.5億,占上市該公司比重47%,淨利潤3.75億,遠超公司自身利潤,后者不足1億。

  2022年1-8月,標的資產營收6.3億,淨利潤1.1億,淨利率為17.5%,較2021年的31%明顯下滑。

  (注:公司公告)

  2021年,六氟磷酸鋰市場短缺,供需失衡導致大幅漲價。而2022年來,市場價格整體走低,當前(20230327)最新價已跌至11.5萬元/噸,較2022年3月的最高價59萬元/噸,鋭減了80%。

  截至2022年8月底,杉杉新材料的電解液產能3萬噸、六氟磷酸鋰產能2,000噸(通過技改和工藝調整后提升至3,000噸/年),在建電解液產能3萬噸、六氟磷酸鋰產能4,000噸。

  公告顯示,杉杉新材料電解液近幾年產能利用率並不高,2022年為51%,且市場佔有率僅1.68%;六氟磷酸鋰產能利用率相對更好,2022年為80%,市場佔有率1.84%。

  (注:公司公告)

  業績增長的真相

  01  過半營收靠華為

  新亞製程主要從事電子製程行業,主要業務模式為:根據客户要求提出製程方案,自行生產或進行外部採購,經過加工、組裝或按客户需求按時提供給客户。

電子製程,即電子產品生產製造工藝流程,主要是將電子元器件、零件、組件等,通過特定工藝技術組裝成質量可靠、結構堅固的各類電子產品。

  主要製程產品包括電子膠、電子設備、儀器儀表、電子工具、電子元器件、靜電淨化產品等。其中,電子膠是核心產品,也是公司自產產品,其他產品主要是外購。

  此外,公司營收構成中還有產業配套服務、建築裝飾新材等兩項業務。這倆是后來進入的,營收規模雖小,但非常值得細説,這個下文再提。

  (製圖:市值風雲APP)

  公司下游客户包括華為、光寶電子、OPPO、榮耀、偉創力等電子製造企業,但客户高度集中,營收主要靠華為。

  華為常年貢獻公司一半以上營收,比如2021貢獻54%,而2020年甚至貢獻74%。

  (製圖:市值風雲APP)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躺平狀態,營收規模變動不大。2019年,在華為的帶動下業績大增,並在2021年達到23.2億的歷史新高。

  (製圖:市值風雲APP)

  歸母淨利潤則是從2017年開始明顯增長,但直至2021年也僅0.59億。2022年預計盈利0.23億-0.34億,同比下降44%-62%。

  (製圖:市值風雲APP)

  02  貿易業務佔比超八成

  這就有一個疑問了,營收二十多億情況下,歸母淨利潤連1億不到?對此,或許能從廣東證監局對公司下發的行政監管書中,窺見一二。

  近年來,公司「製程業務」萎縮,轉而以原有的供應商資源為基礎,開展電子商品的代採貿易業務。

  監管書顯示,2021年,公司披露的製程產品收入為22.3億元,但其中18.84億為電子產品代採貿易收入,1.09億元為膠水代採貿易收入,僅2.37億元為自產自銷的電子膠水收入。

  也就是説,貿易業務收入在營收總額中的佔比高達85.9%。

  公司解釋,向客户提供的電子製程產品,主要分為自產和外購兩大類:

自產主要是電子膠水,每年約10%左右,佔比較低;

 

外購主要是公司向符合條件的供應商進行採購,即「電子商品代採貿易業務」,每年約80%左右,佔比較高。

  而由於公司並未在年報中準確、完整地區分和披露上述情況,投資者也難以分清營收中業務構成,在被廣東證監局點名批評后,承諾將在2022年年報披露時整改。

  公司早期毛利率維持在20%上下,而隨着2019年規模增長明顯下滑,2021年為歷史最低11%。

  同期的經調整經營利潤率為4%,淨利率為2%。上市以來,公司盈利能力一直較弱。

  (製圖:市值風雲APP)

  總體來看,公司主營產品附加值不高,營收完全靠銷售驅動,研發費用率在大部分時候低於1%。

  (來源:瞭解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上市值風雲APP)

  淪為原實控人的提款機?

