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15 10:01
3月15日,港股互聯網醫療板塊再度拉昇走強,截至發稿,平安好醫生漲8.43%報19.8港元每股,成交額1.1億港元;阿里健康漲超6%,京東健康漲5.43%,眾安在線漲近5%,叮噹健康續升超2%,昨日盤中一度暴漲120%。
今日互聯網醫療板塊的異動上漲跟兩個消息面有關。一方面,國家醫保局表示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可納入醫保。另一方面,昨日平安好醫生盤后公佈2022年財報,淨虧損大幅下降 付費用户數穩健增長。
國家醫保局: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可納入醫保
3月13日,針對將互聯網遠程會診遠程診斷費用納入醫保結算體系的建議,國家醫保局日前明確,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會診服務價格政策,按照屬地化原則,由公立醫療機構或其所在地區的省級醫保部門制定。「互聯網+」醫療服務如果與醫保支付範圍內的線下醫療服務內容相同,且執行相應公立醫療機構收費價格,可納入醫保支付。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規範化早成為行業大勢所趨。2022年12 月 15 日, 發改委發佈《「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提出培育「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模式。
《方案》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有序推進分時段預約診療、電子處方流轉、藥品網絡銷售等服務發展,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毫無疑問,本次醫保局明確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可納入醫保,在互聯網醫療服務與醫保結算政策催化下,互聯網醫療將會迎來更廣闊的的增量市場。
一方面是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 將為線上看病、購藥等提供有效導流,進一步降低用户的醫療成本,在這種情況下, 頭部的互聯網公司能夠自身的又是將內在用户轉化為醫藥平臺用户,進而能夠提升醫藥電商的市佔率。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一直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新經濟之一,尤其是經過疫情三年期間,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更好滿足人們在疫情期間看病就醫需要。這一用户教育過程帶來了互聯網醫療的參透率不斷提高。
最新數據也顯示2022年互聯網醫療成為用户規模增長最快應用。3月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我國互聯網醫療規範化水平持續提升,截至2022年12月互聯網醫療用户規模達3.63億,同比增長21.7%,成為當年用户規模增長最快的應用。
這在頭部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業績也有所體現。平安好醫生昨日盤后公佈2022年業績,收入61.6億元,同比減少16%;淨虧損下降60.3%至6.11億元。公司在過去12個月內付費用户數保持穩健增長,達到近4300萬,相較於截至2022年6月30 日的過去12個月付費用户數增長5.3%。
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醫聯方面的政策仍在不斷出臺。2月23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衞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到2025年統籌建成縣域衞生健康綜合信息平臺。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構建鄉村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推廣遠程會診、預約轉診、互聯網複診、遠程檢查,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鄉村醫療衞生機構的配置應用。提升家庭醫生簽約和鄉村醫療衞生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3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規劃》指出,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其中,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發展數字健康,規範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發展。
行業空間廣闊
衆所周知,中國擁有龐大的醫療健康市場,未來在老齡化、科技發展下,互聯網醫療的健康支出有望穩步增長。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醫療始終保持高增長態勢,華安證券數據顯示 ,互聯網醫療由2012年的23.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71.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42.21%;2023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預期達876.1億元,同比增長25.1%。
華安證券認為,在市場政策環境向好和醫療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未來隨着多種應用場景促互聯網+醫療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醫療服務、醫療信息化、醫藥電商、互聯網商保、醫療智能硬件等將成為行業重點,形成完整的醫藥閉環。
該團隊認為現階段互聯網醫療服務更加依賴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療閉環——醫療服務的發展將以深化建設和探索互聯網醫院模式為主,以優化在線問診平臺為輔。
另外,在《「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的大背景下,后續可以期待更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屆時行業將會迎來更快的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