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27 19:5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面對疫情衝擊與宏觀經濟波動,2022年金融科技平臺的輕資產模式轉型成效幾何,頗受業界關注。
近日,多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公佈的2022年年報揭曉了答案。
維信金科(2003.HK)財報顯示,去年其促成貸款量521.9 億,同比增長28.2%,其中,輕資產模式(信用增級貸款撮合+純貸款撮合)下的業務佔比達到 75.3%,純貸款撮合業務量由2021年的14.1億元增長至76億元。
奇富科技(原360數科,03660.HK、QFIN.Nasdaq)財報指出,去年輕資產業務佔比達到56%,增加了業務靈活性與風險平衡性。
簡普科技(JT.NYSE)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9.90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屬於輕資產業務的智能推薦服務收入達到7.32億元,同比增速高於全球營收增速4.3個百分點。
一位金融科技中概股運營部門人士向記者指出,儘管受到疫情衝擊與宏觀經濟波動影響,但多數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輕資產業務比重之所以持續上升,主要受到三大因素影響:一是中小銀行的自主信貸風控能力持續增強,為純粹貸款撮合等輕資產業務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二是相比重資產模式(主要是引入第三方擔保或金融科技平臺提供壞賬撥備資金),輕資產模式下的互聯網零售貸款利率相對更低,有助於各方獲取優質客户與提升信貸資產質量;三是輕資產業務不受壞賬撥備金額與擔保額度所帶來的信貸規模限制,可以快速擴大業務規模,助力銀行搶佔更大零售信貸市場份額。
但是,不是所有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輕資產業務佔比持續增長。
記者注意到,去年樂信(LX .NASDAQ)的技術賦能服務收入為18.5億元,同比減少33.2%,佔整體業務收入比例為18.7%,同比下降5.6個百分點。樂信表示,這項收入減少的原因是技術賦能服務業務里的分潤模式貸款規模下降。
上述金融科技中概股運營部門人士分析説,這背后,一方面是宏觀經濟波動可能導致部分金融科技平臺運營策略趨於保守,適度壓縮輕資產模式下的貸款規模,以確保逾期率與壞賬率保持低位;另一方面有些合作銀行可能會將貸款客羣聚焦在信用評級較高人士,也導致金融科技平臺的輕資產助貸業務規模增速受限。
「但是,隨着去年底防疫措施優化令國內消費市場趨於強勁復甦,今年以來金融科技中概股都調整策略,紛紛加碼輕資產業務拓展。」他強調説。
樂信CEO肖文傑告訴記者,今年一季度企業管理在貸余額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預期一季度交易額有望達到600億元。其中,基於輕資產業務範疇的金融數科業務在去年四季度實現單季盈利,有望成為未來的業績新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金融科技平臺還將面向金融機構的科技賦能業務拓展到非金融機構,致力於輕資產業務多元化拓展。
簡普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葉大清向記者透露,去年他們嘗試與電信運營商、社交、出行等平臺開展合作拓展智能推薦服務,促使營收結構進一步多元化發展。他預計今年非金融機構的業務收入佔比仍將繼續擴大,助力金融科技平臺輕資產業務模式轉型提速。
加碼「輕資產」助貸合作各有側重
記者多方瞭解到,在聯合放貸業務遭遇從嚴監管導致分潤模式漸行漸難后,金融科技機構與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的助貸業務合作呈現新玩法。
具體而言,一是金融科技機構向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提供獲客導流與風控輔助等服務,並收取相應的服務費,這也被業界稱為「輕資產模式」;
二是金融科技機構向這些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提供獲客導流與風控輔助服務並收取服務費,同時,還需給予一定額度風險撥備金額,與后者共同承擔超額的壞賬損失。即后者壞賬率超過一定數值,金融科技機構的這筆風險撥備也將被用於分擔壞賬超額部分的損失,這在業界稱為「重資產模式」。
「在聯合放貸業務被叫停初期,重資產模式一度風靡助貸市場,但過去兩年,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平臺都在持續加碼輕資產模式,因為這既能降低他們的資金佔用成本,又能令助貸業務規模不受風險撥備金額的制約,而保持快速增長。」前述金融科技中概股運營部門人士向記者指出。當前海外二級市場投資基金也密切關注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輕資產業務佔比變化,因為輕資產業務佔比越高,意味着他們的資產佔用額度越低,業務利潤率相應越高;此外,相比重資產模式容易受經濟周期變化與信貸資產壞賬率波動影響(導致平臺業務風險增加),輕資產模式更突顯金融科技平臺的科技屬性,令業務模式穩健性與可持續性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輕資產業務佔比方面,各家金融科技平臺做法各有側重。
一位維信金科人士告訴記者,基於輕資產的助貸業務模式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金融科技平臺對貸款客羣風險特徵與還款能力意願的精準把握,從而間接降低合作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
