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6年來最大漲薪?一文讀懂:為何今年日本「春鬥」格外關鍵

2023-03-08 13:48

財聯社3月8日訊(編輯 瀟湘)每年3月,日本主要公司的管理層都會與工會舉行跨行業的工資談判,為敲定新財年的員工工資奠定基調。

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今年這項被日本民間稱為「春鬥」的薪資談判,將顯得尤為關鍵。因為今年「春鬥」的結果不僅可能出現26年來的最大漲薪,也將在日本央行換屆之際,對日本央行貨幣正常化的速度產生巨大影響。

穩定的工資上漲對重振日本國內需求,以及可持續地將通脹保持在2%的目標附近至關重要。

下面是關於日本「春鬥」的簡要介紹,以及為何今年的薪資談判顯得尤為重要的原因。

何為日本「春鬥」?

日本「春鬥」是指在日本每年春季左右所舉行,勞工主要爲了提高薪資與改善工作條件而發動的工會運動。

日本的「春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日本戰后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但日本工人的薪資卻很低,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工人的平均工資只是美國工人的1/8, 聯邦德國工人工資的1/2。日本工會隨即通過在大城市舉行罷工,要求改善工資和工作條件。

相關「春鬥」談判在1974年曾達到頂峰,在石油危機導致物價飆升背景下的背景下,當年「春鬥」宣佈的工資漲幅曾達到了歷史最高的32.9%。

上世紀90年代,由於日本陷入長期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春鬥」協商下的薪資漲幅也開始長年降至了3%以下。本世紀以來,日本「春鬥」的主要着力點更是開始逐漸轉向了對工作相關保障的關注,而非薪資上漲。

不過,今年的「春鬥」顯然不會再那麼簡單。

為何今年日本企業正面臨漲薪壓力?

在過去十余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推行的「安倍經濟學」,曾試圖通過刺激政策幫助企業提高了利潤,但並未能有效推動企業漲薪,將福利惠及日本家庭。

而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則希望通過其倡導的「新資本主義」政策改變這一點。該政策致力於「增長和分配良性循環」,尋求通過提高工資,在人口中更廣泛地分配財富。

岸田文雄已多次呼籲日本企業實現超過通脹增速的薪資上漲,以幫助日本家庭應對由燃料和原材料價格飆升帶來的生活成本衝擊。

日本目前的通脹率已經達到了41年來最高水平,1月份核心CPI同比漲幅一度觸及4.2%。

除了這些政治壓力外,隨着日本迅速老齡化的人口加劇勞動力短缺,日本企業自身也迫切需要提供更高的薪酬,以留住人才和僱傭年輕員工。

今年「春鬥」結果預計會如何?

經過數周談判后,日本大企業通常會在3月中旬左右宣佈最終加薪決定,小企業則通常在4月1日新財政年度開始前宣佈。目前,日本一些最大的公司已經承諾大幅加薪,其中便包括了汽車巨頭豐田和時尚品牌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遊戲巨頭任天堂更是計劃將基本工資提高10%。

分析人士預計,日本大公司有望在此輪「春鬥」談判中提供約3%的加薪,這將是自1997年日本處於通縮邊緣以來最快的加薪速度。此前,2022年「春鬥」談判的加薪幅度為2.2%,這也是四年來的首次加薪。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ERC)1月份的一項調查就顯示,日本大公司有望在4月份開始的財政年度平均加薪2.85%,不過,這一薪資漲幅中較為遺憾的一點是,來自基本工資的上漲只有1.08%,剩余的1.78%則來自涵蓋工齡等的額外定期漲薪。

由於擔心增加固定成本,許多日本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在景氣時期用一次性獎金來補償員工,而不是提高基本工資。

雖然這樣的加薪幅度將勉強能滿足岸田文雄要求日本企業每年加薪3%的呼籲,但仍沒能實現日本「勞工保護傘」——日本工會聯合會(Rengo)要求的5%的加薪目標。

「春鬥」恐將影響日本央行決策?

有鑑於日本央行眼下正處於政策轉變的關鍵窗口期,此次「春鬥」的結果除了將對日本工人本身產生直接影響外,對債券投資者、股票交易員也將很重要,因為加薪幅度會影響日本通脹,進而影響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以及股債市場的走勢。

市場普遍猜測,在岸田文雄選擇植田和男擔任下一任日本央行行長后不久,日本央行就將結束其債券收益率控制政策(YCC)。而如果今年「春鬥」的漲薪幅度超出市場預期,為日本長期的通脹回升夯實基礎,無疑有望為日本央行的政策轉變敞開大門。

「與2%通脹一致的工資增長平均速度將在3%左右。如果工資增長穩定超過3%,日本央行可能需要改革其貨幣框架,」日本綜合研究所(Japan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經濟學家Hisashi Yamada表示。

當然,一些業內人士目前也較為謹慎,因為工資上漲可持續性的不確定性,仍可能會促使日本央行在縮減刺激措施方面放緩步伐。

部分分析人士眼下正懷疑,處於供應鏈末端的小型企業能否效仿,因為居高不下的原材料成本已經侵蝕了它們的利潤率。根據日媒1月份的一項調查,超過70%的小公司沒有提高工資的計劃。明年及以后,企業是否會繼續以同樣的速度提高工資,也存在着不少不確定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