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16 11:03
今日股民中流傳最廣的段子莫過於「瑞信市值不如瑞幸」、「不知道幫瑞幸上市的瑞信現在是什麼心情」……
昨日美股銀行業危機繼續蔓延,在紐交所上市的瑞士信貸收跌13.94%,盤中一度跌超30%,而其在瑞士市場的股票交易已經自動停止。與此同時,美、歐兩地銀行股集體下行。
瑞信爆雷的引線在於昨日沙特國家銀行的拒絕增資決定和瑞信關於全年業績虧損的聲明。
據報道,瑞士信貸的最大投資者沙特國家銀行表示,不會在瑞信持股超過10%,因此也不會向其提供進一步的財務援助。
此外,瑞信周二證實其2022年業績淨虧損近80億美元,並在內部控制中發現了一些重大弱點。
加上美國區域性銀行接連倒閉的恐慌情緒傳染,瑞信成爲了第一家進入危機漩渦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一路顛簸
早在去年10月初,關於瑞信經營不善的傳言就已經開始在市場上蔓延。當時澳大利亞知名記者David Taylor曝出一家大型投行瀕臨破產,瑞士信貸在一瞬間就被頂上風口浪尖。
此后,在10月底,瑞士信貸披露三季報。數據顯示,該行三季度營收38.04億瑞士法郎,同比下滑30%;淨虧損40.3億瑞士法郎,而去年同期時還盈利4.34億瑞士法郎。
季報一出,更加證實了市場對其倒閉的揣測,瑞信股價也因此大跌20%。
而這也不是瑞信第一次報告虧損。瑞信去年已經連續四個季度虧損,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四季度客户更是嚴重外流,高達1110億瑞士法郎遭遇贖回。
其前最大股東Harris Associates更是在醜聞后出清瑞信的持股,與該行劃清界限。
更讓人恐懼的是,同爲百年老店,同樣據稱有大量的資本緩衝和優質的流動性資產,瑞信的種種情狀與倒閉前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幾乎雷同。這也讓更多人擔憂,瑞信的虧損前方是否醖釀着另一場「雷曼危機」。
孤例與共性
根據中金的研究,瑞信這次爆雷既有其本身內控不足引發流動性壓力的個體因素,也體現出全球便宜錢消失后,金融系統的薄弱環節。
瑞信所謂的內部控制問題,與其在2021年的兩場重大投資失敗有關。
2021年3月,供應鏈金融公司Greensill破產,導致瑞信關閉了其持有的供應鏈金融基金。截至2021年年底,瑞士稱其對應的資產管理風險敞口約為12億美元。
其后,家族理財辦公室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倉,前老虎亞洲的基金主管Bill Hwang對多隻股票的高槓杆策略失靈,並導致背后投資人瑞信最終損失超過50億美元。
瑞信自此元氣大傷,也進入了令人不安的虧損模式。客户出走、難以挽回市場信心……而沙特國家銀行的聲明不過是新的一根稻草,實際上,瑞信早已難支。
另一方面,美國硅谷銀行、Signature銀行的倒閉也讓全球市場風聲鶴唳,每個人都在害怕「雷曼危機」的重演。
在歐美等主要央行不斷的加息政策之下,銀行業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結構性問題被不斷凸顯,這也讓投資者疑慮重重。
德國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金融教授Sascha Steffen解釋,銀行過去在寬松環境中,爲了獲得回報不得不承擔更多風險。而現在投資者擔心銀行資產負債表是否存在他們不知道的風險。
此外,歐洲銀行業更高的槓桿和更弱的增長也在加深瑞信的不幸。據中金指出,歐洲長期的金融分化問題給歐洲監管機構帶來了更大的操作難度,其對風險的處置並不像美國那樣靈活。
與雷曼的比較
瑞信雖然也是大而不能倒,但這次的危機與雷曼相比,或許並沒有那麼高的全球傳導風險。
雷曼當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契機在於次貸,房地產市場和居民負債通過金融市場緊密連結,且全球金融機構都或多或少參與了美國的次貸投資,這導致風險的傳染性極強。
但回看瑞信,其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自身資產業務的投資失誤,而其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等核心指標其實尚在監管的標準之內。
不過,這並不代表瑞信倒下對金融體系毫無影響,因為風險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目前無人能説清楚瑞信在期限錯配、資產嵌套和風險敞口等方面的風險,其只有在暴露之后才能被清楚看到。
而另一重風險又來自於市場本身的情緒,很多本可以平安渡過的隘口,往往因為市場恐慌心態(如股價不斷下跌)的出現而變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這就要求監管機構及時、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美聯儲、財政部和存款保險在硅谷銀行倒閉后的聯合措施,以及對Signature銀行的迅速接管就是其中一種做法。
在瑞信身上則體現為瑞士央行的快速介入。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今早發佈聯合聲明稱,如有必要,央行將向瑞士信貸提供流動性支持。之后瑞信表示,瑞士央行將向其借出最多500億瑞郎用以補充資本。瑞信隨后進一步説明將回購30億瑞郎的債券。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在瑞信信貸宣佈回購債券后,日本銀行業周四上午盤中跌幅收窄,東正指數跌幅也自2%縮至目前的1.3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