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2-20 14:12
在激光雷達量產上車的時代,發明者退出了歷史舞臺。
沒錯,曾經的激光雷達一哥Velodyne曝出最新進展:
繼3個月前與Ouster合併,抱團求生后,Velodyne被進一步整改迎來結局——團隊兼併、專利轉移、高管走人,名字也被徹底抹去。
激光雷達的發明者、曾一手遮天的壟斷大佬Velodyne,2023年2月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這是一段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過程,也是高科技產業天賜不予必受其咎的案例,充滿慨嘆,令人唏噓。
激光雷達發明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3個月前,Velodyne和另一家激光雷達賽道曾經的明星Ouster宣佈合併。
原因是兩家都經營不善,陷入困境,按照路透社的評價,這兩家公司無論股價、營收、還是現金流,都遭到「沉重打擊、苦苦掙扎」。
合併舉措 ,被看成是抱團求生。
但新進展曝出,之前的「合併」,其實更像是一場爭鬥、兼併。
首先,Ouster收了Velodyne的核心團隊,規模由原先的280人左右擴張到350人。
當然,Ouster只留了精鋭,更多人直接被裁掉了。
其次,Ouster清洗了Velodyne管理層。合併完后的領導團隊,除了原Velodyne首席財務官留任外,其余人員全部出局。
之前公告稱「Velodyne CEO會出任新公司董事長」,但現在Ted Tewksbury的名字不見蹤影,很有可能是下課了。
而所謂的「新公司」,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完成合並后,公司名字還是Ouster,股票代碼也依然是OUST。
寒冬之中苦苦求生,本來以為自己抓住了救命稻草,沒想到結局是被Ouster「消化吸收」,連名字都被抹去了。
於是激光雷達一哥Velodyne,就這樣在需求爆發的2023年春天,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
激光雷達先驅,從何而起
2006年,David Hall為他發明的64線激光雷達申請了專利。
此時,距離David Hall創辦Velodyne已經過去了23個年頭——沒錯,Velodyne一開始不是做激光雷達的,而是搞了20多年音響設備,這可以看成是Velodyne歷史的*階段。
研究激光雷達,也是David Hall一時興起,原因是他看到了美國防部資助的DARPA無人車挑戰賽。這個時候他可能還想不到,Velodyne的命運會從此改變,成為自動駕駛技術革命革風暴中的重要角色。
2005年,Velodyne首次將 64 線激光雷達應用於 DARPA 挑戰賽,冠絕賽場。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 William Whittaker 盛讚Hall的發明,稱激光雷達是革命性產品。
從歷屆的DARPA挑戰賽中,誕生了自動駕駛這個行業,Velodyne一榮俱榮。
2007 年Velodyne生產量產商用3D動態掃描激光雷達,成為行業的里程碑。
自動駕駛專用的車載激光雷達,Velodyne最早研發出來,最早實現量產商用,技術指標,也是最*的。
此后10年間,Velodyne憑此成為賽道*供應商,產品幾乎佔據了全球各家科技巨頭自動駕駛測試車的車頂,包括通用、福特、Uber、百度,以及國內一眾自動駕駛公司。
Velodyne的價格長時間保持「一線一萬塊」,造價一二百萬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大部分成本其實是「Velodyne税」。
不奇怪,長時間內,只有Velodyne有能力生產滿足自動駕駛研發需求的產品。這一時期,可以看成Velodyne發展的第二階段。
那麼第三階段呢?
沒有了。Velodyne的輝煌只停留在第二階段,如同其他的海外激光雷達公司一樣,Velodyne迅速從如日中天走向衰敗。
天賜不予Velodyne
Velodyne的機遇,是足足的。
自動駕駛誕生的初期以及以Robotaxi為主的發展期,Velodyne是毫無爭議的壟斷巨頭。
百度對於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測算,主要就是以激光雷達成本下降作為參考。
對於Velodyne來説,這個時候機遇是如此容易把握:產品無可替代,有行業定價權。
但它還偏偏就錯過了。努力提高自己的量產交付能力,跟客户保持好關係,就能把優勢和地位延續到今日,這本是理所應當的。
但Velodyne不知是有意奇貨可居,還是真的量產無力,總之產能一直上不去,交付不穩定,價格居高不下。百度爲了順利拿貨,甚至出錢入股了Velodyne。
規模量產上,Velodyne是「三年之后又三年」,熬得客户苦不堪言。而公司內部,更是上演了接連不斷的狗血「宮鬥劇」。
創始人David Hall和當時CMO,因為一起介紹人進董事會,之后還給人家一筆介紹費,被認為是「不誠實」,被直接罷免職務。
其實CMO就是David Hall的妻子,這樣的震動也被認為是Velodyne董事會從「夫妻店」手中奪權。
隨后Hall一家和Velodyne高層陷入長期口水戰,各種反轉又反轉,比如罷免夫妻二人的印度裔CEO突然離職,外界又猜測是否創始人反攻了回來。
就在這樣的內訌拉扯、自我作死中,Velodyne失掉了一個又一個的機遇。
最致命的是對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下方乘用車的趨勢,Velodyne后知后覺。
直接導致Velodyne在固態(半固態)產品研發上,大大落后。
去年開始的激光雷達上車浪潮,其實給了全世界所有激光雷達公司同等的機會。
面對這樣機遇,Velodyne卻明顯缺乏準備,只匆匆發佈了幾張PPT試圖自證不是身無長物。
量產不力、錯過車規、內訌不斷是Velodyne結局的內因,也是根本原因。
而外部新興玩家的衝擊,則大大加速了Velodyne退場的速度。
去年開始,自動駕駛技術在算法能力、供應鏈成本、底層算力支持等等層面,走到了大規模普及的節點。超越L2的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比如記憶泊車、高速領航輔助開始裝載到20萬甚至10萬級乘用車。
大部分L2+的ADAS系統,都離不開激光雷達的支持和冗余作用。
同樣的考驗,中國的一眾競爭者都拿出了技術指標*、滿足車規要求,穩定量產交貨,關鍵是成本還低的激光雷達。而海外新興的Luminar等廠商,同樣也瘋狂搶奪新一輪的蛋糕。
這一輪機遇,基本可以肯定90%甚至更多都在中國的智能汽車浪潮中。而Velodyne甚至在機遇到來之前就已經敗退中國市場了。
除了價格高昂量產跟不上,Velodyne的客户服務方面,更是無法與中國本土廠商競爭。比如只有訂貨超過100台,才能直接享受官方相應服務,達不到這個標準,只能找代理商…
Velodyne把最強*的號,玩成了倔強青銅,甚至現在「裝備金幣」都被「洗劫」一空然后刪號,其實原因不復雜:
天賜不予,反受其咎。
One more thing
Velodyne把自己的號練廢,但作為激光雷達發明者,依然有條件在專利上躺着賺錢。
剛剛IPO的禾賽,招股書透露,每年需要向Velodyne交300萬美元規模的專利費,除此之外,還要按營業額不同數值區間,抽出2%-4%不等費用交給Velodyne。
按照Velodyne披露的財報,專利費收入佔到總營收的1/3左右。
但即便如此,這筆錢,以后就由Ouster代收了。
江湖潮水初生,世間卻已再無Velodyne。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