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指季檢結果出爐,港股通調整有哪些影響?

2023-02-27 11:29

原標題:中金:恆生系列指數與港股通調整影響分析(2023-2)

2023年2月24日盤后,恆生指數公司公佈了其定期的半年度指數調整結果[1](此次審議考察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一般在考察日期后的8周內公佈),涵蓋了主要的旗艦指數如恆生指數、恆生國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此外,作為港股通投資範圍基礎的恆生綜合指數也在此次發佈半年度調整結果。整體看,此次調整涉及範圍較廣,我們綜合分析如下。

指數調整及影響:恆指無變化;小鵬汽車-W與微博-SW分別納入恆生國企與恆生科技

► 成分股變化:恆指成分本次沒有調整;小鵬汽車被納入恆生國企,微博被納入恆生科技

1)恆生指數:此次無納入剔除,數目維持76支不變。

2)恆生國企:此次調整納入小鵬汽車-W,納入權重為0.59%,同時剔除中國飛鶴,剔除前權重為0.39%。成分股數量維持50支不變。

3)恆生科技:此次調整納入微博-SW,納入權重為0.04%,同時剔除明源雲,剔除前權重為0.35%。成分股數量維持30支不變。

上述納入名單與我們此前預覽結果(《港股通與恆指調整預覽(2023-2)》)有一定出入,原因如我們在報告中所説,主要是由於恆生系列指數調整結果並非完全基於已公佈的量化標準,還會取決於指數調整委員會的決策,因此加大了單純依照量化標準預測的難度。此外,恆指系統性優化后新調整標準的變化也會帶來一定影響,例如按原計劃2022年中恆生指數成分股要達到80支,但依然沒有達成,進展速度明顯慢於預期。

► 潛在被動資金流向:關注對中國宏橋、理想汽車-W、小鵬汽車-W與微博-SW等的正面影響;對匯豐控股、中國飛鶴和明源雲等的負面影響。基於Bloomberg匯總,追蹤恆生指數的ETF資金規模約為248.9億美元,追蹤國企和恆生科技的ETF規模分別約為61.9億美元和126.8億美元。結合上述成分和股權重變化,我們測算潛在被動資金流向。進一步結合個股過去3個月日均成交額,可測算被動資金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

1)恆生指數:我們預計被動資金流入所需時間最多的中國宏橋和中信股份預計需要0.5天左右。相反,由於匯豐控股超過8%的重上限而被重置(當前權重9.38%),預計將帶來2.6天左右的被動資金流出。同時,中海油和騰訊控股也存在因權重下調的被動資金流出,不過大概需要0.4天以內。

2)恆生國企:由於根據2022年12月9日公佈的對雙重主要上市公司的新指數處理方法[2]在本次開始實施,對於通過投資類指數換手率測試的公司根據公司股本而不是香港股本計算其流通調整股份數目,因此通過換手率測試的理想汽車-W權重從此前的0.64%上升至1.56%,我們預計將帶來5700萬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所需時間最長,預計為0.55天左右。

此外,本次新納入的小鵬汽車-W我們預計也將獲得3650萬美元的資金流入,流入時間約為0.4天。資金流出中,中國飛鶴由於被剔除,現有0.39%權重將帶來2415萬美元被動資金流出,預計需要1.1天左右。

3)恆生科技:在前文中提到,由於新指數處理方法開始實施,理想汽車-W在恆生科技指數中的納入權重從2.94%提升至6.26%,我們預計將帶來4.2億美元被動資金流入,所需時間為4.1天左右。本次新納入的微博-SW也預計將需要約3.9天。資金流出中,明源雲由於被剔除,現有0.35%權重將帶來4440萬美元被動資金流出,預計需要2.9天左右。

調整后指數特徵:恆指維持76支,消費板塊佔比提升;國企新經濟佔比63%

► 成分調整:恆生指數成分數量保持不變。本次恆生指數並未進行任何成分層面的調整,仍然維持76支。然而,恆指公司在2021年3月發佈的諮詢結果中提到[1],恆生指數成分股將在2022年中前增加至80支,最終固定在100支。但目前擴容步伐明顯慢於計劃。

