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3-07 11:42
南財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費心懿 上海報道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恆基兆業集團主席、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主席李家傑針對新能源、信創(信息技術創新)和粵港澳跨境醫療這三個方面發展帶來4份提案。
其中,針對能源產業發展,李家傑帶來2份提案,分別是《大力推進儲能規模化應用 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 助力國家碳中和目標實現》和《關於加快推動天然氣管道摻氫試點及促進天然氣摻氫利用的提案》,從香港中華煤氣的自身實踐與落地經驗出發,為我們國家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大力推進儲能規模化應用
針對儲能產業的發展,李家傑在提案中談到,儲能作為一種電網優質的靈活性調節資源,可有效平衡新能源電力與電量的關係,有效解決新能源併網難等系列問題。國家及各地政府密集出臺系列政策,為儲能行業未來規範化發展明確目標。目前多種儲能技術本體性能取得突破,產業鏈逐步完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商業模式逐漸成型。尤其是用户側儲能,隨着各地峰谷價差政策的推進以及「雙控」工作的深入實施,部分省份如浙江、廣東、江蘇等地已經初步具備經濟性條件。
「儲能技術發展對於雙碳目標實現的意義,以及其本身極高的商業價值已有行業共識,但與我國新能源發展速度相比,我國儲能規模又呈現明顯不足。」李家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源於各地對於儲能發展政策缺乏可落地的執行細則,儲能技術創新也較為單一,全場景規模化應用不足,同時我國儲能標準體系不健全。
為更好地支持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李家傑建議:在政策層面,國家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確新型儲能市場的利益分配和交易細則等;在標準方面,應完善儲能標準和管理體系,推動儲能標準體系與能源電力系統的標準銜接;在試點應用層面,國家應打造儲能整縣(市、區)試點,加強「分佈式光伏+儲能」的頂層規劃,同時加強技術攻關和試點示範,推動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
推進天然氣管網摻氫試點
2022年3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佈,明確了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而目前氫能儲運存在運輸半徑小、成本高的問題,是制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瓶頸。
李家傑認為,加大對已有燃氣管網的「綠色改造」,在推動社會的節能減碳上,無論是減碳成果還是經濟效益都有着更顯性、直接的價值。李家傑基於香港中華煤氣在能源領域160年的創新積累和服務經驗,建議可將香港已成熟使用的天然氣摻氫經驗引入內地,在內地進行試點推廣,這樣既可降低天然氣的碳排放,又是一種低成本且高效的輸氫方式,能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在香港,城燃管網中氫的比例達49%,且已安全運行近50年。以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計算,如摻氫比例為10%(體積比),可消納1700多億度綠電,大幅提高我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滲透率。」李家傑表示,我們內地已有相對完善的天然氣管道,這些管道平均能承受的摻氫比為10%至20%以下的摻氫天然氣,因此可以在內地加快推進天然氣管道摻氫試點,以低成本的高效方式,提高我國清潔能源的使用佔比。
李家傑在提案中建議:我國應制定氫氣管道輸送專項規劃,加快制定天然氣摻氫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體系,加大對天然氣摻氫產業鏈的補貼及金融支持,加強「政產學研用」的合作及人才培養,推進天然氣管道摻氫的示範城市和試點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