  接下來,討論下營收規模較小的產業配套服務(保理及供應鏈)、建築裝飾新材業務。

  01  屢次違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

  先看保理及供應鏈等產業配套業務。

  商業保理業務是公司於2016年開展的,客户主要為產業鏈上核心企業。這業務營收規模雖小,但用處不小,尤其是對控股股東而言。

  2019年1月-2022年8月,公司子公司亞美斯通電子、亞美斯通商業保理,以供應鏈墊資、預付貨款、發放保理款、代付資金等名義,經過多層中間公司賬户過渡后,將大量資金轉給公司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使用。

  又俗稱,違規資金佔用。

  期間,公司部分業務往來資金發生額累計24.03億元,構成資金佔用的日最高佔用額為6.26億元。

  (來源:公司公告)

  公司實際控制人、新力達集團董事長徐琦,決策並安排了上述資金佔用事宜。作為主要責任人,廣東證監局對其採取出具了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不得不説,實控人一邊忙着套現賣殼,一邊費盡心機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想方設法榨乾公司最后一點剩余價值,這吃相着實有些難看!

  其實,這不是實控人第一次違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

  2010年10月-2011年8月間,新力達集團通過新科順等關聯方、供應商或客户,以預付賬款的形式,違規佔用公司5,426萬元,受到深交所的通報批評。

  因業務性質,公司應收款(包括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收保費)激增。截至2022年9月底,應收款達9.2億,佔總資產比重26%。

商業保理業務以應收賬款轉讓為基礎,產業鏈內企業可以將應收賬款轉讓給公司,獲得貿易融資,從而盤活應收賬款,加快資金周轉。

  (製圖:市值風雲APP)

  與此同時,受供應鏈業務特徵影響,公司對流動資金需求較大,自身的負債情況也不容樂觀。

  截至去年9月底,其有息負債率達33%。此外,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7.9億,而公司短期借款有8.3億。

  (製圖:市值風雲APP)

  此次募資,或許能暫緩公司負債壓力。

  02  高溢價接盤實控人虧損資產

  再來説説建築裝飾新材業務。

  2018年5月,公司以2.34億,向深圳市科素花崗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素花崗玉)增資擴股,獲得51%股權,溢價率近7倍。

  科素花崗玉是原實控人許偉明、徐琦旗下公司,主要產品為高性能環保建築裝飾新材料。

  當時給出的業績承諾是,2018-2020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000萬元、3,500萬元、4,500萬元。

  但該公司在2017年還處於虧損狀態,淨利潤為負的1,260萬,淨資產也為負值。

  收購后,科素花崗玉都不用變臉,直接交出連續三年虧損的答卷,且累計虧損金額達1.16億元。

  (注:公司公告)

  根據約定,若3年累計淨利潤低於業績承諾的70%,承諾人將按當初的增資款以及銀行同期貸款利率之總價,回購51%股權。

  如今,科素花崗玉已被原實控人回購。

  然而,聯繫實控人資金佔用一事,風雲君仔細回味起來總感覺哪里不對。

  實控人將虧損資產高溢價賣給上市公司,最壞的結果是三年后將其原封不動買回來。

  但實際,這筆交易款可是被實控人實實在在用了三年!再仔細一想,這簡直就是更高級的「資金佔用」啊?!

  新亞製程主營電子製程業務,但自產產品佔比較低,營收有八成主要來自於外購,即「電子商品代採貿易業務」,總體盈利能力較弱。

  原實控人通過頻頻佔用公司資金、讓公司接盤劣質資產、減持套現等手段,千方百計、處心積慮掏空上市公司后,準備甩手走人。

  新主入場后,公司立即開啟了跨界新能源之路,而在此之前,各路資本已埋伏妥當。

  (來源:上市公司排名一目瞭然的市值風雲APP)

責任編輯:楊紅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