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13 13:18
轉自:貝殼財經
達美樂中國重啟赴港上市計劃,並且再度通過了交易所的聆訊。
根據此前報道可知,達美樂中國在2022年便尋求在港上市,闖過了一系列關卡之后,定於2022年12月23日上市,但是,公司最終卻選擇了延迟全球發售。公告解釋稱:「鑑於現行市況,經徵詢獨家整體協調人后,公司已決定延迟全球發售,因此,全球發售將不會根據招股章程所載條款進行。」
「達美樂是一個很知名的比薩品牌,目前在中國的發展也具備規模效應等優勢。同時,比薩這個市場本身受到人口紅利的推動,未來的增長空間也很大。達美樂中國重啟赴港上市計劃,想必內部已經進行了很好的調整,這次成功率比較高。」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稱。
左手積極開店,右手持續虧損
根據最新版的招股書可知,達勢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達美樂中國」)是達美樂比薩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獨家總特許經營商,目前在中國內地的17個城市有直營門店604家。
按2022年的全球零售銷售額計算,達美樂中國的全球特許權授予人Domino’s Pizza, Inc.為全球最大的比薩公司,截至2023年1月1日,於全球90多個市場擁有超過19800家門店。
據瞭解,達美樂中國自2010年12月起經營達美樂比薩門店,當時公司收購了Pizzavest China Ltd.(當時為達美樂比薩於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及浙江的總特許經營商)。2017年6月,達美樂中國與Domino’s International(Domino’s Pizza, Inc.的附屬公司)續簽總特許經營協議,根據協議,特許經營區域擴大至整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初步期限為期10年,其中,達美樂中國可選擇續期額外兩個10年,惟須符合若干條件。
「我們已對達美樂的商業模式進行調整和發展,根據中國及其消費者需求對其主要功能進行本土化。」 達美樂中國表示:「自2018年起,也是達美樂中國大部分現有核心行政管理團隊加入公司的那一年,達美樂中國一直專注於擴大門店網絡,使我們成為中國前五大比薩品牌中增長最快的公司,及按2022年的銷售收入計,位列中國第三大比薩公司(參照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
雖然門店數量在快速增長,但是達美樂中國的業績卻處於虧損狀態,公司方面預計未來三至四年期間仍可能處於持續虧損狀態。為此,達美樂中國計劃繼續推進快速增長,同時努力實現長期盈利。
2020年至2022年,達美樂中國的收入依次約為11.04億元、16.11億元、20.21億元。在門店數量方面,其網絡中的門店(均為直營店)由2020年年初的268家增加119.4%至2022年年末的588家。
2020年至2022年,達美樂中國的淨利潤依次約為-2.74億元、-4.71億元、-2.23億元;同期,達美樂中國經調整淨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依次約為-2億元、-1.43億元、-1.14億元。
達美樂中國表示:「在過去數年,結合我們對長期發展和增長的追求,我們投入大量資源研究潛在新市場,開設更多門店和中央廚房,營銷和推廣我們的品牌,為更多新門店設立及運營的籌備投資及培訓門店層面員工,拓寬我們的服務範圍及投資技術,這已導致我們在往績記錄期間錄得淨虧損。我們無法保證可有效控制成本及開支且未來能夠實現或保持盈利。」
搶灘市場機遇,達美樂中國計劃今年開約180家新店
在達美樂中國看來,中國的比薩市場是一個龐大、快速增長且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2年,中國的比薩市場規模為375億元,預期到2027年將增長一倍並達至77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5%。
達美樂中國認為,中國的比薩市場為其持續快速的增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及發展空間。此外,「通過利用我們的業務模式,已使我們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至2021年增長超過一倍,我們認為,未來我們將繼續在中國比薩市場佔據更大的份額。」
在門店方面,達美樂中國計劃「通過擴大我們的地理覆蓋範圍及深化我們的市場滲透,繼續擴大我們在中國的市場範圍。我們已經制定計劃,2023年至2026年依次開設約180家新店、240家新店、200家新店、300家新店。」
根據招股書可知,達美樂中國IPO募集所得資金淨額將主要用於擴張其門店網絡;用於一般企業用途。
「規模效應下,達美樂中國的特許經營費和材料成本佔比收縮,員工成本持續偏高。」浙商證券分析師指出:「隨着門店加速擴張,公司特許經營費和門店特許經營費佔比持續下降, 從2019年的4.3%降低至2021年的2.7%;材料成本佔比從2018年的27.3%降低至2021年的26.4%。員工成本佔比從2019年的40.1%增加至 2021年的43.7%,公司人工成本佔比偏高,主要系公司以外賣為主,為堅持‘30分鍾必達’戰略,僱傭較多全職和兼職騎手保證配送質量。」
同時,上述分析師還提到,達美樂中國存在開店增速不達預期、品牌名聲受損、消費者口味和飲食變化不及預期、員工成本上漲等風險。
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認為:「餐飲行業看似低門檻,但要經營好其實很不簡單。近年來,餐飲品牌積極謀求上市,很大程度上是不少餐飲企業在經歷一波暫停營業與客流下滑的經營滑鐵盧下,開始重新思考與資本的關係。眼下的餐飲市場上,具備一定連鎖和底藴的餐飲品牌,加速跑馬圈地,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增加自身抗風險能力,預防資金鍊斷裂、現金流吃緊的情況,從而尋求資本加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閻俠
編輯 徐超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