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子公司科倫博泰遞表港交所,科倫藥業為資本、股東打造一條「退出」通途?

2023-03-03 19:57

轉自:環球老虎財經app

作為曾與恆瑞醫藥並稱為國內「藥界雙雄」的科倫,如今和恆瑞一樣走起了「仿轉創」路線。時至今日,已是科倫藥業提出轉型的第十個年頭,雖未成長為創新葯巨頭,但如今也手握兩家準上市公司。

距「A拆A」僅三個月不到,「輸液大王」科倫藥業再度現「A拆H」動作。

3月3日,科倫藥業公告顯示,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倫博泰」)已經遞表港交所,而就在去年十二月底,科倫博泰的同胞兄弟川寧生物剛剛成功登陸A股市場。

作為與劉永好同爲蓉商的創一代代表人物,「輸液大王」劉革新在2012年嗅到了創新葯的商機,且在國家抗生素集採及「限抗令」等相關政策影響下,踏上「仿轉創」征程,而為推動科倫藥業創新轉型,科倫博泰作為核心研發體系,10年不到已燒近97億元。

當前來看,科倫博泰雖受到IDG資本、禮來、默沙東等一種大佬的「提攜」,但公司自身商業化能力欠佳。另一邊,川寧生物作為抗生素中間體持續擴產的同時也一度從母公司「吸血」。對此,母公司也絲毫不避諱川寧生物上市的目的是爲了緩解資金壓力。

而此番若科倫博泰能夠成功上市,也意味着今年七十歲的劉革新將手握三家上市公司,細究科倫博泰和川寧生物的上市征程中,也不乏隱現科倫的多位元老級干將。

科倫博泰港交所遞表,

高瓴、默沙東等巨頭「站位」其后

作為科倫藥業創新研發板塊的主體,日前科倫博泰向港交所遞表欲上市。

據招股書顯示,科倫博泰是一家創新生物醫藥公司,致力於創新葯物的研發、製造及商業化,以解決中國乃至全球尚未滿足的重大醫療需求。科倫博泰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是全球ADC的先鋒及領先開發商,在ADC開發方面積累了超過十年的經驗。

當前,公司已建立三個核心平臺,分別專注於ADC、大分子和小分子技術,以應對某些領域未滿足的醫療需求。目前科倫博泰共有33款管線,其中13款處於臨牀階段,4款處於關鍵試驗或NDA註冊階段,涉及的癌症類型包括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結直腸癌以及許多非腫瘤疾病和病症。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科倫博泰是中國首批以及全球少數建立全集成ADC開發平臺的生物製藥公司之一。

科倫博泰已經開發出一套ADC核心元件庫,可以設計定製化的ADC,以優化針對不同生物靶點。大分子技術平臺是補充ADC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倫博泰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管道的基礎。

由於大量產品還處於研發階段,科倫博泰目前處於虧損狀態。具體來看,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的營收分別為1101.74萬元、2264.83萬元和3341.23萬元,淨利潤為-8.02億元、-7.91億元和-8.9億元,合計虧損約24.83億元。科倫博泰表示,淨虧損是由於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廣泛的藥物管道研發。

然而,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由2021年同期的0.26億元大幅增至2022年同期的人民幣6.23億元,實則離不開默沙東的扶持。

披露,科倫博泰目前共簽署了九項對外許可協議,包括與默沙東訂立的三項開發用於癌症治療的多達九項ADC資產的許可及合作協議,前期及里程碑付款合共高達118億美元(約818億元人民幣)。按2022年交易金額計,這亦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製藥合作。

除了業務上的往來,科倫博泰在遞交《招股書》前53天的最后一輪融資中,與默沙東成功「深度綁定」,引進默沙東為股東。

2023年1月3日,默沙東以1億美元認購了6.95%的股權,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照此計算,公司估值達到14.4億美元,合計約100億元人民幣。

