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熬過供應鏈陣痛期 美國電動車初創公司2023年仍舉步維艱

2023-03-07 02:20

財聯社3月7日訊(編輯 趙昊)對於大多數電動汽車初創公司來説,去年的供應鏈瓶頸疊加產能問題,阻礙了他們快速起步的步伐;而今年,他們正面臨着另一項更緊迫的挑戰——需要在現金耗盡前實現工廠的長期運營。

過去幾周,這些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業績報告透露了他們在這一方面的緊迫性,雖然大多數都已經開始量產,但他們還需要在裝配線以及營銷方面繼續投入資金,這削弱了它們的財務緩衝,增加了未來需要籌集更多資金的可能性。

Rivian曾在2021年的IPO中籌集了近120億美元的資金,去年公司「燒掉了」60億美元,分析師預測今年將消耗另外60億美元。儘管採取了削減成本的措施並努力提高了產量,但高管仍預計今年會很困難。

而有「特斯拉殺手」之稱的Lucid也表現不佳,公司2022年僅生產7180輛汽車,遠低於最初預期的2萬輛。不僅如此,公司還將今年的產量設定在1萬輛至1.4萬輛之間。這意味着,公司要比設定2022年目標時悲觀了不少。

加州的菲斯克更加緊迫,該公司報告稱,截至2022年底其有7.36億美元的現金,但預計今年的總支出將達到6.1億美元。這意味着,如果公司無法在年內實現可觀的淨正現金流入,那麼就要進行新一輪的融資。

不過以目前的形勢來看,與2020年和2021年他們上市時相比,融資環境明顯惡劣得多。在這兩年,投資者曾對那些有望重塑汽車行業的公司熱情高漲,市場上大量資金流入電動車領域,以期誕生第二家特斯拉公司。

但去年開始,由於美聯儲近乎瘋狂的加息步伐,金融市場明顯收緊。與此同時,高通脹、高利率降低了原本強勁的汽車需求,使華爾街對這些初創公司的耐心逐漸消磨殆盡。

長期以來,汽車行業一直都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對新進者極不友好。雖然強如特斯拉公司近幾年業績極其靚麗,在實現規模生產前也是經歷過連年的虧損。直至現在,特斯拉也必須定期注入現金來擴大生產規模以提高利潤率。

上周三,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投資者日上表示,「公司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製造汽車與汽車配套的整個供應鏈。這是一個難度極大的物流挑戰。」

而對於電動車初創來説,他們的道路更加艱難。數據分析公司J.D. Power的汽車業務總裁Doug Betts指出,特斯拉在推出Model S時幾乎沒有競品,而初創公司的第一臺車型就要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

Betts稱,目前這些初創公司只能瞄準豪華汽車市場,但他們還必須「擊敗寶馬和奔馳」,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