「去年初,我們實施了新一代多維度評分卡,依託更全面的風險識別能力精準計量客户信譽;此外,我們還多次開展複雜壓力測試,密切關注宏觀經濟波動與疫情發展是否削弱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並迅速調整風險措施與優化信貸模型,進一步減輕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他告訴記者。
一位奇富科技人士向記者透露,基於輕資產的助貸業務發展能否「更上一層樓」,還受客羣規模與客户轉化率的影響。
「我們調研發現,不少流量平臺儘管具有豐富的消費場景,但他們不擅長零售信貸客户經營。因此我們去年一直致力於向這些流量平臺提供嵌入式助貸服務,通過獲取更多優質客羣,吸引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擴大基於輕資產的助貸業務合作規模。」他表示。
但是,要進一步提升輕資產模式的助貸業務營收佔比,還需解決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將授信用户轉化為借貸用户,二是如何讓借貸用户使用更多授信貸款額度,令銀行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零售貸款規模增長與風險管控成效,對此奇富科技一面對非活躍用户增加助貸產品觸達,提升業務活躍度;一面則對在貸用户加強精細化運營,力爭匹配他們所需的產品與體驗,逐步提升用户留存率。
儘管眾多金融科技平臺在拓展輕資產業務方面「各顯神通」,但對中小銀行而言,逾期率與壞賬率能否持續處於行業極低水準,是他們是否擴大輕資產助貸合作規模的關鍵考覈因素。
一位中小銀行互聯網貸款部門人士向記者直言,去年以來他接觸的多家金融科技平臺都在竭盡所能地介紹新的獲客策略與產品觸發方式,以此作為增加輕資產助貸業務規模的重要依據,但他們內部最關注一個數據,就是金融科技平臺推介過來的客羣M1-M3(1-3個月)與M3+(3個月以上)逾期率能否在宏觀經濟波動期間保持較低水準。
在他看來,維信金科等金融科技平臺去年輕資產模式下的助貸業務規模之所以呈現快速增長,一個關鍵原因是他們客羣的逾率率環比走低。
數據顯示,去年維信金科的首次付款逾期率約為0.43%,去年四季度的M1-M3與M3+逾期率則同比下降0.48個百分點與0.62個百分點,為3.53%與1.77%。奇富科技的D1(逾期首日)入催率也從2021年四季度的5.4%降至去年四季度的4.3%。
上述中小銀行互聯網貸款部門人士直言,鑑於信貸壞賬曝露的滯后性,總行仍要求他們密切關注助貸業務的潛在壞賬風險,若輕資產助貸業務壞賬率突然明顯異常快速上升,他們將迅速叫停與相關金融科技平臺的上述合作。
輕資產業務營收多元化的新徵途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平臺不再侷限於助貸業務的「輕資產化」,正將更多精力投向技術輸出與其他金融業務智能推薦等服務。
記者多方瞭解到,去年以來,多家金融科技平臺都在加碼金融數科業務,即向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提供產品搭建、獲客渠道共建、聯合輔助風控、客户全生命周期運營、智能客服等服務,並將服務範疇覆蓋至方案設計、交付實施、上線運營等完整周期。
「去年眾多中小銀行對此的需求也相當旺盛。究其原因,一是他們希望能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零售信貸業務的彎道超車,二是他們寄希望數字化技術能帶來更大的降本增效。」一位金融科技平臺金融數科部門主管告訴記者。
肖文傑告訴記者,目前樂信力爭在最快14天內完成技術對接,助力中小銀行等合作機構加快信貸業務數字化轉型步伐同時,帶動這項輕資產業務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記者獲悉,爲了提升技術輸出效率,不少金融科技平臺採取聯合辦公與員工派駐等方式,幫助這些中小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搭建眾多基於智能技術的互聯網零售貸款運營體系,實現數字化、嚴風控、大數據、輕運營、快審批等特點;此外,鑑於中小銀行互聯網零售貸款業務容易遭遇「黑產」或欺詐分子攻擊,這些金融科技平臺還輸出各類反欺詐技術,協助銀行抵禦欺詐與黑產分子「密集攻擊」。
上述金融科技平臺金融數科部門主管坦言,隨着涉足技術輸出的金融科技平臺日益增多,他們也感受到新的競爭壓力,一是各家都在拼速度,力爭在最短時間協助中小銀行實現數字化的互聯網零售信貸運營系統搭建,二是拼價格,以往金融科技平臺對技術輸出採取前端收費,但隨着競爭者增多,如今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平臺紛紛採取分潤模式,即中小銀行互聯網零售信貸業務不盈利,他們不收費;若前者實現業務盈利,他們才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分成。
面對技術輸出市場日益激烈,部分金融科技平臺也開始尋求差異化發展。
葉大清向記者透露,去年他們致力於「市場下沉」,將金融賦能技術輸出擴展到農村領域,包括幫助多家農商行與農信社構建清晰的客户畫像,並將AI、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到信貸風控,形成貸前實時評級、貸中模型控制、貸后及時監控的全生命周期數字風控,有效解決他們缺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數據、財務不規範等風控難題。
「與此同時,我們一面與80%國內在線信用卡發卡銀行與全球主流信用卡組織合作,累計幫助銀行信用卡中心在線發行逾2300萬張信用卡,帶動信用卡推薦業務收入穩步增長,一面將面向金融機構的智能推薦服務擴展到電信運營商、社交、出行等平臺,助力非金融業務的輕資產模式營收佔比持續提升。」他指出。若金融科技平臺能將智能推薦等技術輸出給更多非金融機構,將助力於平臺營收結構進一步多元化,令輕資產業務模式發展更顯韌性。
(作者:陳植 編輯: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