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夜讀 | 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第一次」

2023-02-24 00:03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遇到價值投資

故事要先從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説起。在大蕭條的股市崩盤前,格雷厄姆是一個相對謹慎的投資者。但是在大蕭條中也無法倖免於難,在1929到1932年之間,他所關聯的250萬美元基金整整減少了70%。當所有的投資方式都不有效時,格雷厄姆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並且將他對投資的反思,在哥倫比亞大學開了一門課程「證券分析」。今天我們熟知的《證券分析》,就是這門課程內容改編的教材。

而巴菲特在19歲時,讀到的《聰明的投資者》是這本書更為精煉的版本。可以説,巴菲特真正意義的第一桶金,是讓他遠離投機,一開始就走上了投資的道路。

投資的定義由三個要素組成:深入分析、本金安全、滿意回報。深入分析需要從一個公司所有者角度出發看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小股東。本金安全,意味着投資的第一目標是不虧錢,需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纔出手。滿意回報,更多意味着合理的回報預期。比如説,在股票市場上年化20%收益率就是一個很高的收益率,而非過高設立一個投資目標。

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這邊還學到了一個重要的財富:優秀投資者的性格。用佛教中的一句話説,就是不要有「我執」。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要對自己和世界誠實,關注事實本質。另一個是明白「穩健」的價值。只要穩健的做投資,每年超越市場一點點,長期就能變得非常富有。后來我們經常聽到巴菲特經典的那句話:很少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巴菲特的第一支股票

巴菲特從小就對賺錢有強烈慾望。在11歲時他就用攢下的120美元,和姐姐合資買了6股誠實服務公司的優先股,巴菲特一半,他姐姐一半。買完之后,股價從38.25美元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感到非常內疚,辜負了姐姐的信任。好在最終股價反彈到40美元,巴菲特獲利賣出,每股賺了1.75美元。當然,這隻股票在巴菲特賣出后上漲到了202美元。

巴菲特用格雷厄姆方式買的第一個股票:Geico保險公司

巴菲特和Geico保險有着很長久的淵源,這也是巴菲特用格雷厄姆方式買的第一個股票。在哥倫比亞大學上課時,巴菲特發現老師格雷厄姆是這家保險公司的主席。於是一個周六巴菲特坐上了去華盛頓的火車,調研了Geico。巴菲特發現,Geico具有兩大競爭優勢:銷售保險的低成本優勢,以及客户羣體更好(安全駕駛人羣,風險低)。公司雖然估值稍微高一些,但利潤率是同業平均水平的五倍。

於是,巴菲特拿出自己65%的淨資產,也就是10282美元買入Geico保險。一年多以后,巴菲特賣出Geico,拿回15259美元。這是一個看上去不錯的投資回報。不過如果巴菲特繼續持有Geico股票19年,股價會達到130萬美元的價值。順便説一句,格雷厄姆財富真正的來源,也是來自Geico保險。

畢業的時候,巴菲特是格雷厄姆課程中唯一獲得A+的學生,他希望去格雷厄姆的公司公司,但格雷厄姆是一個猶太人,他只願意招猶太人。於是巴菲特只好回家,成爲了一個股票經紀。在1951年底的時候,巴菲特拿着自己20000美元的資金,又借了5000美元,投入到了股市中。

巴菲特的第一個失敗案例

格雷厄姆一直強調的是Net-Net投資方法,就是公司市值比淨流動資產價值要少。這時候巴菲特看上的是克利夫蘭紡織廠,公司市值比淨流動資產的一半還少。而且公司還有高比例的分紅。巴菲特覺得這是一筆有吸引力的投資。但是,巴菲特忽視了公司的「護城河」。之后這家公司面臨來自美國其他紡織廠的激烈競爭,出現鉅額虧損,股價也隨之大跌。

格雷厄姆認為,對於未來的預測是最不靠譜的,然而僅僅基於公司過去的財務數據,也可能出現誤判。比如那些被新模式顛覆掉的美國零售、或者諾基亞。基於歷史數據看,是非常強大的。但新的電商模式或者智能手機起來,公司未來的價值出現了毀滅。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巴菲特曾經用2000美元和人合夥投資了一個奧馬哈加油站。他自己每個周末都會親自上陣,服務客户。但這個加油站在連鎖巨頭Texaco對面,完全沒有任何品牌和規模優勢。從這筆虧損中,巴菲特明白了品牌的重要性。

巴菲特的一次偉大「擇時」

巴菲特出生於大蕭條,等他進入股市的時候,正好是美股的低點。在1950年,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只有靜態的7.2倍,到了1956年恢復到了12.1倍。到了1960年之后,市盈率開始到了20倍以上。市場陷入狂熱的時候,巴菲特卻變得謹慎。

1966年初,巴菲特做了一個決定:關閉合夥公司,不再接納新的投資人。這是真正將客户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因為這個時候,是很容易拿到投資人的錢。巴菲特從來不希望靠管理費來擴大規模。

到了1967年1月,巴菲特又在給現有合夥人的信中提到,公司過去10年29.8%的年化收益率,是絕對不可能在下一個十年複製的,甚至連接近都不可能。他覺得自己已經越來越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了。相反,市場卻變得越來越短期(注:有興趣可以看看另一個風光的投資人故事,富達基金的蔡志勇。)巴菲特不斷提醒合夥人,考覈一個基金經理最短的業績期限是三年,而市場上變得對業績越來越短視。

巴菲特的另一個變化是,從過去定量的估值分析方法,轉而追求高質量的公司。這個在巴菲特之后的歸因分析中也能看到。質量因子,成爲了巴菲特成功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在這個階段,巴菲特在清理其合夥企業中的客户。他明確告訴這些客户,自己已經無法複製歷史業績,並且會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每天做投資和研究,雖然事后看巴菲特對於投資和研究是一輩子的熱情。同時,這個時候巴菲特已經有了上千萬美元的身價,他自己也承認對於賺錢沒有那麼飢渴了。

這個行為導致巴菲特保持在一種無壓力的情況下工作,不會強迫自己去追逐市場熱點,也沒有來自客户的壓力。這種狀態,幫助巴菲特規避了之后漂亮50泡沫的破滅。可以説是巴菲特投資生涯中一次偉大的「擇時」!

到了1969年1月,巴菲特管理資產達到了1.04億美元規模,但他依然保持Day One的那種審慎保守,辦公室里面貼着1929年大崩潰的報紙。於是到了1969年5月底,巴菲特決定結束合夥公司,因為他已經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了。

巴菲特的第一個接班人:比爾.魯安

今天的巴菲特和芒格,都還沒有真正意義退休。但巴菲特在1969年退休過一次,當時他推薦的接班人叫比爾.魯安,也是一位價值投資大師。他管理的紅杉基金(不是一級市場那個),是全美表現最好的基金產品之一。巴菲特在21歲時,就在格雷厄姆的課上認識了魯安。他知道,魯安也是一個價值投資者,而且有着優秀的品德。

而到了1970年,巴菲特已經擁有了價值1億美元的財富,完成了人生的財富積累!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