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起底水井坊,一手好牌被外資公司打得稀爛,到底誰纔是真兇?

2023-03-14 20:34

論中國 白酒 ,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國酒」茅臺!除了茅臺,當年與茅臺齊名的全興大麴,幾乎就是濃香型川酒中的代表,説它是濃香型的扛把子也實至名歸。巔峰時的全興大麴在1997年成功上市,上市后第2年突破12億的銷量,如此驕人的業績和品牌影響力,足可與茅臺相提並論。

也就是在1998年, 水井坊 舊遺址被發掘,這個被稱為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釀酒作坊,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譽為「中國白酒第一坊」。此后,藉助着頭頂文物的光環,全興以水井坊為新的品牌,全力打造高端核心產品,一心想把這個新的品牌做成像茅臺一樣家喻户曉的國民品牌,做大做強。相比較之下,一直屬於低端的全興大麴倍受冷落,以至於在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小,在同類其他產品的擠壓下一蹶不振,從此走向衰落。

如果單純的把一個品牌歸結為缺乏核心競爭力、同質化嚴重,尚可理解,而全興大麴因為一心痴迷走發展水井坊的高端之路,而捨本逐末,最終導致猴子掰包谷——掰一個丟一個,竹籃打水一場,則可以説是定位出現極大的偏差,顧此失彼。丟掉全興大麴賴以起家的業績后,水井坊的高端之路並未奏效,反而在迷失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在此逆境中,一直覬覦中國白酒市場的外資品牌帝亞吉歐,在2006年以5.17億的價格入股全興,先是收購了全興集團49%的股份;接着在2013年以2.33億英鎊幾乎全資收購了水井坊63.16%的股份,真正成為該品牌的控制人。水井坊也因此搖身一變成了全國唯一一個被外資控制的白酒品牌。

如果不是相關政策規定,白酒作為傳統民族企業,不能讓外資掌控,恐怕連全興大麴都無法保留,而水井坊被剝離出全興,也實屬無奈。當時的全興資金供應鏈短缺、戰略佈局嚴重失策、內外交困,一手好牌打成爛局,可謂心酸無人知。但另外一個截然相反的轉變,則是水井坊在獲得重金注入后,逐漸在市場上崛起,2017年以銷售20.18億的營收,一舉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紀錄,從而在白酒品牌中聲名鵲起。

背靠傳統光環,坐擁營銷資源,水井坊完全可以在中國白酒市場上獲得一個較好的發展空間,哪怕身處 五糧液 、茅臺、 瀘州老窖 等龍頭企業的陰影中,但一味靠包裝、而輕研發的思路,只出現過短暫閃光,就迅速陷入營收放緩、利潤下滑的泥潭,猶如當年的全興大麴附體,魔咒纏身。尤其在2022年上半年財報剛公佈后,股價出現三連跌,堪稱白酒板塊中的「黑天鵝」。

看看這些年被收購后的水井坊,明明應該是一個與茅臺、五糧液一樣是高端白酒代名詞的品牌,卻在多年后淪為和母公司全興大麴出奇的相似、無人問津的境地,一手好牌被外資公司打成爛局,到底誰纔是真兇?是帝亞吉歐不懂中國人,還是這款酒難入顧客挑剔的味覺選擇中,或是另有隱情?

答案或許可以追溯到2000年,水井坊的初現江湖,當時就以每瓶售價600元的奠定了其高端地位,而彼時茅臺不過300元,五糧液也就是200元多一點。此后過高的目標和脱離實際的戰略,讓水井坊在「偽高端」的路線上越走越遠,即便后來的帝亞吉歐入主,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包裝也的確做到了高端、大氣、上檔次,可銷量並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原本喊出的5年內佔據白酒市場40%的口號,事實上只有1.47%的業績,「白酒第一坊」和茅臺的「白酒第一股」,形成兩個極端的正反案例。

回想1997年全興大麴上市,2年后的水井坊股價高達40元,五糧液最高也是54元,瀘州老窖只有14元,而彼時的茅臺還並未IPO。20多年后,無路是營收、利潤和股價,水井坊顯然都無法和二者相提並論。近幾年水井坊的營收基本維持在5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與茅臺的1272億形成天壤之別;股價更是從2021年的143.05元下跌到76.5元,市值蒸發超過320億。A股唯一一個外資控股的白酒企業,只知道在營銷和品牌升級上大做文章,卻沒有真正研發出中國人偏愛的白酒,一手好牌被打成爛局,也就不足為奇。

一方面是業績和銷量困頓;另外一方面則是營銷和品牌包裝逐年升級,高薪供養高層,流動負債高達22億,經營現金流卻只有11.09億,即便公司資金仍有19億,但現金流看得見的危機,更顯示出水井坊的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存貨過高。過多的依賴資本造勢,空有600年遺址和非遺白酒釀造工藝,消費者卻對過度的營銷不買賬,水井坊想靠賣「瓶子」、賣包裝破圈,反而造成如今營銷擴產、存貨過高、經銷商減少的局面,是時候反思該如何轉型,重新定位,或許,纔能有所改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