而在2020年5月進行Pre-A輪融資時,科倫博泰的估值只有3.15億元人民幣,三年不到,科倫博泰的估值膨脹了30多倍。

值得一提的是,除默沙東外,科倫博泰的投資者包括IDG資本、國投招商、禮來亞洲基金、高瓴資本等。

分拆,擁有獨立上市平臺

作為科倫博藥的母公司,曾與恆瑞醫藥並稱為「藥界雙雄」的科倫藥業是國內最大的輸液生產企業之一。然而,最近的市場表現顯示,科倫藥業的市值已經相差恆瑞醫藥近7倍。

截止3月3日晚間收盤,恆瑞醫藥市值達到了2768億元,而科倫藥業的市值僅為412億元。

於2010年6月在A股市場上市的科倫藥業,上市便摘得不錯的業績。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40.26億,淨利潤為6.61億元。

但到了2021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72.77億元,淨利潤只有11.03億元,增幅僅為66.87%。儘管公司營收飛速增長了332.5%,但是畸高的銷售費用是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21年,科倫藥業的市場費用超過50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29.07%。

科倫藥業上市后的第一年,公司成立了抗生素中間體子公司川寧生物。爲了扶持川寧生物,科倫藥業可謂「煞費苦心」。

根據官網資料顯示,川寧生物已經相繼投入近100億元,固定資產70億。科倫藥業董祕在2020年年底透露,其融資40億元至50億元基本上都用於川寧生物。僅在2020年一年時間里,科倫為其子公司川寧生物提供了六次擔保。為此,科倫藥業的負債率已攀升超55%。

不僅科倫藥業,實控人劉革新同樣也缺錢。截至2022年12月29日,劉革新累計質押股數約1.98億股,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為52.3%。

在負債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分拆子公司上市,獨立融資是最好的選擇。

科倫藥業表示,分拆兩個子公司上市除了在業務上細分整合外,通過發行可轉債、川寧上市融資、博泰融資,可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等措施可降低負債,並爭取未來兩三年內將負債率降至40%以下。

上市,為資本、股東

打造一條「退出」通道

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科倫博泰也將成為劉革新的第三家上市企業。

作為四川與劉永好相提並論的知名企業家,科倫藥業背后實控人是其董事長劉革新的創業故事實屬傳奇。

1996年,劉革新對一家膠囊廠進行技術改造后,由此創辦了四川科倫大藥廠。2003年至2009年曾先后花費1.5億元併購13家公司,旗下資產不斷壯大。而二十多年后,其兒子劉思川子承父業,成了名副其實的「藥二代」。

從當前科倫藥業股東構成來看,劉革新直接持有科倫藥業共計26.16%的股份;劉思川,即劉革新的兒子,直接持有上市公司0.58%的股份;劉思川的妻子王歡直接持有上市公司0.01%的股份。

自從2012年「限抗令」發佈以來,科倫藥業作為國內「抗生素龍頭」,輸液產品整體停滯不前。劉革新也順勢提出轉型。

不過轉型也導致負債一度攀高,雖一度想踏上「仿轉創」之路,但兩家子公司商業化能力欠佳只能靠母公司持續輸血,而獨立上市既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打通」了背后的資本和管理層退出的通道。

從招股書來看,本次上市前科倫藥業直接擁有科倫博泰已發行股份總數約59.75%的權益。同時,科倫博泰的員工激勵平臺直接擁有該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15.52%的權益。科倫藥業能夠行使科倫博泰股份附帶約75.27%的投票權。

而為扶持子公司成長,科倫博泰和川寧生物高管現多位科倫老人,其中陳得光,為科倫藥物研究院副院長,雖2022年四月卸任科倫博泰董事一職,但現持有科倫博泰0.5171%,對四川科納斯製藥有限公司持股0.5171%。

作為科倫藥業董事會祕書的馮昊也擔任重要角色,其曾任川寧生物董事,2020年12月卸任,當前間接持股科倫博泰0.217%股份。此外賴德貴,曾是川寧生物重要人員,現持有科倫博泰0.217%股份。

此番若科倫博泰能夠順利上市,對於公司而言,有了更多的現金支撐研發;而對於背后的股東管理層而言,也能享受到上市帶來的財富「變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