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21 20:39
3月10日,在港中資券商交銀國際一紙公告震驚市場,不同於海通國際、光大控股資產高達1000億港元左右,交銀國際總資產不足300億,但年度虧損卻做到了30億,幾乎一年把公司淨資產虧光了,如此糟糕的經營表現,交銀國際如何一步步淪落至此的?
業績遭遇滑鐵盧,一張圖說盡交銀國際辛酸淚
根據公司公告,2022年交銀國際取得淨虧損約29至30億港元,而去年同期則盈利3.21億港元。對於虧損原因,公司解釋稱:自營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及出售部份自營投資而產生淨虧損;債券投資及貸款的預期信貸損失減值撥備增加;根據資產管理協議支付保證收益。其實一句話就是交銀國際大幅投資錄得鉅額虧損。
根據公司中期報告,交銀國際2022年中期收入為-6.92億,而去年同期則實現收入11.9億港元;同期,公司實現淨虧損16.71億,而去年同期盈利5.59億;每股盈利也從0.2元轉為虧損0.61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各大業務條線全面下滑,證券經紀業務佣金及手續費收入為6390萬港元,同比減少3880萬港元或37.8%;保證金融資業務收入則從去年的1億港元減少41.6%至5820萬港元,這部分主要是融券利息收入。
同期,企業融資及承銷服務的佣金及手續費收入為2460萬港元,較2021年同期的8060萬港元減少5600萬港元或69.4%,這部分主要是新股保薦、股票承銷或債券承銷業務。
資管業務方面,公司2022年中期資產管理規模總額約為260.87億港元,較2021年12月31日減少20.5%;資產管理及顧問服務費收入減少510萬港元或19.2%至2140萬港元。自營交易虧損為3.88億港元,乃關於根據資產管理協議向一名客户的保證收益付款。
投資、貸款業務方面,自營交易虧損為8.77億港元,較2021年同期的收入5.86億港元減少14.63億港元。 該虧損指因集團所持股本證券及債務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及部分處置而產生的淨虧損。
踩雷地產債,債券部疑似重建,風控體系淪為擺設
和海通國際類似,交銀國際業績暴雷背后,同樣是踩雷地產債,逾百億資金投向債券,引發自營虧損慘重。但和海通不同的是,交銀國際風險敞口更大,資產不足300億,債券投資高達150億,風向敞口之大令人咂舌。
根據公司中期財報,交銀國際雖然所有業務全面下滑,但資管業務和投資及貸款業務成為公司主要虧損來源。其中,資管業務鉅額虧損3.66億,主要因為自營交易虧損3.88億,僅僅因為向一名客户的保本理財付款。也就是説,公司大部分的虧損幾乎都來自自營交易虧損。
對於交銀向一名客户兑付的3.66億資金,有券商人士解釋,「這應該是優先劣后,即客户出優先級資金,比如固定回報5%,然后自營資金1:2槓桿,享受超額收益,如果項目暴雷了,自營資金做劣后,優先賠付給客户。」
梳理交銀國際細分業務,經紀業務、企業融資與承銷業務、資管業務、保證金融資業務以及虧損大頭投資與貸款全面下滑,此前依賴高風險敞口的投資及貸款業務從前些年盈利6-8個億轉為虧損5.4億,成為交銀國際虧損根源。
細分來看,經紀業務業績下滑37.8%,港股走弱(交銀國際代客投資70%是港股,而恆指兩年跌幅近30%)或成為券商最好的甩鍋俠;
同樣,企業融資與承銷業務也可以歸咎為市況走弱,港股新股市場低迷;但是,交銀國際保薦情況既無法和頭部的中金相比,甚至與海通國際都無法相提評論。梳
理公司歷史保薦數據,2021年保薦掛零,2023年也掛零,2022年只保薦3家,2020年僅保薦4家,且募資額均不足50億,所以公司該分部業務無論如何都無法歸咎於新股市場。
而問題的關鍵是,交銀國際2021年上半年完成75個發債項目,成功協助企業募資267億美元;而2022年同期只完成27個發債項目,募資額不足100億美元。一方面來自債券市場的低迷,另一方面則是企業對交銀國際的信心打了折扣。
自營交易虧損成為公司業績暴雷的核心,上半年虧損12.64億,如果其它兩項收入為正,這意味着下半年自營交易再度虧損至少17億元。自營交易虧損背后,是公司激進的高風險投資,比如上面提到的優先劣后,為此支付鉅額資金。此外,就是公司通過股權投資和債券投資,大幅提升了公司風險敞口,造成了鉅額虧損。
根據中期報告的投資情況,公司投資債券基本都是中資美元債,包括地產債,而過去兩年地產動輒80%的跌幅,2022年上半年資美元債價格指數暴跌41%,都成為公司騷操作鉅虧的客觀原因。此外,公司也表示,由於房地產行業負面影響,相關固定收益投資組合有所虧損。
在如此巨大風險之下,公司總資產不足300億,卻將150億資金用於投資債券,這樣的風險敞口連海通國際都自嘆不如。為此,公司資產減值撥備計提(主要為債券和貸款)同比大幅提升6倍至4億港元。
截至2022年中期,鉅額虧損之下,公司負債激增至190億,槓桿比率飆升至235.4%,21億的現金結余如何應對公司風險,而短期借款就高達71.8億。
在債券投資鉅額虧損之下,有香港券商人士對新浪港股表示,「交銀國際債券部已集體離職,我認識的都走了,不知重建了嗎」。如此鉅額虧損之下,公司風控委員會幾乎形同擺設,基金經理無疑是最大背鍋俠。
董事長譚岳衡買方賣方經歷豐富,有過招商證券、長城證券、南方證券以及長城基金經歷,且各個擔任要職,不知是否要為交銀國際騷操作負責?還有大股東交通銀行持股高達73%,是否應該起到監督、預警的作用?至於后續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