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23 23:00
繼在去年11月取代倫敦,坐上歐洲最大股票交易中心「頭把交椅」后,巴黎優勢進一步擴大。
截至當地時間22日,據相關數據統計,巴黎證交所總市值為3.13萬億美元(21.3萬億元人民幣),超出倫敦證交所(下稱「倫交所」)2500億美元。
其原因在於,自2023年以來,法國股市的表現遙遙領先於英國,法國CAC 40指數以本幣計上漲了10%,而英國富時100指數(FTSE 100)僅上漲了1%。雖然英鎊對美元的漲幅略高於歐元,但這並沒有削弱法國藍籌股的上漲幅度。
22日,歐洲三大股指當天全線上漲。其中,英國富時100指數報收於7566.84點,比前一交易日上漲30.62點,漲幅為0.41%;法國CAC40指數報收於7131.12點,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8.21點,漲幅為0.26%;德國法蘭克福股市DAX指數報收於15216.19點,較前一交易日上漲20.85點,漲幅為0.14%。
奢侈品股推動法國股票上漲
法國股市是2023年的突破之星:今年以來,包括路威酩軒(LVMH SE)、歐萊雅(L‘Oreal SA)和愛馬仕國際(Hermès International)在內的奢侈品和消費類股票,以及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 SE)等工業類股票,都在推動法國CAC40指數上漲。與此同時,富時100指數因礦業股表現不佳受到拖累,而能源股僅有小幅上漲。
在此次統計中,交易所的市值是根據所有流通股計算的,不包括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和美國存託憑證(ADR),只包括在該國證交所頻繁交易的主要證券。
截至3月,法國CAC 40指數上漲了14%,超過其他主要市場,與納斯達克100指數相當。前述三家奢侈品公司,再加上化粧品製造商歐萊雅,對股市上漲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各國投資者押注其銷售額和收益將保持穩定。實際上,現在奢侈品股正呈現出了大型科技公司在2021年牛市中的那種勢頭。
法興銀行歐洲股票策略主管卡洛揚 (Roland Kaloyan)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奢侈品股一直是投資者的最愛。目前大型科技股沒有太大的風頭,這讓(奢侈品股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需要看到的是,儘管利率上升和銷售放緩對科技企業的前景產生壓力,但奢侈品仍保持強勁勢頭。各方在服裝、手袋、香檳、手錶和香水的需求方面一直堅挺,生產商發現在提高價格和戰勝通貨膨脹方面,這類產品沒有太大困難。
「與大眾市場消費相比,奢侈品需求幾乎沒有受到通脹壓力影響。」法巴銀行財富管理公司全球首席投資官沈恩(Edmund Shing)表示。
除了奢侈品股之外,施耐德電氣和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 SA)以及建築公司和收費公路運營商萬喜集團(Vinci SA)也是推動法國股價飆升的主要因素。金融股也佔CAC 40指數權重的近10%。
脱歐倫敦面臨挑戰
與法國相比,自2016年英國脱歐以來,倫交所面臨眾多挑戰:其估價與英鎊一同暴跌,新上市公司市場表現也一直低迷。
以22日為例,當天倫敦股市成分股中地產類個股領跌,位於跌幅前五位的個股分別為:地產商英國土地公司股價下跌5.99%,商用物業公司土地證券集團股價下跌3.75%,英國學生公寓運營商聯合集團股價下跌3.17%,電信運營商Airtel Africa股價下跌2.55%,產權投資公司Segro股價下跌2.42%。
在行情低迷情況下,一些大型公司已經開始質疑在倫敦證交所保持第一上市的優勢,譬如總部在英國的藍籌公司尋求國際上市並非第一次。自2021年以來,管道和供暖產品集團—弗格森集團和礦業巨頭必和必拓集團分別將主要上市地移至美國和澳大利亞。
甚至歐洲最大的建築材料生產商之一CRH,也在近期作出取捨:該企業認為美國的資本市場更具吸引力,並謀求將上市地從倫敦轉移到紐約,其估值在300億英鎊左右。
這種趨勢對於英國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而言是重大挫敗:由於近年來倫敦股票市場過度依賴石油和銀行等舊經濟部門,已經被稱為「恐龍股票市場」,並正在謀求改革。這可能意味着在去年創紀錄的263億美元流出后,更多資金將流出英國國內股票基金。
「從長期增長的角度來看,這確實讓倫敦處於劣勢。」瑞銀全球財富管理英國首席投資官西蒙斯(Caroline Simmons)表示,「在人口結構和技術發展等關鍵驅動因素方面,倫敦已經落后於歐洲和新興市場。」
而對英國資本市場造成新打擊的重磅新聞發生在3月3日:日本軟銀集團旗下的英國芯片巨頭Arm表示,2023年將尋求僅在美國上市。
根據外媒報道,目前全球投行對該企業IPO的市場估值在300億至700億美元之間,這也是近幾年以來,全球半導體行業最值得關注的IPO。
這次公開聲明也表明Arm將放棄在英美雙重上市,這對倫交所和一直推動此事的英國政界構成雙重打擊。
要看到的是,自2016年英國脱歐公投以來,投資者對英國資產的信心尤其惡化。
直到2013年,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日本相比,英國仍是以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價值最大的股票市場。自2016年以來,英國一直表現不佳,現在已經是上述市場中最小的。在此期間,富時100指數和富時250指數也明顯落后於以美元計算的所有主要股票基準。
倫敦股票市場缺乏流動性是促使部分上市企業轉移到美國的一個關鍵因素。2023年2月,富時全股指數(FTSE All-Shares Index)的日均交易量約為40億英鎊(48億美元),而2007年同月為近140億英鎊。
英國股市的規模在過去16年中也有所縮減。根據彭博匯編的數據,倫敦上市股票的總市值從2007年的峰值4.3萬億美元下降到今年的約3萬億美元。同期,美國股票市值翻了一番多,達到43萬億美元。法國去年取代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股市,這反映了市場情緒的惡化。在全球範圍內,英國現在是第七大股票市場,位於美國、中國、日本、中國香港、法國和印度之后。
近年來,在倫敦進行 IPO的回報也很低。自2021年上市以來,送餐平臺Deliveroo股價下跌近80%,而鞋類品牌Dr Martens股價下跌約58%。2022年,英國資本在歐洲IPO收益中所佔份額降至該地區總額的8%,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實習記者呂小姣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