► 行業分佈:恆指大消費板塊市值佔比有所提升。參照恆指公司對行業分類(即7個行業分類),此次恆指調整雖然不涉及成分變動,但經過權重調整后,非必需性和必需性消費權重佔比從13.1%提升至13.7%,增幅較為明顯。然而,諮詢科技和金融業權重佔比下降較快,均下降6個百分點。

► 新經濟佔比:恆指與恆生國企新經濟佔比均小幅抬升。此次調整后,恆指新經濟市值佔比達到47.2%,相較當下47.05%小幅上升0.15個百分點。國企指數新經濟佔比達到63.2%,較調整前62.5%繼續提升。

港股通調整:30家公司有望納入港股通,20家可能被移除

此次也適逢恆生綜合指數半年度指數審議(一年調整兩次,分別以6月和12月底為截止日期),這又將成為滬深交易所決定港股通可投資範圍的主要依據。我們根據調整情況結合港股通納入要求,分析港股通標的可能的調整如下,但最終標的變動應以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發佈信息爲準。

►30支股票可能符合納入港股通條件。1)新納入恆生綜指公司。如渣打集團、太古B、華晨汽車、鉅子生物、兗煤澳大利亞、洪九果品、星空華文、名創優品、衞龍、思派健康、京東方精電、思路迪醫藥、山高新能源、高偉電子、新特能源、上美股份、微創腦科學、心泰醫療、知乎-W、高視醫療、龍光集團、金山雲、飛天雲動、艾美疫苗、業聚醫療、博安生物-B、檸萌影視、健世科技-B和叮噹健康。2)轉為雙重主要上市公司。嗶哩嗶哩2022年10月3日在港交所轉換為主要上市正式生效,同樣可納入港股通股票考察範圍,我們認為此次有較大概率。

此外,2022年12月19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進一步深化兩地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在港主要上市外國公司股票也可獲得納入,我們梳理出包括普拉達、俄鋁、歐舒丹、新秀麗與金界控股在內的港股上市外國公司可能符合資格。但截至目前還未明文正式生效,如果在調整之前不能生效的話,可能此次調整就無法納入這些公司。

►20支股票可能被移出港股通範圍,包括澳優、正榮地產、雲音樂、天譽置業、新鴻基公司、周生生、嘉華國際、信德集團、大家樂集團、IGG、時代中國控股、中國光大綠色環保、寶新金融、禹洲集團、新高教集團、快狗打車、祥生控股集團、融信中國、永泰生物-B和德琪醫藥-B。此外,港交所在今年1月19日也公佈了一則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範圍的更新資訊[3],其中表示爲了減少合資格股票的變動,在指數定期考察日前12個月平均月末市值低於40億港元(而非50億港元)時成為只供賣出的港股通標的,但具體生效時間暫時還未公佈。如果在調整之前還是沒有正式生效,部分重新劃分爲小型股且市值小於50億港幣的標的也可能在本次被調出深股通。

調整時間表:3月13日正式生效

上述指數調整結果將於3月13日(星期一)正式生效。在此期間,部分主動型資金仍不排除會根據調整公佈結果採取一定的套利操作,但被動資金爲了最大程度減少追蹤誤差將選擇在生效前一個交易日(即3月10日)調倉。我們預計屆時相關股票成交或將會出現遠大於平時的「異常放量」情形,特別是在尾盤。

圖表:由於本次調整並未發生成分股變化,因此恆生指數行業市場覆蓋度也沒有發生改變

圖片
資料來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恆指內部,消費板塊在恆指中的比重顯著提升

圖片
資料來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恆生指數優化后新經濟板塊佔比約為47%

圖片
資料來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恆生國企指數調整后新經濟佔比達到63%

圖片
資料來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追蹤恆生指數、恆生國企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的ETF基金規模

圖片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數據截至2023年2月24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亦並非旨在提供任何投資意見。有關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意見、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或建議。本頁面的內容可隨時進行修改,而本公司毋須另作通知。本公司已盡力確保以上所載之數據及內容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本公司不會對任何因該等資料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以上內容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