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碳酸鋰價格暴跌超40%,從「搶」到「讓」只用了三個月,影響幾何?

2023-03-21 16:43

鋰被譽為「白色石油」,是製作鋰電池的必要材料。最近,碳酸鋰價格近期的恐慌式下跌態勢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3月21日,據上海鋼聯,今日,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低端價已經跌破30萬元/噸,來到29萬元/噸。另外,電池級碳酸鋰市場高端價為33.5萬元/噸,市場主流價在31.25萬元/噸。

以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主流價為例,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自2022年11月中旬暴漲至60萬元/噸,到2023年2月底跌至40萬元每噸,前后歷經約100天,日均下跌約2000元/噸左右;但是在2月底,碳酸鋰價格跌破40萬噸價格水平過后,截至3月20日,前后歷時約20天,再次跌破30萬元/噸,日均跌幅度近5000元/噸。

計算可看出,過去近一個月碳酸鋰價格的下跌速度,是過去近三個月碳酸鋰價格下跌速度的2.5倍。這意味着,碳酸鋰從炙手可熱走向如履薄冰。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下跌速度已經超過多數市場預測的數據,並正朝着20萬元/噸的價位俯衝,按照這一下跌速度,原本市場預期年底跌至20萬元/噸的價位,可能在今年二季度會到來。


供需矛盾變化是根本


碳酸鋰降價的背后,除了行業的周期之外,也有另一大重要推手——動力電池面臨產能過剩爭議。

海東證期貨分析,雖然近期多地政府相繼推出針對新能源車的消費刺激政策,加之多家車企官宣降價,終端產銷數據有望如市場預期般迎來修復,但終端消費向上遊傳導仍需要時間,同時產業鏈備貨量的放大可能需要更強有力的利多信號刺激。該機構認為,表需的回暖尚需等待,短期內鋰鹽供需仍偏過剩,價格仍維持弱勢運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近日電動車百人會上直言,隨着鋰資源國外在加緊生產,國內的資源開採也在快速增加,全球鋰資源充足,從中長期看沒有供給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產能過剩問題一直是鋰電賽道爭議頗大的一個問題。

據行業機構的普遍預測,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大約在1000GWh到1200GWh。不過截至2022年12月,電池廠、整車廠與其它跨界企業對外公佈的產能規劃就已經超過4800GWh,大部分產能計劃於2025年及之前落地。

國開證券表示,在需求端,2023年-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裝車量分別為442GWh、567GWh和696GWh,全球鋰電池裝車量分別為712.4GWh、918GWh和1160GWh。

而在供給端,根據公開資料的不完全統計,2023年-2025年包括6家主流廠商在內的國內鋰電池產能將分別達到1548GWh、2093GWh和2808GWh,包括4家主流廠商在內的國外鋰電池產能將分別達到546GWh、771GWh和1010GWh,全球總產能分別為2094GWh、2864GWh和3818GWh。

對比國內和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和供給,不難看出,未來幾年動力電池供過於求幾成事實,且供給或是需求的3倍左右。

從預期需求量和產能規劃的角度來看,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問題的確存在。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不能單從產能角度看待這一問題。

吉利汽車集團研究院動力電池系統總師賈宏濤表示,如果2025年電動車滲透率能超過50%,那麼需求量還是很大的,並且儲能領域的發展也將帶動鋰電池的需求。

「隨着行業的發展,其實我們所有的電池都在升級、迭代的過程中。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升級,過去的廠房、產線都要淘汰升級。」賈宏濤説。


影響幾何?


瘋狂了兩年的鋰價終於在2023年迎來了轉折點,對於產業鏈中的各方參與者而言,有人歡喜有人憂。

喜的自然是被卷在「降價潮」中的新能源車企們。

在過去兩年多時間內,隨着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大漲,動力電池主要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上漲超10倍。但今年新能源汽車銷售的突然降温,打了碳酸鋰一個措手不及。

行業周知,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佔據整車總成本的40%至60%,而碳酸鋰在動力電池總成本中佔比約10%至15%。碳酸鋰價格的變動影響着動力電池的價格,從而進一步影響下游車企的整車成本。

今年3月初,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公開表示:「碳酸鋰無論如何都要大幅降價了,因為需求遠遠不如預期。」 蔚來汽車CEO李斌也提到,2023年將有更多上游產能產出,考慮到市場需求,碳酸鋰很可能跌至20萬元/噸甚至更低。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7.7萬輛和93.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1%和20.8%,市場佔有率達到25.7%。這和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90%的同比增速相比仍差距不小。

在碳酸鋰持續降價的背景下,今年2月份,寧德時代還推出了「鋰礦返利」計劃,該計劃通過讓利下游以鎖定車企的長期訂單,具體措施為,車企部分電池採購以20萬元/噸的碳酸鋰價格計算,剩余部分則是按照市價計算。

針對碳酸鋰價格加速跌落的情況,有業內人士提到,這會影響電池廠的產能釋放,特別是上游材料價格不穩定的情況下,電池廠做得多可能會虧的多。目前電池廠還是以清庫存為主,車企也需要清庫存,因為車企庫存也不少。另外,電池廠商要考慮保單,價格波動對上中下游的合作會產生影響。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