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大V言財經 | 危機持續蔓延!美聯儲到底加不加息?誰是避險資金新寵

2023-03-22 18:31

編者按:金融風險核心在於傳導,目前危機仍在蔓延之中,今晚美聯儲是否加息?巴菲特何時出手拯救銀行股?避險資金為何擁抱科技巨頭?3月21日《跑贏美股》直播節目特邀講師言財經為大家帶來分享,以下是本次直播主要內容>>>

核心觀點:

1、瑞信被瑞銀打「骨折」收購,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面值約160億瑞郎(約合172億美元)的瑞債券將被完全減記。

2、銀行的危機可能還會繼續演化,巴菲特或許會選擇在更恐慌的時候去介入。

3、美聯儲今晚很可能不加息。

4、近期避險資金湧入科技巨頭,核心的原因是AI浪潮排山倒海而來的氣勢讓市場看到了機會。

前情提要

回顧上期直播,《禍福相依,硅谷銀行崩塌,美聯儲「大逆轉」?》個股掘金環節重點介紹的CRWD,截至今日漲幅已超12%,AI行業重點講解的英偉達、AMD在直播后也迎來飆漲。

但其實英偉達、AMD言財老師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及了,從ChatGPT火爆出圈開始,言財老師連着4期為大家深度分析AI行業的投資機會。從1月31日《ChatGPT爆火,人工智能迎重大行業轉機?》第一次介紹開始截至今日,英偉達、AMD漲幅均超30%。

一、欠債不用還,面值約160億瑞郎(約合172億美元)的債券被完全減記

近期伴隨硅谷銀行事件的持續發酵,市場擔憂美國銀行系統正處於「貝爾斯登時刻」,如果政府不繼續出手相助,美國銀行恐會出現多米諾骨牌式的崩潰。

要判斷「貝爾斯登時刻」是否再臨,我們先回顧歷史,2008年3月,在次貸危機的背景下,為緩解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流動性短缺問題,美聯儲批准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併爲收購提供特別融資援助。當時大家認為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以后流動性風險就止住了,但事實上美聯儲低估了貝爾斯登事件的影響,認為次貸危機最壞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導致局勢愈發失控。

2008年9月,美國政府拒絕出手拯救另一家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此舉引發市場信心崩潰,進而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海嘯」。外界將這兩大事件分別稱為「貝爾斯登時刻」和「雷曼時刻」。

那麼目前受美聯儲激進加息影響,部分銀行的資產價值甚至減少了20%以上。而10%的美國銀行因持有大量債券等金融資產,較硅谷銀行有更多的賬面浮虧。有研究稱,如果市場信心持續不足,部分儲户提走存款,多達186家銀行可能將資不抵債,面臨「爆雷」。

硅谷銀行破產的衝擊還未過去,瑞信緊接着也破罐破摔,然后最終被瑞銀接管。其實瑞信被瑞銀收購這個事情,並不可怕,但是這個風波里面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面值約160億瑞郎(約合172億美元)的瑞債券將被完全減記。這意味着,為確保私人投資者幫助承擔成本,這些面值的債券將變得一文不值。從整個資本的償付來看,債權是先於股權去的。現在瑞信的160億瑞郎的債務先被減記了,反而是股東們先拿回部分的資產。

言財老師指出,瑞信事件,創造了兩個前所未有的事情。第一,破產跟減記債券,直接跳過股東會,第二就是債券直接減記為零,也就是債券的清算價值直接降為零,這兩項打破常規的操作或給未來資本市場對海外金融產品定價帶來深遠影響。由於在瑞銀收購瑞信之后,瑞士信貸的債券變的一文不值,引發了市場的焦慮,因為它減記的那個債券在整個歐洲銀行有2750億的規模。大家會聯想到其他銀行發行的類似的債務會不會有這樣風險。如果減記的話,會對整個歐洲銀行資本充足率形成較大的影響。所以整個歐洲銀行發行的AT1債務普遍暴跌,引發連鎖擔憂導致歐洲的銀行股也普遍的下跌。

瑞銀減記的債券為可可債的CoCo Bond,亦稱為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是種在歐債危機后纔出現的債。它是銀行債務中的最低級別債券,代表在良好環境下,能產生高收益;反之,將是第一波受到衝擊的債券。

其實它是可以轉換為股權的,但是這種轉換隻有在滿足某些觸發條件時纔會發生,比如發行銀行的資本實力低於預先確定的觸發水平。按照資本結構優先級排序,AT1債券的優先級低於所有其他債務,因此僅高於普通股、優先股和可轉換債務。考慮到AT1債券在資本結構中排序較低,其支付的票息高於傳統債券,收益率也更高;此外,由於AT1債券有看漲期權,收益率也會較高,以彌補發行人贖回債券的風險。

它的價值為什麼會在一夜之間清零?

簡單來説,就是銀行必須為他們擁有的資金和債務符合一定的最低金額要求,也就是最低應提合格負債(Minimum Required Eligible Liabilities, MREL),以便在發生倒閉崩潰的情況時支撐有效率的解決辦法。如果銀行資本率跌到預定水準之下,那麼CoCo債就會被減記。

實際上本次瑞信事件帶來的影響,並不是合併讓市場接受不了,主要是瑞銀對整個債券市場帶來的重大沖擊。

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況下,整個銀行體系將面臨三大風險。

1、流動性風險。銀行目前在手的現金,如果儲户來擠兑,可能它沒辦法去滿足儲户的取款的需求,這時候就產生流動性風險。

2、信用風險。銀行資產將遭受減值甚至違約的風險。考慮貸款質量。

這類風險當前也出現了,像硅谷銀行其實就是他持有的債券跟住房抵押貸款這些債券都遭受了在高利率環境下面值大跌,導致他不斷地計提了減持。不過當前貸款批量違約的風險還沒有暴露。主要是資產端的減值風險,但是流動性風險的信用風險都出現了。

3、資本風險。銀行沒有足夠的資本、權益防護信用損失。在本次衝擊中,由於美聯儲的加息周期具有擠出資本的效果,因此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低於面值。瑞信這次AT1減值其實暴露的就是資本層面的風險。

 二、危機深重,巴菲特何時出手拯救銀行業?

銀行業危機如此深重,巴菲特會不會出手呢?歷史上,巴菲特曾數次出手救助陷入危機的美國銀行業。經歷過08年金融危機的人都知道,當年巴菲特是力挽狂瀾,向高盛注資50億美元,向通用電氣注資30億美元,后來又投資50億美元支持美國銀行。

最近幾天,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創始人沃倫·巴菲特一直都在與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保持聯繫,主題是「如何應對銀行業危機」。同時,據美國社交平臺上的爆料顯示,近日有大量(超過20架)私人飛機降落在奧馬哈,這些飛機「從區域銀行的總部、瑞士、華盛頓」起飛,分多組抵達奧馬哈,幾乎在同一時間着陸。也就是説可能大家已經約好了,要去找巴菲特聊一聊,希望他能出手相救。因為據財務數據顯示,到2023年年初,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賬面的現金高達1280億美元,創出歷史最高紀錄,超過大多數國家。

2008年,在雷曼兄弟倒閉后,巴菲特向高盛集團拋出了50億美元的「救命稻草」,當時,「股神」在紐約時報撰文挺市,當時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我在買美國股票》,向市場傳遞信心。2011年,次貸危機爆發,美國銀行業再度遭遇危機,巴菲特再度向股價暴跌的美國銀行注資,最終從中獲利超120億美元。

金融危機以后巴菲特接受美國紐約時代雜誌的採訪中,説的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

「如果當時,我們可以多等待4-5個月的話,伯克希爾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很多東西。2009年3月的股價比2008年10月便宜得多。」現在硅谷銀行剛剛暴跌,那麼巴菲特是不是會覺得這個銀行的危機可能還會繼續演化,會選擇在更恐慌的時候再去介入呢?

 三、美聯儲今晚很可能不加息

當下銀行體系流動性、信用、資本風險都已經誕生了,言財老師認為衝擊不會很快平息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美聯儲將面臨大的斥責。那麼今晚議息會議美聯儲會不會剎車救市呢?

我們先簡短的回顧一下上周重要的核心數據體現出來的信息,從整體CPI到核心CPI的環比數據來看,核心CPI的漲幅仍高,環比還在提升,説明通脹還是比較強的。從分項來看,能源價格由上漲2%轉為下跌0.6%,食品價格延續回落。核心商品中二手車價格下跌2.8%。但是主要住所租金上漲0.8%,業主等價租金上漲0.7%,繼續維持高位。其他核心服務中由勞動力工資韌性推動的核心服務價格繼續普漲,運輸服務(1.1%)、娛樂服務(1.2%)等普漲,醫療服務價格回落。

我們可以看到核心CPI服務通脹維持在一年高位,並未明顯松動。租金通脹同比8.1%,繼續創下一年多新高,光看數據,如果沒有硅谷銀行跟瑞信這些銀行業的危機,美聯儲肯定是會加息的。因為現在通脹還比較高,但是二月份PPI又突然超預期的大幅度回落,這説明美國整體的通脹還在一個可控範圍內。

本周銀行業危機持續發酵,加息終點降至4.75-5%,維持不變,但是降息的預期已經從4-4.25%變為3.75-4%,下行25個BP。本周預期現實年內只剩下一次加息,6月份開始將降息4次。流動性危機以后,降息空間打開。看起來似乎堅韌的經濟數據,加上不斷擴散的銀行業危機,美聯儲現在的處境可以形容為:螺螄殼里做道場,空間越來越小。也就是説美聯儲可騰挪的空間非常小,因為就業良好,通脹壓力廣泛存在,但從數據來講,美聯儲應該加息,但是銀行業危機導致美聯儲不得不暫緩加息,甚至不加息。這一次美聯儲會屈服於市場的壓力嗎?

言財老師認為美聯儲暫停加息的可能性比較大。通過量化金融條件收緊和貸款標準收緊的影響,阿波羅首席經濟學家估計過去一周發生的事件相當於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上升 1.5%。實際上,美國的金融其實已經處在非常緊縮的狀態里了,美聯儲面臨的問題是如果繼續加息,銀行業可能扛不住,流動性危機越演越烈。不加息,暫緩加息距離通脹目標,相去甚遠。言財老師猜測,美聯儲會提升對通脹的容忍度階段性的放緩加息,甚至在今天可能會不加息。

 四、市場避險風格切換,資金湧入科技股

在危機深重,未來經濟愈發撲朔迷離的情況下,近期市場出現了反常的避險情況,避險資金擁抱科技股。首先言財老師強調,凡事都有兩面性,禍福相依,危中有機。區域性銀行大面積暴雷,瑞信被收購,金融整體穩定性擔憂火速升級,瑞信債券清零,政府求助巴菲特,這其中其實是可以看到機會的,加息周期將提前結束,流動性危機某種程度可以帶動通脹下行。美債、科技成長股、虛擬資產等都會有較為明顯的機會。

言財老師也做了一個統計,從23年3月8日硅谷銀行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一些重要指數的表現。科技巨頭為主的的納斯達克100指數跌了1.9%,道瓊斯指數跌了3.2%,標普跌了3.3%,然后大型銀行跌了10.4%,地區銀行總體跌了23.4%。總體來看,以科技巨頭為主的納斯達克100指數跌得最少。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樣的時間點上資金會大量湧入科技巨頭。

避險情緒在繼續推動美債大漲,2年期美債收益率,近8個交易日,暴跌接近24%至4.1%左右。10年期美債收益率,近8個交易日,暴跌接近14%至3.5%以下。資金湧入美債避險,美債收益率是跌的比較多的。然后虛擬資產其實是錨定短端利率的,2年期美債跌接近24%,虛擬資產的反彈是非常強勁的。比特幣從14,800漲到了接近29000。所以説最近的市場表現會和大家想象的有點不一樣。

2022年資金也在避險,資金選擇了醫藥、必須消費、公用事業、油氣資源等,所以2022年價值股是全面跑贏成長股的。同樣是避險,今年市場風格切換為成長股全面跑贏價值股。特斯拉、英偉達、CRM、阿斯麥、臺積電等科技龍頭明顯回暖。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風格切換呢?

2022年資金在當下惡劣宏觀環境的選擇,追求短期的現金流質量,而淡化甚至厭惡增長,追求高股息、高FCF比率。避險代表板塊醫藥醫療保健板塊總體強勢,龍頭股年度表現明顯超額,但成長股代表的信息技術行業全年弱勢。

萬物皆有周期,物極必反,去年科技股跌幅比08年還慘,他們就存在一個超跌反彈,但是最關鍵的一點是最近ChatGPT爆火掀起新一輪的AI浪潮,讓市場看到了AI鋪天蓋地排山倒海而來的氣勢以及未來藴含的機會。而且加息周期已入尾聲,結束加息肯定是對於科技跟流動性市場更加敏感的成長科技股最有利,這個時候利率端的壓制已經到頂了,業績端跟未來的估值端有一個非常大的拉昇,然后利率對估值的壓力也下來了。

所以言財老師維持和之前一樣的觀點,展望二季度,通脹回落,銀行流動性危機衝擊金融穩定性,美聯儲有望加快結束加息。可以關注高質量成長主線:AI主線 、網安主線(如CrowdStrike $CRWD ),同時虛擬類的資產,也會迎來一個轉機。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